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范仲淹更被历代读书人奉为精神领袖,称其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不仅如此他的德行人品,一直堪称士大夫的典范,是很多古代仕途文人的榜样。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八个字是范仲淹性格最真实的写照。
他一生的志向都融合在了他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里。
这篇文章也选入了语文教科书里,很多人都说,这可能是中学时期最难背的一篇课文,因为很长,也不太容易理解。
今天,婷婷姐姐也把这篇经典的文章唱成了歌。一起来感受范文正公的浩然正气,铮铮铁骨!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1
历史上的范仲淹,一生清廉。
他出生在一个七品县令之家,父亲范墉在他两岁那年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长山朱家,改名朱说。
经历童年诸多变故的范仲淹非常懂事勤勉,从小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读书的时候,范仲淹只能“划粥断齑” ,就是将粥食冻起来,分成四小块,每一餐吃一块,再就口咸菜,但他丝毫不抱怨,一直刻苦努力。
他的勤奋是有回报的,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进士及第。
及第之后,范仲淹终于入朝为官,有了正式的俸禄,范仲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母亲接回奉养。第二件事,就是改回自己的本名——范仲淹。
但即使做官了,他在京城也没有自己的官邸,租的房子也都是破旧不堪的,整个屋子除了书就是他自己,孑然一身。
过过苦日子的范仲淹深知民间疾苦,所以经常为百姓仗义执言。他的仕途也经历了大起大落,上演了一场“三进三出”,三次被贬,三次奉诏回京。
后来,平息战事有功的范仲淹再次调回京师,并且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标志性事件——“庆历新政”。
仁宗决心治冗,任命范仲淹主持改革。范仲淹认真总结了从政多年的经验和思想,形成《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主张。
改革初见成效,但是触及的却是整个官僚阶层的利益。一时间舆论四起,官场怨声载道,改革进入艰难时期。
期间他的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邀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题文,于是就诞生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2
《岳阳楼记》既写景也抒情,总的来说传达了范仲淹的志向,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怎样做人;二是怎样做官;三是怎样写文章。
第一层,它传达了范仲淹的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之美。
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讲的就是他的精神人格。
物,指外部世界,不为利动;己,指内心世界,不为私惑。就是说:有信仰、有目标,有独立的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不以己悲”就是抛却个人利益,敢于牺牲,不患得患失。
第二层,他告诉世人该怎样做官——忧民、忧君、忧政的为官之道,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刻居安思危。
第三层,告诉世人要如何写文章。第一要有文采,讲究文字美,这篇《岳阳楼记》,语调优美,用词非常讲究;第二要明白写文章的目的,要有思想有主旨。
可以说这篇文章,不论从文采到主旨思想,都是散文里的佳作,虽然很长,但是值得孩子们反复去背诵和学习。
3
即使身处逆境他仍旧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达观,坚定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事态度。
后来改革全面失败,范仲淹也因此被贬到邓州。
即使屡遭打击,范仲淹在地方也没有放弃理想抱负,坚持拯救苍生、扶助弱小。
公元1052年冬天,朝廷命范仲淹去颍州为官,当时范仲淹已经病重,仍然带病走上去颍州的路,途径徐州时逝世,终年64岁。
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自宋元明清以来,“文正”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至高荣誉,北宋名臣司马光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所以,了解了范仲淹的一生之后,便更能够明白,他的每一首诗词散文里,表达的都是自己对百姓、苍生的一片赤诚,他是一个胸怀天下、心中有大爱的人。
他用一生的奋斗,实现了他“成为良相”的理想。
但却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只是为了服务苍生、为国事功,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盛才是他最高的追求。
正是有这样崇高的精神品质,他的作品才能经历了历史的打磨,依旧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