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并概括段意,找观点,思考段落与层次关系。
2.领会提出论题——分析论题——总结观点的论述思路。
3.初步理解本文运用的归纳论证思维,理解观点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意思是说,天地有最大的美德,但它从来不说;一年四季有明确的规律,然而它却从不议论;万物有它固定的道理,然而它却不加解释。”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文学、美术、音乐和雕塑等艺术作品也讲究“无言之美”,朱光潜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一起来阅读他的《无言之美》。
二、阅读1-6段,思考作者如何提出话题和分析话题
【提问】文中的“言”和“意”各指什么?各有什么特点?(具体看第3段)
【明确】“言”指的是语言文字,“意”指的是人通过语言所要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思想。特点详见第3段的具体论述。【追问】从“言”和“意”的特点看,作者得出什么小结论?(以言达意,只能得其近似。即第6段的开头句:意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
【提问】作者说在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美学意义的话动:包括文学、绘画、音乐、雕塑等)的角度去研究。那么,与“言”和“意”关系最近的文学如何达到“尽美尽善”?(细读第4-5段)
【明确】言和意都要尽美尽善的文学才能有美感,而尽美尽善的条件是“和自然逼真”(即我们所说的话,能完全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提问】阅读第6-7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论述问题?
【明确】前面作者已经论述了文字语言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但文学一定要追求语言文字完全传达意旨吗?这是作者要进一步思考论证的问题。
【提问】作者开头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前6段的论述思路是什么?
【明确】引出“无言”这一话题,进而转入提出“无言之美”的话题。
前6段论述思路: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引出从文学艺术角度理解无言的意蕴——分析言和意的特点,得出“言不能完全达意”小结论(讲道理)——文学尽美说善的条件,得出“和自然逼真”(言完全达意)的条件是做不到的这个小结论——提出问题:文学上要追求言完全达意吗?(第7段:回答问题:文字语言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并非是文学所追求的)
三、阅读第7-12段,思考作者如何论述话题
【提问】第7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和回答第6段的问题,过渡段。
【提问】阅读第13段第一句“以上是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说明8-12段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分析归纳。
【明确】举例论证。第8段以美术作品为例,论述了美术作品不逼真更美;第9段以文学作品为例,论述了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第11-12段以雕塑为例,论述了雕塑作品重在含蓄不露。
【提问】作者如何论证“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
【明确】举例论证。孔子“如斯夫”的笼统表达,更值得玩味;诗词中,言不尽意的表达,更令人心旷神怡,更深远;写景诗句,轻描淡写更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结论:文学上,并不以尽理表现为难能可贵。
四、阅读第13段,理解作者的观点
【提问】第一句是承上总结句,请分析“与其……不如……;与其……不如……因为……”的内涵。
【明确】“公例”指一般的规律,具体指在文学、绘画、音乐、雕塑领域,稍有含蓄比尽量流露好。这是对前面所举例的总结与归纳。“换句话说”引出全文的观点,照应标题。
五、延伸探究,分析主旨
【提问】请列举其它体现无言之美的例子。
【示例】《记承天寺夜游》里,当苏轼赏析了皎洁的月光之美后﹐他想到了自己的身境,于是就写下了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句中的“闲人”就非它字面表达的意思。从字面看,“闲人”是无所事事的人,但苏轼与张怀民都不是这样的人。一个“闲”字,里边有赏月的闲适,也有自己因为贬谪,仕途不得意的凄凉。正是“闲”的这诸多言外之意,才使文章产生了“言不必尽意”的效果。
【总结】全文的论述思路:引用名言,引出话题(无言之美)——从言与意、文学美感的条件两个角度讲道理,从理论上论证为什么要“无言”——列三个实例论证,为什么“无言才更美”——总结观点,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