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文体特点,体会其语言美。
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诵读的基础上,研讨本文的一些重难点问题。
3.注重积累,延伸拓展。
一、谈话导入
岳阳楼位于今湖南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你知道有哪些有关三大名楼诗句?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今天我们一起走学习《岳阳楼记》
二、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27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三、朗读
1.读准字音
谪守zhé 属予zhǔ
浩浩汤汤shāng 霪雨yín霏霏fēi
樯倾qiáng 楫摧jí
朝晖huī 岸芷zhǐ汀兰tīng
2.读清节奏
衔/远山,吞/长江。
前人之述/备矣。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
四、读懂文意
1.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文言词汇积累:
A.通假字:
具,同“俱”,全,皆。
属,同“嘱”,嘱托。
B.古今异义词
尝:
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和“来”相反
微: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微小
C.一词多义
或: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或以二者之为 或许
以:不以物喜 因为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
和:政通人和 和乐
春和景明 和煦
过渡: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五、析读
1.题为《岳阳楼记》,记下了什么内容?(温习记这一文体)
提示:“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常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我们学过的记有:《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核舟记》等。
明确:1段记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表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
2段概括描绘洞庭湖的全景。
概述岳阳楼的美景句子:
3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
4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乐观情怀。
迁客骚人的“悲”体现在:
迁客骚人的“喜”体现在:
动静结合、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句子:
5段抒发作者的旷达情怀和政治抱负。
古仁人的旷大胸襟和远大抱负分别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是 ,“退”指的是 。
“斯人”指 ,这种人的忧乐观是 。
请解答课后三题:
①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
②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出写景的独立,和议论与抒情的融合。
文章第2段:先描写洞庭湖胜景,以“然则”转入议论
第3段:先描写洞庭风雨再抒情
第4段:先描写洞庭春晴再抒情
第5段:“嗟夫”开头抒情;然后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色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
2.题为《岳阳楼记》,但并未具体描写岳阳楼本身,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略写楼,详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畅谈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也收到了规劝友人并与之共勉之效。
文章主旨:
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并借以劝勉滕子京。
六、赏读
文章作者怎样畅谈政治理想方面,扩大文章的境界,收到了规劝友人并与之共勉之效?
示例:课后二题(画面情感角度)
第3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
第4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乐观情怀。
课后四题:
“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之悲,风和日丽则喜。“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愿意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用词、修辞角度(2段)
“衔远山”、“吞长江”拟人、对偶写洞庭湖的大观胜览。一"衔"一"吞"气势磅礴。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写水波壮阔;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
写法角度:
三、四段写景作用:一阴一晴的自然景象,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感情,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
三、四段写景,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对比鲜明。①从天气状况看,一边是阴风苦雨,一边是春和景明;②从湖水的起落看,一边是浊浪排空,一边是波澜不惊;③从生命的活动看,一边是商旅不行、虎啸猿啼,一边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渔歌互答。④从迁客骚人的反应看,一悲一喜: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小结:写作特色
(1)立意深刻,构思新颖。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章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在一起,以叙事作引子,写景引出抒情,抒情诱发议论,环环相扣,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3)语言上骈散句交错使用
(4)对比突出中心。
七、延读
(课后六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人先与登楼远眺,山水苍茫;再以灵动之笔,写“雁引感心”"山衔好月",进而想象醉云中,起舞翩翩,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登岳阳楼
杜甫 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以“昔闻”起笔,引出“今上”,在今昔对比中,寄寓了无限感慨;再从地分吴楚、势吞星月方面写洞庭湖的浩瀚广大。诗歌后半部分抒发了漂泊无依、老病孤苦的情怀,读之令人怆然。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诗人先写眼前所见之景:洞庭之滨,江水之西,旌帘在望,夕阳迟迟;再写洞庭湖分割吴蜀的地理位置,抒发了国破家亡后颠沛流离之苦,表现了吊古伤今之悲、颇得杜诗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