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积极意义,培养为人民利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情操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拎出名句,导入作者介绍
《岳阳楼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文辞优美,结构严谨,而且立意积极,抒写了作者伟大的抱负。其中有一句话已成为不朽的名言。每当人们谈生活理想,谈伟大志向时常常加以引用。哪位同学能准确地说出这句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评:抓住名句,单刀直入地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抱负和文章的中心,这个教法确是很成功的。画龙“点睛”,一笔得意,整幅生辉;教文需“得穴”,一穴着力,全篇震惊。所谓“穴”就是关键的字词句段,“得穴”就是借助这些语言之“形”来传文章之“神”。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灵魂,唤了“灵魂”文章就活了,学生学起来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所以抓住关键的语言因素,着力点拨,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而功倍,这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办法。
请同学解释这个句子的含义。
天下的人还没忧,自己先忧,天下的人已经乐了,自已才乐。
一个封建士大夫怎么会具有这样的抱负?又为什么要在这篇散文中表明这样的抱负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年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幼年时家境贫寒,刻苦求学。生活的穷困使他有可能了解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二十七岁中进士。入朝做官以后,一再上书朝廷,议论国事,主张革除积弊,改良政治。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他做了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提出了“明黜陟”、“择长官”、“均公田”“修武备”、“减徭役”等十条改革当时政治弊病的意见。受到守旧派的排挤,被罢去参知政事之职,以后出任地方官。
范仲淹很重视边防事务,他坚守西部边疆抵御西夏的业绩当时广为流传。他能诗、能词、能文。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记》是他贬到邓州后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的。滕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曾在防御西夏方面作过贡献,后被人诬陷,一贬再贬,于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文章就是从“谪”字下笔的。
二、领读全文,熟悉生宇难词
谪(zhé):封建社会官吏降职或远调。
巴陵郡:宋岳州,治所在巴陵(今岳阳)。宋派朝臣为州一级地方长官曰知州。滕子京当时官知岳州,沿用古称为守巴陵郡。
衔:用嘴含着,指包含。
浩浩汤汤(shānɡ):水势浩大的样子。
霪(yín)雨霏霏(fēi);阴雨连绵。
怒号(háo):吼叫。
冥冥(mínɡ):昏暗。
谗(chán):诽谤。
岸芷(zhǐ)汀(tīnɡ)兰;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嗟(jiē)夫;叹词。
噫(yī):叹词.
领读以后,检査上述字词的读音。
三、提问朗读,讲解分析
1.学习第一段
(1)岳阳楼在什么地方?
现在湖南省岳阳县城西门城楼,高三层,面临洞庭湖,唐代开元初年建筑。这里正当湖水入江的口子,朝辉暮霭,万顷烟波;气象非常雄壮。
(2)滕子京怎么会重修岳阳楼呢?哪一年修的?重修有何特点?先用文中语句回答,再译成白话。
谪守巴陵郡后一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百废,一切荒废的事业。
越:到
重修的特点是: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扩充它原来的规模,在它上面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与
(3)“属”什么意思?这一段讲述了什么内容?哪个词对全文起重要作用?
属:同“嘱”这一段简叙写作本文的缘由。“谪”起引发全文的作用。
(4)读、背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1)巴陵是怎样的“胜状”?用了哪些语言描绘出洞庭湖的气势与景象?“夫”在此作什么解释?
夫:语气助词,用在此处含有代词“那”的意思。
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澘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二十二个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使洞庭湖的雄伟气势与万千景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衔”、“吞”写出了湖与山(山:君山,洞庭湖中)与江的关系,湖衔着远处的山,吞纳长江的水,湖面广阔,无边无际,水势盛大,浩浩荡荡。“晖”、“阴”写朝夕的变化,景色毕具。而这洞庭胜景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居高临下,极目远眺,尽收眼底,真是美不胜收。
评:教文言文要字字清楚,句句落实,而不是“字字解释,句句翻译”。于漪老师很懂得这个道理,而且掌握得比较好。二十二个字着重教四个,然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贯通全文,领略其精神,赏析其特色。这样教,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确是有见地的教法。要这样做,首先要弄清楚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能力,其次要注意那些表现上有特色的词句。唯其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懂得的,或者无关紧要的词句,也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事倍而功微,实在很可惜!
(2)“胜状”“大观”两词怎样解释?
状,景象;观,指看到的东西,此处指看到的景象。前者着重“胜”,美好,优美;后者着重“大”,雄伟。
(3)“前人之述备矣”一句作何解释,起何作用?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李白、杜甫、刘禹锡、张碧、黄庭坚等都有登楼赋诗的佳作。
杜甫的《登岳阳楼》、刘禹锡的《望洞庭》均为名作;该句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呼应。
这里是虚写一笔,暗示本文不多作这方面的描绘,而是轻转妙笔,点出其地理位置,由景引出人。
(4)用哪个连词转的?洞庭湖是怎样的交通要道?怎样由景而人,由人而情的?
用“然则”转折。既然这样。北面通向巫峡,南面一直到潇湘二水。正因为是交通要道,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会,是会集。由此联想到他们观赏这里景物而产生的感情。
(5)作者写这一段的意图何在?
概写洞庭佳景,意在引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异”。用反诘句提出,既扣动读者的心弦,又为下文写景抒情开拓广阔的天地。
“异”通贯全文。怎么“异”呢?
3.学习第三段。(第三、四两节)
(1)请同学读、译第三节。译后落实下列词语:
若夫:近似“像那”.
排空:冲向天空。
旅:分析字形。
商旅:商人旅客。
樯(qiánɡ)倾楫(jí)摧:樯,桅杆;楫,桨。
去国:离开国都。
(2)请同学读、译第四节
落实下列字词:
景明:阳光明媚。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长烟一空:烟雾散尽。一,全。
皓月:皎洁的月亮。
宠辱偕(xié)忘:荣耀、屈辱一起忘记。
(3)作者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卷?怎样描绘的?情与景的关系如何?这一部分究竟写“同”还是写“异”?还是同异皆写?为什么?
先绘一幅阴雨天气的凄凉画图,抓住霪雨、阴风、浊浪绘恐怖,抓住天地暗淡绘阴森,抓住交通阻绝绘悲凉,抓住虎啸猿啼绘凄厉。作者描绘时使听觉、视觉、声响、色彩交互为用,把“满目萧然”景象写得淋漓尽致。
再描绘了一幅风和日暖的欢乐画卷,与前一幅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阳光明媚,水天一色,飞的、潜的,动物、植物,生机勃发,香色兼备,皓月渔歌,情趣盎然。
由于“物”异,故“览物之情”迥然不同,一悲一喜,情随景移。
作者绘景时灵活地运用了四字句,对偶句,韵律和谐,平仄相间,读起来铿锵有力,琅琅上口。
(4)反复朗读第三段,注意字音、气势与感情。
这一段形似写“异”,实则写“同”。阴与晴是景“异”,悲与喜是情“异”,然而悲也好,喜也好,未摆脱个人宠得失的羁绊。这一点是相同的。
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呢?文章进入到揭示主题的部分。
评:于漪老师的教学,既精入微,又高度概括,显示了炉火绝青的功力。三、四两节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于漪老师形象地喻之为“两幅画卷”,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绘景方法,情景关系,进行了重点分析。教得既形象生动,又精要概括,效果是很好的。
接着让学生反复朗读,进一步体会这两节文字的气势和感情。在点明“异”“同”重点后,自然地过渡到下文的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对文章的写作特点,适当给学生指点是很必要的。这不仅对阅读文言文有帮助,而且对培养学生现代文的读写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4.学习第四段。(第五节)
(1)齐读。要求句读分明。
(2)作者对上述情随景移的人持什么态度呢?怎么加以判定的呢?“嗟乎”起何作用?
明确地否定上述的“悲喜观”,“嗟乎”一叹表明了惋惜否定以及要发表议论的心情。然后用委婉的笔法、借“古仁人之心”申述自己的抱负。
尝求:曾经探求。
或:或许、也许。
为:此处指心理活动、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释。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微斯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介宾倒置,即“吾与谁归”。归,归依。
议论时从感叹下笔,然后运用两个设问句发人思考。古仁人之心“异”在哪里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总说,然后分述“仁人”之忧,“仁人”之乐,最后明确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抱负。
进亦忧,退亦忧,是忧国忧民的“忧”,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因而第二句引出“仁人”之乐时,作者斩钉截铁,豪情横溢地说“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仅结一句,突出精神境界的高尚。行文至此,主题毕现,压住全文。既自抒抱负,又规劝好友、晓喻世人。
最后写明作记时间。
这一段二叹三问,摇曳跌宕,感慨至深。
四、开展讨论,总结全文
1.对文章的主题该有怎样的认识?
一个封建文人能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难能可贵的,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作用。
今天时代不同了,时代要求我们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情操。我们应自觉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繁荣祖国的重任,反对和鄙弃那种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的卑琐思想。
2.你觉得这篇名文好在哪里?请作具体说明、或立意或语言,或结构,或写法。
立意方面(略)
该文具有记叙和议论、散文和韵文的特点,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浑然一体。文章从作记写起,进而写景,由景及人,由写人到写志,逐步深化,环环紧扣。写景勾画渲染,形象鲜明,境界逼真;写情汹涌酣畅,语出肺腑;而写情写景都是为了写志,谈理想、言抱负。
语言铿镪,句法匀称整齐,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对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这篇名文就是如此,要反复吟诵体会。
评:采取讨论的办法来总结全文,既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说明于漪老师在教学中非常尊重教学相长的客观规律。文章主题的归纳,于漪老师教来简明扼要,因为前面已经教得很透了,给学生形成明确的概念就可以了,无需多费唇舌。文章写作上的长处,于漪老师教得很细致,归纳很精当,从立意、语言、写法、句式等方面谈得条分缕析、清清楚楚,特别是分析写法的那段文字,寥寥数语,把景、情、志各自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说得很透辟,令人叹服。最后以王国维的一段话作结,形成总的评价,切中肯綮,恰到好处。这种先分后总的教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学习《语文阅读教材》第三册中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作文参考题
(1)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谈起
(2)谈“忧乐观”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肩担振兴中华的重任
教后记
1.学生十分喜欢,课起始时准备领读,学生一口气齐读到底,只有几个字读后正了一下音,几个词解释了一下。对学生学该文的积极性估计不足。
2.第一段概括大意不理想,比较噜苏,此能力要继续培养。学生主要对“谪”“修”“记”之间的关系不能抓准
3.“郁郁青青”讲解时请同学回忆“郁”的“茂盛”、“忧愁”的含义,着重讲此处“郁郁”指香气甚浓,顺带讲“文采”的含义。
4。可以先教杜甫《登岳阳楼》一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诗气象开阔,忧国忧民,意境已是不凡。但范文的思想境界与之相比,竟是更上一层楼。先教此诗,再教本文,效果一定更好些。
5.孟子的两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以往一向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显然,这两句话的出发点是消极的。而范仲淹“先忧后乐”则是积极的,躐“亚圣”孟子而过之,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