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朗诵】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fēi)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趣味导读】
今天这一讲,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先来说一说岳阳楼,它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三国时期,东吴的都督鲁肃,在洞庭湖练水军,在现在岳阳楼的地方,建了一座阅兵台。想当年,雄姿英发的鲁都督,登上阅兵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一付英雄气概。
电视剧《新三国》中的鲁肃
阅兵台又是什么时候变成现在的岳阳楼呢?
唐代开元年间,一代名臣张说,被贬为岳州刺史,在鲁肃的阅兵台原址上建楼,正式命名为岳阳楼。张说是个文学家,经常带着一群诗人朋友,登上岳阳楼看风景,一边饮酒作诗。岳阳楼从此出了名,成了岳阳的一张文化名片。历代的文人墨客们,都跑到岳阳楼去打卡,赋诗一首。
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当地方官,他很勤奋努力,办了很多好事,比如扩建学校、修筑防洪水的长堤等等,不到两年时间,就把岳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老百姓的称赞。
原来的岳阳楼已经毁掉了,滕子京于是重修岳阳楼,他写信给他的好朋友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他还给范仲淹寄去一幅画《洞庭秋晚图》,给他做参考。
说了这么多,你已经知道了,范仲淹他根本就没去过岳阳楼,整篇文章都是他看着图画写出来的命题作文。我们来读一读,这篇传说中能打满分的看图作文。
【逐句讲解】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
谪,贬职、降职。守就是太守,这里名词做动词用,是说滕子京到岳州当知州。唐代知州相当于汉代的太守。
“百废具兴”的“百”,是多的意思。“废”在这里作名词用,指荒废的事业。增其旧制,扩大原来的规模。岳阳古代又叫巴陵。
这一段里有两个通假字:“百废具兴”的“具”,通“万事俱备”的“俱”;“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通“叮嘱”的“嘱”。
滕子京被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可是他没有消沉,他勤奋努力地工作,不到两年,就把岳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们都很爱戴他。他开始腾出时间,做一些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
于是他重新修建岳阳楼,刻了唐代名家和当代诗人的诗在上面。
做好这些以后,他写信给自己的好朋友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于是就有了这篇我们今天仍然在读的好文章。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横无际涯的“横”,是充溢的意思。际涯:边际的意思。
范仲淹说,在我看来啊,巴陵郡的好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早上朝阳升起,傍晚夕阳下山,一天不同时间里,湖上的景象变化万端。
这是站在岳阳楼上,能够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历代诗人们已经描绘得很详尽了。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揽物之情,得无异乎?
南极潇湘的“极”,是到的意思。骚人,就是诗人,屈原写了《离骚》,后来人们就称诗人为骚人。
那么洞庭湖向北一直通到巫峡,向南一直连接到湘水和潇水,是南北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那些贬职外放的官员和四处游玩的诗人们经过这里,都会在此停留。他们观赏景物时产生的情绪,恐怕各有不同吧?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摧楫倾,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出下文。
碰到阴雨连绵的天气,雨下个没完没了,一两个月都没见过太阳了,寒风刮得呼呼作响,吹得洞庭湖的浪涛一波紧接着一波,翻翻滚滚一直涌向天边。太阳和星星都藏起来,远处的山也看不见了;做生意的商人和赶路的旅客都不能出行。狂风把船桅都刮断了,船桨也被吹断了;到了傍晚时分,天空和湖面一片昏暗,只听见远处传来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哀啼。
如果你是一个被降职外派的官员,离开京城,途经岳阳,登上岳阳楼,自然会思念起家乡和亲人,担心被人在背后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眼前的景色萧条而凄凉,让人十分感慨,十分悲伤。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锦,色彩鲜艳。鳞,代指鱼。古汉语中用某种事物的局部特征来指代那件事物。比如《千字文》中的“鳞潜羽翔”,羽代指鸟。郁郁:香气浓郁。
现在我们想象到了春天,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上微波粼粼,清澈见底,晴朗的天空倒映在湖水中,一眼望去全是碧绿一片,无边无际。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有时游到水面,有时沉到水里。岸上的香草和水边的兰花,一片鹅黄嫩绿,散发出一阵阵好闻的香气。
到了晚上,水气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亮照耀在天空中。波面浮光像跳跃的金子,没有风的时候,月亮倒映在湖中,像沉在水底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此起彼伏,相互呼应,这种乐趣实在是无穷无尽啊!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荣耀和屈辱全部都忘记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可真是高兴极了。
这两段写得很优美,范仲淹用他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文学艺术,描绘了两幅完全不一样的画面。
滕子京给他的画是静态的,范仲淹却把洞庭湖给写活了,把人的感情和湖上的景色,交融到了一起,让我们在一悲一喜之间,体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似乎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读到最后一段才知道,原来这是一篇议论文。范仲淹花了很大的力气,写了一段很优美的文章,是为了发表自己最后的议论。
范仲淹说,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圣贤的思想,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二者之为”,指“悲”与“喜”两种表现。
为什么呢?他们不会因为境遇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庙堂指朝廷。他们在朝中做官时,就为天下的老百姓担忧,希望百姓安居乐业;在偏远的地方当官时,会为君王担忧,希望国家稳定,政治清明。
“是进亦忧”的“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亦忧”的“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既然这样,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为国操心,在天下人安乐之后才能放心快乐”。
“微斯人”的“微”,是没有的意思。
“吾谁与归”就是“吾与谁归”,古汉语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在谓语之前。
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庆历三年,范仲淹任参政知事(副宰相),为了整顿吏治、改善民生,发动了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改革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受到阻扰而失败,庆历五年,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被一一贬出京城。
他写这篇《岳阳楼记》,是与好朋友滕子京互勉,表明自己的心志:不计较个人得失,心怀天下百姓和国家安危。
“先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更成为千名名句。
【知识点拨】
倒装句
《岳阳楼记》中有两种倒装句:
1.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吾谁与归”,古汉语中的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宾语要前置到谓语之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按“我与谁归”的语序来翻译。
2.定语后置的倒装句:“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高”和“远”,定语后置。“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课后练习】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去国怀乡
③宠辱偕忘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膝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4、请简要分析《岳阳楼记》的语言风格特点。
答案:
1.同“嘱”,嘱托;离开;一起
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②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3.C
4.《岳阳楼记》语言风格很有特点,叙事和议论部分用散文,写景抒情多用骈句,综合了散文的叙事议论和诗赋的描写抒情两方面的优势。使用了排比、对偶和押韵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凝练、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