高中作文课有效地利用课内资源
作文学习中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没有素材,在作文有效教学的研究中,教师要逐步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建构课程资源观,主动充分地开发、利用课内资源、课外资源,使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素材占用量,使用量,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他们作文的水平和能力。
(一)课本教材的充分利用
课堂教学的重要凭借是教材。教材中的课文,无一不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所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可见,教师要选择出适合指导学生作文的材料,充分“用好”这些材料,让学生构建起教材选文和写作之间的密切联系,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技巧。
1.人物特写训练,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教材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宝库,经典的文学形象和作者的亲身经历都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为作者或者课文中的文学形象来一个“人物特写”训练。作者有屈原、司马迁、李白、鲁迅等,经典的文学形象有林黛玉、贾宝玉、哈姆雷特、桑迪亚哥等。
我们可以在学习到这个作家的时候,稍微做一些生平介绍,在讲解到这个文学形象时进行一些情感共鸣沟通,可以让学生抓住每一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特征进行人物特写,让学生在在创作的空间里自由发挥,深入挖掘其特征。通过全班学生的作文训练一起交流,学生就会获得“每个人物”的最大资源,从而完成作文素材的积累。
2.学习写作技巧,转化为作文训练题目
每一堂课我们都在学习经典文章,我们在教授课文高超的写作技巧外,可以适当地出一些写作训练题目,让学生把刚刚学会的写作技巧,转化到自己的文中,使他们不但能更好地巩固学习到的写作技巧,更能够轻松地完成写作训练。
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们钦佩其山水田园的景物表现力,可以设置用散文的语言进行一段景物描写,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写景的手法,区别诗歌和散文语言的细微差别;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仰慕作者对康桥的深情,让学生学习他借助意象抒发深情的方法,写一首小诗《再别某某》;学习《祝福》《夜》《荷花淀》《母亲》等不同篇目后,让学生比较学习如何塑造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女性人物形象……,进而写一篇以女性人物为创作对象的习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风雪”的描写很精妙,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写一篇小说或记叙文,插入环境描写。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改写、续写、仿写、评论等单项训练。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巧妙利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可以最大化的将语文和实践相联系,能够体现出对知识的有效运用,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它以各种活动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积累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访谈、参观、校园小记者、校园小编辑、演讲比赛、剧目创作、主持活动等等。
活动中,学生亲自参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在解决要面对的各种问题时,充分地调动以前所学到的语文已有知识或学习到的新知识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将写作训练自觉地进行到底,是在兴奋、享受、快乐与喜悦中去完成写作训练,而且乐此不疲。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写作,体现了真实,彰显了个性,激发了学生的无限创造力。
(三)教师下水作文
教师不仅有过硬扎实的中文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比学生有更广博的社会生活经历,大多数有写作的经历、经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我们应该注重对教师本身这个独特有用的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对写作知识的讲解固然不无用处,但不自己经常写作的教师,往往不能准确地筛选出哪些知识对于学生是最有用的,不能地形象、生动的介绍给学生这个写作知识如何巧妙运用。因为没有很多的写作经历,是不可能对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只能空泛而谈,纸上谈兵。
作为教师,我们要多写下水作文,才能发现学生在行文中遭遇的具体困难,从而帮助他解决困难,提高作文水平;多写下水作文,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所突破,帮助他们做到文通字顺,能够将想得好的内容,也表达得好,且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多写下水作文,才能引导学生在教师的下水作文中看到如何运用恰当的、自我满意的表达技巧,去精妙地表达生活的感受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