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大家理论上应该都记得,毕竟是中学课文,要求“朗读并且背诵全文”的。这篇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是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滕子京(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于是乎,这么一个基本上没什么作为也没什么政绩的人,就此名垂青史。
现在问题来了,曾担任副相、作为一代战神和一代文豪的范仲淹,为什么要来写这么一篇文章,又为什么要把滕子京捧得这么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这不算狠,更狠的是,写这篇文章之前,范仲淹根本就没去过岳阳楼。也就是说,为了完成滕子京交代的任务,范仲淹连赶到现场采访的时间都没有,就这么看着地图凭空想象出来了这篇《岳阳楼记》。
其中的缘由,我们要从范仲淹和滕子京的关系说起。
滕子京,姓滕名宗谅字子京。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大中祥符八年考中了进士,跟他一起考中进士的人,还有一个叫范仲淹的。
中国人的关系有四大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马赛克,一起分过赃。同年的进士,那就是铁哥们了,大家一起从寒窗奔向仕途的,得相互提携着来。
从后来的发展结果来看,范仲淹的能力肯定要超过滕子京很多,所以范仲淹的成就越来越大,职位也越来越高。滕子京虽然能力一般,但是有时候也能跟随潮流做出一些明智之举。
有一年,宫中失火了,火势还算挺大。这事儿换到今天,无非就是追查一下责任,排除一下隐患,表彰一些英雄,毁掉一些烂账。但是滕子京就不,他非要弄点新花样出来,他给当时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差一点点就成了大宋的武则天)写信,说:“我们大宋以火德立国,现在宫中失火,肯定是朝廷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看来看去,就是因为太后您老人家不让当今皇上(宋仁宗)亲政的原因。太后,你还是不要恋权的好。”
这样一封信本来是要把章献太后惹毛的,但是当时太后身体不好,写信的人又太多,滕子京就这样稀里糊涂混过去了。等太后驾崩仁宗亲政之后,有人就说了,应该把当初上书请太后交权的人提拔一批起来。于是,滕子京就这样开始走上了仕途的正轨。
遗憾的是,滕子京这个人做官确实不怎么样,除了交上了范仲淹这样一位一辈子的知己之外,做什么事儿都没什么成绩。
首先是口无遮拦乱说皇宫里面的八卦被降级,然后任泾州(现甘肃平凉)知府的时候跟李元昊打仗的时候打不过,苦苦哀求范仲淹分兵来救他。你别说,范仲淹这人,还真的是一个特别仗义的人。救了滕子京一命之后,范仲淹还给仁宗建议,说滕子京是个打仗的人才,应该提拔才对。
仁宗答应了,滕子京开开心心地在宦海里当着自己的弄潮儿。这时候,大危机来了,有人揭发滕子京在泾州的时候,经济账目不清不楚。
当官的经济账目不清楚,其实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滕子京这个涉案数目,确实有点大,16万贯。宋代一贯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滕子京有4800万元的账目说不清!
这个数字很庞大,以至于我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都犹豫了一下,他一个普通的知州有没有权力支配这么大一笔数目。但是滕子京的反应让我相信,真有这么多。
面对纪委的办案人员,滕子京的理由是:跟李元昊打仗要花钱;安抚周围的少数民族要花钱;有时候来一些朋友接待一下要花钱……所以这些钱就这么花出去了。办案人员问:“接待了哪些朋友?”滕子京啥也不说,转身就把账本烧掉了!
这种赤裸裸的毁灭证据的行为,让纪委工作人员瞠目结舌,贪官很无耻,但是没想到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禀告皇上严办吧!
这时候,范仲淹又出现了。他当时正担任副相这一个高级职务,《宋史》里记载,范仲淹“力救之,止(只)降一官”。这么严重的经济问题,只降一官,范仲淹的能量的确非同小可。于是,《岳阳楼记》开头这句话出现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到了巴陵郡之后,滕子京做的事儿其实也就勉强算得上是中规中矩,但是他还想翻身往上爬,于是在庆历六年,就邀请了范仲淹给他写了这么一篇吹捧的文章。尽管当时范仲淹已经被贬出京,但是他在朝廷中和军队中的声望依然极高,还是有那么一些能量。
这篇文章出来之后,滕子京果然得以翻身,第二年就从当时的蛮荒之地湖南岳阳调到了繁华的苏州,当知府。遗憾的是,他命中无福,到任三个月就病死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范仲淹能把一篇软文表达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和伟大情怀”,可见其文学修为之高,确实古今罕见。
那么问题又来了,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收了滕子京多少钱?不知道,但是我觉得,那说不清道不明的4800万元里面,应该有范仲淹的一大笔。我甚至可以卑鄙地假设一下,滕子京给范仲淹说:“哥,你要是不给我写这个软文,信不信我把烧掉的账本默写出来?”
PS:这篇作文是很久以前写的,跟随着老号一起烟消云散了,后台一直有客官想找这篇作文。万幸的是,有一位客官当时帮我保存了,后来发给我了,万分感谢。今天贴出来做个资料保存,没看过的朋友图个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