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课堂实录(片断)
师: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嗟夫!预备……起……
生(齐读):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师: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什么思想感情?
生:不以物嘉,不以己悲。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君。
师:这主要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么?
生:应该是古仁人的思想感情。因为第一句就是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接着就回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师:作者有没有这种思想感情呢?
生:有。
师:哪一句表达特别明显?
生: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所以,这一段主要讲什么内容?
生:作者探求古仁人思想感情,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师:古仁人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一致么?
生:一致。
师:那么,古仁人或者说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相同么?
生:不相同。
师:怎么不相同?
生11:前面两段讲了,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阴雨连绵的天气,产生“悲”;春和景明的天气,产生“喜”。他们的心飘浮不定,也可以说心中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的人才如此。
师:既然这样,那么古仁人或作者有目标、有追求么?
生:当然有。
师:是什么?
生: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看出,他们都以国家社稷为重,以百姓幸福快乐为重。
师:对。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既然如此,那么怎样理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其君”呢?
生:这个“忧其君”应该是忧国君治理国家没有贤臣在他的身边出谋划策,忧国君为国事操劳而身心疲惫……而不是忧国君的私事。
生:其实,国君是天下人的国君,自然“忧其君”就是忧天下了。当然,如果国君做不到为天下人办事,那就不是天下人的国君了,这样的国君就将成为昏君了,天下人就将推翻他了。
师:所以,魏徵和李世民也经常引用一句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那么,将天下之利、百姓之福作为毕生追求的,除了古仁人和作者之外,还有谁?
生:滕子京。
师:何以见得?
生:文章开头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降职远调到巴陵任郡守,能够看淡自己的名誉得失,哪怕贬谪远调,也没有影响自己的为民之心,你看,到了第二年,就“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了,可见其工作热情仍是高涨。
师:对。还从哪里可看出?
生:嘱予作文以记之。
师:这怎么讲?
生:滕子京为什么要嘱咐作者写文章呢?因为他们两人是知心好友,所以请范仲淹写。
师:是不是滕子京因为取得了很大功绩,又重修了岳阳楼,要范仲淹写文章来显摆显摆呢?
生:不是。这是因为做了大事、好事而高兴嘛,这是人之常情。对于滕子京来说,因为心中有国事、有政事、有百姓,所以他无意也没有时间去想贬谪之事,更不像“迁客骚人”那样“忧谗畏讥”,也不会“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这样忘乎所以,高兴得不知东南西北。而只是记下此事而已。
师:探讨这个问题,同学们能联系文章开头,可见写文章要前后照应,但就从最一段也可以看出滕子京有作者一样的思想感情么?
生: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同道呢?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事实上,有这样的人,我能够与他同道。这个人就是滕子京。因为古仁人都作古了。
师:这样的人在当时多不多?
生:不多。
师:为什么你这么肯定?
生:如果多的话作者和滕子京就不会被贬。所以,这句话也含蓄表达出这样的人并不多,作者的知己少。
师:纵观历史,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那是多还是少?
生:那就很多了,可是说是灿若星辰。如果说少的话,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这么快,我们的国家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强大。
师:举例说说。
生:文天祥,陈独秀,李大钊,方志敏,欧阳修,邓稼先,焦裕䘵,孔敏森,将荒漠变绿洲的塞罕坝的建设者们,钟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