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岳阳楼记》诞生地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是《岳阳楼记》的诞生地,她与邓州现代化城市只隔着一条护城河,越过这条河就穿越了到了九百余年前,让你置身于一个古朴、典雅、风清、淳朴的世界。
初秋的一天,几位朋友相约去参观《花州书院》。
走过宽敞清素的石拱桥,迈过古朴静谧的大门,若隐若现的轻柔飘渺的古琴声萦绕在耳畔。这美妙的旋律不知从何处传来,是丛草间?是石逢间?还是花丛间?找不到归处。又是谁在抚琴?是范公吗?那悠扬的琴声是那样的清纯,又是那样的脱俗。踏着青砖,沐浴着旋律,拾级登上土城墙,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百鸟林间争相啼鸣。顺着古老的土城墙前行到“览秀亭”、“春风阁”。这是花洲书院的制高点,位于花洲书院的东南角,它是四层高的楼阁,其势飞檐斗角,展翅欲飞。在“春风阁”内盘旋至顶,驻足俯视,“花州书院”全貌尽收眼底。古城墙在两边苍松翠柏的相拥下消失在一点,城墙脚下,亭台楼阁、琼楼玉宇,层层叠叠,高低相掺,首尾相连。假山怪石,错落有致,水间有石,水绕石旋,各种名贵花草树木镶嵌其间。
沿石级而下,穿过“山洞”,是一清澈见底的池塘,塘之岸是雕龙画凤的护栏。凭栏而观,塘中心是一寿龟喷泉,泉水从龟嘴喷出,似雨似雾,在阳光下幻化成彩虹。喷泉周围,有马蹄莲、睡莲,它们都争相捧出各种色彩斑斓的花朵来打扮湖面,取悦游人。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一手扶着栏杆,一手向湖内扔撒鱼食。那红的、黄的、白的、粉的金鱼成群结队,大大小小,蜂拥而至。小伙伴们在湖边戏鱼取乐,逗趣说笑。眼前仿佛呈现出九百多年前求学之子在课余时间,游玩园林,悠悠自得的情景。那小桥流水,曲径长廊,上下起伏,蜿蜒盘旋的势态,使人不由联想到范公的不凡人生。他少有大志,刻苦攻读,励志为国,志存高远,忠君爱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敢于直谏。正因为如此性格才使其人生轨迹波澜起伏,仕途曲折。然而,范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布衣为明士,州县为能吏,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备数器。范公人生何不是这眼前之景?虽不平坦,沉浮曲折,但曲折中见精神,如彩虹之光彩,似莲花之纯洁!
《花洲书院》的主体结构为“川”字形,坐北面南,以中线为主,两侧为辅。为了避免落下景点又不至于重复,我们商议先从正门进入,由中到东依次向北,再由北折向西拐回向南至正门。
进入范仲淹纪念馆,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里几棵石榴树,树叶青翠欲滴,花红似火。一眼古井上建有古亭,旁书范文公井,也是一口为民井。据说当时当地百姓井水咸苦,为了解决百姓吃水问题,范公命人四处掘井,最终在此找到了甘泉,后人为了纪念范公,在井旁树碑铭记“范公井”。纪念馆内文字表述着范公生平。求学追梦,做过县令,当过知府,守过边陲,坐过朝堂,几度升迁,几经贬谪,皆有缘由。一生清政清廉,刚正不阿,政绩卓著。深得民众爱戴。在位邓州时,修建花洲书院。距今千年,培养了邓州无数英才俊杰,其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享誉神州,传承古今。
中轴线上的五进四院是书院的主体部分,由讲堂、春风堂、藏书楼等建筑组成。中院里的泮池、状元桥小巧精致,成为书院一大特色。这里是范公讲学,学生求学场所,每处每景书香四溢。
范文正公祠,坐落于花洲书院之内,坐北朝南,青砖灰瓦,与书院和百花洲及南部的砚池和景范亭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古朴典雅,庄严恢宏。
进入大成殿,中央耸立着由金丝楠木雕刻的六米多高的孔子像,两旁相配的是颜回,子思,曾子,孟子四个弟子。四根高大的圆木柱上挂着蓝底金字楹联。四周墙壁金壁辉煌,上绘孔子讲学,周游列国的故事。这里散发出神圣而又浓厚的文化气息。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文化下移,都是由孔子开创。所以历史文化人,都尊孔子为文化圣人。无论官方学署,还是私塾小院,都奉有孔子牌位,童子开蒙,都要先拜孔子,后拜老师。
随步南移,来到邓州名人馆。墙壁上的地图及文字告诉了邓州的历史沿革,区划变迁,彰显了邓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灿烂。邓州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里曾诞生过60多代君王,11位宰相,两位状元,66位进士。
拐回正门,广场上一座宽大的迎墙,墙壁一面书着邓州赋,一面雕刻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迎墙前边是范仲淹的全身铜塑,宽袖长袍,右手轻捻长须,左手臂轻背身后,神态刚毅,双目炯炯有神,嘴唇徐徐欲动,仿佛在抑扬顿挫地吟诵他的传世之作《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而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既是为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写的,也是为范公自己写的,同病相怜相惜。今日看来,也是为后人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育着,激励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永久不衰!
我们以饱满的收获结束了游览,走出大门,越过石桥,回到了现实。可久久不能平静的心催促我写下了这篇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