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课文题目

登岳阳楼

教材

 

授课年级

高二学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点评

教学手段

 

授课教师

 

教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全诗。

2.诵读诗歌,通过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写景语言鉴赏诗歌意境,学习古诗词炼字题的解题方法。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2、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3、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登岳阳楼(杜甫)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反复诵读      意象联缀

联想想象      炼字炼句

内容:岳阳楼与洞庭水,眼前景(博大)

包吴楚与越关山,古今事(深远)

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

 

 

 

知人论世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互动交流,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使学生积累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作者入手,奠定理解其诗歌的基础。

 

 

 

 

 

 

 

 

 

 

 

 

整体感知

 

 

 

 

 

一、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学生反复背诵朗读,通过诵读来体验诗歌的韵律美,通过读来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情感基调,形成比较清晰的诗歌结构。

 

 

 

 

 

 

 

 

鉴赏体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教师先范读范背,再让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本诗。

示例: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五、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六、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意境: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比较: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不是)从哪句可以看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吧。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①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②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③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多媒体显示:

“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唐庚《子西文录》)

 

七、课堂小结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 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多媒体显示: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在诵读中体味

在诵读中鉴赏

 

 

 

 

 

 

 

 

 

 

 

 

 

 

 

师生互动

 

 

 

 

 

 

 

 

 

 

 

 

 

 

意象分析

 

 

 

 

 

 

 

 

 

 

 

 

 

 

 

 

 

 

 

 

 

 

 

 

 

 

 

 

 

 

 

 

 

 

 

 

 

 

体悟鉴赏

 

 

 

 

 

 

 

 

 

 

 

 

 

 

 

 

 

 

 

 

 

 

 

 

 

 

 

 

 

 

体悟鉴赏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文字的内涵。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讨炼字这一类型题的答题方法。

 

 

 

 

 

 

 

 

 

 

 

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

 

 

 

 

 

 

 

课后作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旅夜书怀》。

2、完成《课时作业》随堂练习。

3、背诵本诗。

 

旧知运用

 

巩固提高


上一篇:没有了

教学设计​登岳阳楼

推荐阅读

《岳阳楼记》备课手记
《岳阳楼记》备课手记 我是岳阳人民的女儿,洞庭湖边长大的孩子,上好《岳阳楼记》,在我,是一种使命般的迫切。 《岳阳楼记》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其先忧后乐一句,超越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确立了士大夫更高更远的人格典范。以前上这课,多是从主题方面生发,也有一些成功的课例,但我,不想重复我自己。于是,我重新沉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足以当得起范仲淹这高格情怀的文字密码。 范仲淹为《岳阳楼记》,用对语写时景,世以为奇。 这是陈师道的评价。 我查了一下,对语,解释为对偶。我先百度了一下对偶 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详细]
2022-09-02
《标志设计鉴赏》教学案例
《标志设计鉴赏》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概述学校:附城中学 课名 标志设计鉴赏 授课教师: 郑献文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授课学时 1课时 使用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 学习目标 1.了解标志的分类和功能、意义特点及表现手法 2.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尝试独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简单标志 教学内容分析 标志设计这节课属于综合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标志的鉴赏,还要让学生尝试做出简单的标志设计。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面不足以支撑他们对标志设计这一块内容的鉴赏。因而上课的重点应选择他们熟悉的标志...[详细]
2022-05-04
《回忆我的母亲》备课手记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质朴平实,没有华丽辞藻和渲染铺陈,没有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人物描写。这篇文章被编排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其它课文相比,它的语言缺乏嚼劲,再加上文章年代久远,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阅读兴趣。 面对这样的文本,该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呢?在翻阅有限的研读文本的资料后,我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依旧得回到语言的本身。如果说语言的平实让学生无法走进作者情感,那么带领学生走进言语深处,从平实的语言中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就能...[详细]
2022-05-04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课文题目 登岳阳楼 教材 授课年级 高二学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点评 教学手段 授课教师 教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全诗。 2.诵读诗歌,通过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写景语言鉴赏诗歌意境,学习古诗词炼字题的解题方法。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详细]
2022-04-16
  •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课文题目 登岳阳楼 教材 授课年级 高二学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点评 教学手段 授课教师 教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全诗。 2.诵读诗歌,通过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写景语言鉴赏诗歌意境,学习古诗词炼字题的解题方法。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广阔胸襟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
  • 《标志设计鉴赏》教学案例
    《标志设计鉴赏》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概述学校:附城中学 课名 标志设计鉴赏 授课教师: 郑献文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授课学时 1课时 使用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 学习目标 1.了解标志的分类和功能、意义特点及表现手法 2.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尝试独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简单标志 教学内容分析 标志设计这节课属于综合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标志的鉴赏,还要让学生尝试做出简单的标志设计。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面不足以支撑他们对标志设计这一块内容的鉴赏。因而上课的重点应选择他们熟悉的标志...
  • 《回忆我的母亲》备课手记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质朴平实,没有华丽辞藻和渲染铺陈,没有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人物描写。这篇文章被编排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其它课文相比,它的语言缺乏嚼劲,再加上文章年代久远,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阅读兴趣。 面对这样的文本,该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呢?在翻阅有限的研读文本的资料后,我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依旧得回到语言的本身。如果说语言的平实让学生无法走进作者情感,那么带领学生走进言语深处,从平实的语言中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就能...
  • 《岳阳楼记》备课手记
    《岳阳楼记》备课手记 我是岳阳人民的女儿,洞庭湖边长大的孩子,上好《岳阳楼记》,在我,是一种使命般的迫切。 《岳阳楼记》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其先忧后乐一句,超越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确立了士大夫更高更远的人格典范。以前上这课,多是从主题方面生发,也有一些成功的课例,但我,不想重复我自己。于是,我重新沉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足以当得起范仲淹这高格情怀的文字密码。 范仲淹为《岳阳楼记》,用对语写时景,世以为奇。 这是陈师道的评价。 我查了一下,对语,解释为对偶。我先百度了一下对偶 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