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才四点多钟,群主就在里面搞直播讲解。
今天又有人在群里说范仲淹的身世以及属于作文以记之的属到底读什么音等等。
借此机会,本号再次就这个话题讲一下,以期抛砖引玉。
说实话,本人不敢说有研究,但却在本号发过几篇相关的文章。
范仲淹二岁时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谢氏改嫁给在平江府(苏州吴县)做推官的淄州长山县人朱文翰,仲淹遂改朱姓,名说。
后朱文翰回淄州任官。
幼年范仲淹随继父回到淄州长山县,在长山县河南村(现在邹平市长山镇范公村)度过。
在这里他体味到了世态炎凉和人间冷暖。
后来他到长山西南长白山中的醴泉寺就读,在那里留下了一段段刻苦学习以及不贪财的传说。
这个经历,为他后来的成才奠定了基础。
至于縢子京,本人也简单的说一下。
他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
范仲淹在出任泰州盐官期间,滕子京任职泰州从事。
两个人是上下级。
因为他了解范文忠公的为人,后来成了范公的死党、铁粉。
范公一介书生,主持庆历新政,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注意工作方法,只做减法不做加法,敲掉了不少人的饭碗,动了好多人的奶酪,遭到顽强的抵制。
政敌们为了把改革事业搞垮,就从范公周边的人下手,拿着放大镜找毛病。
碰巧的是,范公身边的人都不大注意小节,其中欧阳修、余靖、尹洙、蔡襄都被找出了毛病。
欧阳修的毛病是和他的外甥女私通(这个太污,本无其事,但是,三人成虎)。
与范仲淹关系密切的滕子京自然也跑不了。
当时滕子京领着军队在陕西一带抗击西夏,卓有成效。
陕西是苦寒之地,为了笼络将士军心,縢子京经常和他的部下以及到此视察的领导们吃点喝点甚至送点,共花费了公使钱十六万贯。
公使钱,又称公用钱,相当于现在的招待费用。
其实,这种事情任谁在这个位置上谁都要这么干。
只不过縢子京用的确实是多了一点。
于是,范仲淹的政敌们就告縢子京贪污。
縢子京呢,也是好汉做事好汉当,他害怕账目公开后,接受他送礼的领导受到牵连,干脆就把籍簿烧毁。
这更让人抓住把柄了,于是,降职一等,任职虢州。
但政敌们依然不依不饶,最后就贬到了湖南的巴陵郡做太守,这就是《岳阳楼记》中所说的“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其实,縢子京还真没有贪污。
他死后,家中基本上是徒有四壁。
不过,这个人真的是很能干事,也很有办法。
从做事能力上来讲,比范仲淹都要强一些。
可惜不会写诗文。
他一干上巴陵郡太守,便想大干一场,为自己、为范公正名。
他了解到当地有些人放高利贷之后,钱收不回来了。
便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和这些放高利贷者达成了共识。
反正你们的钱是收不回来了,这样,你们把欠条给官府,由官府来催债,催来的钱用于公共事业建设。
官府催债那力度肯定的不是一般的大。
很快的,縢子京手里就有了一大笔钱。
他把这些钱全部用于包括重修岳阳楼在内的市政建设,实际上就是形象工程。
因为毕竟还是这个东西见效快啊!完工之后,就找画师给范仲淹画了一幅《岳阳楼胜景图》,和一封讲他自己的政绩的信,当然,还有满肚子的牢骚送了过去。
当时的范仲淹刚刚经历了庆历新政的失败,被贬到处江湖之远的河南邓州任太守。
他急需要人来证明自己改革的正确性。
因此,当他收到縢子京的信后大为高兴。
因为在范仲淹看来,这不仅仅是縢子京的政绩,更是改革派的成果。
你想啊“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啊!真是刚想打瞌睡,就有人送上来枕头。
范仲淹高兴之余,万千思绪涌入心头,“遥望南天,欣然命笔”,于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横空出世。
现在看来,这篇文章,表达了好多意思。
一是,他的改革在这里落地生根,证明了他的改革措施是非常可行的。
二是向皇帝表明心迹。
自己不是一般的人,是古仁人那样的人。
三是劝縢子京不要患得患失,而是要向古人学习。
总之吧,岳阳楼赖范公之手笔,成为千古名楼。
而范公“一生忧乐关天下”,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先忧后乐”思想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士大夫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峰。
上一篇:游《岳阳楼记》诞生地花洲书院
下一篇:范氏文化——范仲淹《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