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所贵者,意也。”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和核心。
高考作文复习,特别是议论文备考过程中,立意方面的专题训练必不可少。
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及自身写作经验,总结出考场作文立意的“四字经”,与大家分享。
立意准确,是评判一篇议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前提。
高考作文大多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作文不多,如果立意不准确,就会偏题、跑题,满盘皆输。
考场作文立意准确,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抓住关键词句。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写材料作文,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立意。
如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材料是“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道题请考生写写“如何去认识事物”。
写作时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国味”,关键句“更有意识地去寻找”来立意,如“寻找中国味,树立文化自信”。
二是找准陈述对象。
作文题所给材料都是围绕某一个或几个对象进行陈述的,立意时,要先找准这些陈述对象,再思考其与工作、学习、生活乃至时代、国家的联系,据此立意。
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三作文题所给材料,讲了小羽的创业故事,这也是材料的陈述对象,考生需要由此探究:小羽创了什么业?他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他是如何应对的?结果怎样?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启示?综合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更加精准地立意。
三是概括中心思想。
动笔写作前,要通读所给材料,归纳其中的思想主旨,由此立意。
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材料给出了不同人对劳动的不同认识和态度,考生可从不同角度立意,如“勤劳才能致富”“劳动,生命的动力源泉”“我劳动,我光荣”等。
立意要“明”
立意要明确,不晦涩难懂。
历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都有立意明确、主题鲜明的要求。
要做到立意明确,需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
我们常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复杂混沌的思想和朦胧晦涩的表达,往往因为难以理解而无法赢得阅卷者的青睐,甚至会给人留下不得其要之感。
二是简洁明了。
所谓“言多必失,话多必烦”,高考作文立意亦如此。
清晰明确的立意配上简单明了的标题,能一下子抓住阅卷老师的注意力。
如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材料是:“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笔者曾看到两篇满分作文,一为《我不想要寡淡的生活》,一为《君子之义》,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要说什么,令人印象深刻。
立意要“新”
立意要新颖,不矫揉造作。
新颖的立意是考场作文“吸睛”的法宝之一,考生可从三个方面提升立意新颖度。
一是多角度思考。
高考作文题立意的角度常常不只有一个,想要找到最佳立意角度,就需多琢磨、多推敲、多比较。
比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给出一段“二战”期间如何加强战机防护的材料,可从英美军方的角度立意,可从统计学家沃德的角度立意,还可从双方关系的角度立意。
山东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伟大的决断不惧杂音》,从沃德力排众议,信科学、信自己的角度入手写作,立意既有个性又新颖。
二是“反弹琵琶”,即运用逆向思维立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好马就吃回头草”“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1+1远大于2”等。
但要注意,“反弹琵琶”不是乱弹、怪弹、胡弹,立意要紧扣材料,遵循逻辑。
三是结合时代发展创新。
新时代中学生,作文立意应力求不陈旧、不老套、不俗套,联系时代、联系生活,在立意中体现时代感,展示出对社会与生活的关切。
这也是近年来高考作文考查的重要趋势。
立意要“深”
立意要深刻,不浅尝辄止。
立意深刻是考场议论文获得高分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考生要注意把握三个“联系”。
一是多联系生活。
写作素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高考作文更是离不开生活。
考生平时要多关注日常生活,寻找生活与命题材料的联系,让立意更深刻。
比如高考满分作文《千里莼羹,未下盐豉》,在赞美中华美食时,不忘表达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这样的立意就是从生活中来、从舌尖上来,体现出深刻性和独特性。
二是多联系社会。
社会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事、物最真实的一面。
考生可以从社会现象中找到着眼点和切入点,由此进行立意。
三是多联系自身。
考生既要置身作文之中,又要跳出命题之外,多感悟、联想,寻找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与所给材料中人、事、物的异同点,据此立意。
近年来,高考作文常常要求写演讲稿,考生如能从自身出发立意阐述,会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上一篇:《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