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带过初三的我这学期教九年级了。出于对第一单元诗歌的畏惧,我选择了第三单元的《岳阳楼记》作为九年级上册的开篇。但《岳阳楼记》真的好教吗?开始备课才发现,它也是极有难度的,备课难度不比诗歌单元小。看了很多优秀教学设计、名家教学实录,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古今之变,以成一家之言。然而以我之水平,看名家之课堂,哪有糟粕可去?满眼望去俱是精华。看的越多,越是头昏脑涨,所有好的都想往自己课堂里塞,于是极为痛苦。备课好几天,仍然处在查找资料阶段,难以取舍。到最后,便决定以文言之“一体四面”作为教学思路,老老实实、踏踏实实把课文教下来。
导入方面,我花了一些心思,图片展示了芙蓉楼,黄鹤楼,谢朓楼,浔阳楼,滕王阁,岳阳楼等名楼并指出其之所以能成名,共同点是拥有“配套”的诗文。讲到浔阳楼时顺便考察了一下学生在假期的名著阅读情况,果然不出我所料,没一个人能说出宋江题反诗的相关情节。
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基础的文言不提,常规课,没上出什么特色;“文章”,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解释是指其功能(实用功能或载道),另外看到网上某篇论文理解为文言文的具体结构层次。我将“文章”和“文学”两块放在一起,结合作业本和课后思考探究一,讲了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对比、诵读,品析语言之美。但品析语言之美这个环节在具体实施中效果很差,听了名家诵读并自读后,学生并不像名师课堂实录中的那些学生一样踊跃发言。听了方明老师的朗诵,学生只记住了他在“渔歌互答”和“此乐何极”两句中哈哈大笑数声,至于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么读,读出了怎样的情感,却是无人能说、无人愿说了。
此环节还有一处内容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教,便是教参所说“诵读时还可以找出文中的韵脚字,体会其珠圆玉润的美感。如形、明、惊、顷、青等,清脆而悠长;江、汤、湘、忘、洋等,绵长而嘹亮。”什么叫“珠圆玉润的美感”?“清脆而悠长”与“绵长而嘹亮”又怎样体现其区别?实在无法处理,只能略过不讲,抑或灌输式教学。
之后是可以说最重要的“文化”部分。“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我从范仲淹写作的目的讲起,再对比“迁客骚人”和“古仁人”,得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接着出示了两副对联,分别是“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和“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引出范仲淹的忧乐观。
在说范仲淹的写作目的时,引用了一段课外资料:
当滕子京被御使梁坚诬劾为“处置戎事,度不节”而贬官岳州后,情绪很坏。第二年,即修此楼。可见滕子京修楼恐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政绩,而是有感而作。据说在他修岳阳楼过程中,有僚属问:“落成如何?”他说: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
而全程里有这样一问——“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课文内容说明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是: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这里就有了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都觉得滕子京没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问其理由,一是他们觉得如果滕子京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还用得着写文劝勉他吗?二是课外材料中“凭栏大恸十数声”显示滕子京情感流露在外,并没能“不以己悲”。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个问题换成“滕子京有没有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能更好,毫无疑问范仲淹和滕子京都是有这样的忧乐观的。但若要问有没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觉得其实这两人都没有做到,或者说古往今来可能也没几个人能完全做到。
孙绍振在《岳阳楼记:豪壮悲情的励志篇》一文中指出:“不管是进是退,不管在悲景还是乐景面前,都不能欢乐。这种理想化的情感,不是太严酷了吗?甚至,这样高的标准,不要说一般文人所能达到,就连范仲淹自己也是做不到的。”《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中“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苏幕遮》中“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诗词都是触景伤情的。
那么,如何跟学生解释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这又回到了“文章”的角度上。诗言志,文载道,文体是有分工的。孙绍振是这样解读的:
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地多,也沉重得多……“道”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的、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由此得出范仲淹的第二个写作目的:除了劝勉友人,范仲淹作此文也是含蓄地申明自己的志向抱负啊。不仅是对友人的劝勉,更是对自己的劝勉,对自己的要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绝对的理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个人的情志,志与道的交融,理想与现实的自己的统一,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千古流传,让范仲淹的形象高大伟岸。
“一个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会为理想悲壮的死去,而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则愿意为理想苟且的活着。”范仲淹肯定是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而滕子京相比范仲淹无疑稍微不成熟了那么一点。但两人都是伟大的、值得肯定的,他们都将万家忧乐放在心头,都做出了实在的功绩来造福百姓。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没有一个诗人能够由于自身和依赖自身而伟大,他既不能依赖自己的痛苦,也不能依赖自己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乃至人类的代表和喉舌。”这段话适用于滕子京、范仲淹,也同样适用于欧阳修、杜甫,陆游,乃至袁隆平,吴孟超……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