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文本解读
观察文本特征,整合语义信息——《岳阳楼记》文本解读我们要能读懂一篇文章,一定要先懂得三点:
第一,要学会观察文本特征。
第二,要学会根据语境(上下文)去识别语义信息。
第三,要使文章中的语义信息结构化。
下面结合《岳阳楼记》讲一讲。
一、要学会观察文本特征。很多人自以为具备观察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懂得如何去观察。观察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是带着观念和知识的观看。一篇文章,你不能闷头闷脑地看过去看过来,你得带着你已有的知识去察看。
我们知道,文章的标题是很重要的,标题通常需要映射进整个文本。这是已被我们了解的知识。带着这项知识来看《岳阳楼记》,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文章标题点明本文是记岳阳楼的,但文中基本上没有直接写岳阳楼,没有“说此楼前此如何倾坏,如何狭小,然后叙增修之劳”(林云铭《古文折义》),似乎有点文不对题了。这就需要解释。根据文意,最终的解释是:这篇文章的立意,并不在赞叹新修岳阳楼的功德,不在展现岳阳楼建筑的雄伟和周围景象的壮观,而在借此表现“古仁人之心”的格局和胸襟。了解到这一点,才算是观察到了这一文本的特征。
观察,是我们读文章时首先要做的事。要刻意去关注、努力地捕捉文本的特征,运用相关知识来帮助我们的观察。没有知识的观察通常是无效的,因此掌握关于文章的基本知识,对于观察文章很重要。
二、要学会在语境中识别语义信息。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它的含义或内涵,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岳阳楼记》的开篇,就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句话有怎样的内涵?作者说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或者说他为何要说这句话?这就要联系语境来理解。
“庆历四年春”,说明滕子京被贬的时间,看似是个简单的时间交代。但紧接着下一句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联系起来想,这个时间交代就很有意思了。什么意思呢?说明滕子京能力很强。他被贬巴陵郡,次年就“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短期内就达到了很高的治理水平,这表示滕子京行政能力非同凡响。能人被贬,心头多半是愤懑的。我们进一步联系后文,文末说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则意味着范仲淹在暗示滕子京应心忧天下,而不应心忧一己之得失。
从局部说,语境包括邻近的语句;从整体说,语境包括全文,每个词句都是处在整篇文章这个大语境之中的。“谪守”表示受到了贬谪;被贬谪,心头当然是不舒服的。那么我们就可能会想:这跟下文“迁客骚人”有没有关系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会不会暗含着对滕子京的劝勉呢?“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不是暗示滕子京要像“我”这样去追求“古仁人之心”呢?这样想下去,文本中的信息就会慢慢被整合到一起了。
三、要使文章中的语义信息结构化。
要对文章形成整体理解,就必须整合全文语义信息,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信息之间是彼此联结的,可相互诠释的。整合信息,前提是发现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把握文章主旨,要特别关注在宏观结构上各个层次之间的语义关联。在《岳阳楼记》的段落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出:
1.“若夫”与“至若”两段,居于全文的中心位置。我们很容易观察到,这两段是《岳阳楼记》的主体性语段,具体展现了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象。一段写久雨不晴、浊浪阴风的凄凉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一段写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和乐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登楼“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心情。很明显,这两段虽然不是直接写岳阳楼本身,但都是扣住题目的,写的是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在景象和心情上,存在着对比性关系。但这个对比的意图是什么,仅看这两段无法得出结论。往下读到“嗟夫”一段,才能看出这悲喜都不是作者所肯定的,都是作者的否定对象。因此从本质上说,这两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表面上是“对比”,实际上是“并列”。
2.“予观夫巴陵胜状”一段的结尾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据此可以确定:“若夫”与“至若”两段所写的,虽有“悲喜”之别,而都是“迁客骚人”的心情。
“若夫”与“至若”这两个主体性语段都是从“迁客骚人”的角度来写的,而不是从所有登楼者的角度来写的-这意味着本文的写作具有针对性,由此更能确认全文开篇处“谪守”一词在文意表达上的基础性地位。
3.“嗟夫”一段,跟前两段形成了递转关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对“若夫”与“至若”两段的一悲一喜(“二者”),发出了明确的否定信号。本段接下来申说“古仁人之心”的具体内涵,是超越一己之悲喜,是忧“民”忧“君”,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外部风景有变化,人生境况有变化,但先忧后乐的信念不随之而变。
与“迁客骚人”的“悲喜”相比,“古仁人”的“忧乐”,显现出超越小我,胸怀天下的格局、胸襟与度量。悲喜之情,被情绪支配,终归狭隘;忧乐天下,有博大胸襟,才是仁人格局。这种高远的境界,与第二段吞吐山河、气象万千的所谓“岳阳楼之大观”隐然呼应。分析至此,不难体会到《岳阳楼记》立意之深远与结构之严谨。
4.最后我们可以归纳出全文主旨与思路。篇首“谪守”二字,是文意生发的立足点。面对贬谪,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遭遇,而应具有仁人胸怀天下的大格局,这是本文的立意所在。所以本文题目是“岳阳楼记”,却避开写岳阳楼的建筑,而去写洞庭湖,写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所触发的迁客骚人的忧喜,以转出最后“古仁人之心”的襟抱-这样的行文思路,是由表达主旨的需要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