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洲书院乃范仲淹所建,其创建于宋庆历六年,范仲淹原本是苏州吴县人,其父曾在徐州做官,故于任上。他的母亲谢氏改嫁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跟随母亲居住在山东邹平继父家。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他更加刻苦读书,宋真宗大中符祥八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后来他得到了当朝副相晏殊的赏识,得以一路提拔。
庆历三年,范仲淹第三次奉诏回京主持庆历新政,因受到一些权臣的反对而改革失败,其实他失败的原因也缘于他敢于直谏,为此而令皇帝不快,例如《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四载:“范文正公气节忠劲,知无不言。仁庙朝,屡献章疏,数见斥逐。故梅圣俞作《啄木鸟》诗以见意,曰:‘啄尽林中蠹,未肯出林飞。不识黄金弹,双翎堕落晖。’”
范仲淹见事不可为,于是他上书仁宗自请外放。转年,他以资政殿学士给事中的身份来到邓州做知州,此年他57岁(亦有文称是其58岁时知邓州)。
那时的范仲淹已经患有肺病,但他在邓州任上还是搞了一些文教建设,邓州城内有一百花洲,原本为宝元二年邓州知州谢绛所建,后来百花洲因无人打理而破败荒凉。范仲淹到任后,对此做了全面的整修,他找人运来了太湖石,疏浚了水面,建起假山、曲桥,同时重修了览秀亭,又在城东南角的城墙上建起了春风阁。
百花洲建成后,范仲淹请人绘制了一幅百花洲图,同时写了一首诗一并呈现给晏殊,其诗名及前半段为:
《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
穰下胜游少,此洲聊入诗。
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
洁白怜翘鹭,优游羡戏龟。
阑干红屈曲,亭宇碧参差。
倒影澄波底,横烟落照时。
月明鱼竞跃,春静柳闲垂。
万竹排霜杖,千荷卷翠旗。
菊分潭上近,梅比汉南迟。
可见范仲淹对其修复的百花洲十分满意,得此美景,他还惦念着恩师,可见他是何等之尊师重教。关于他对晏殊的尊重之情,《石林燕语》中写道:“范文正公以晏元献荐入馆,终身以门生事之,后虽名位相亚亦不敢少变。庆历末,晏公守宛丘,文正赴南阳,道过,特留欢饮数日。其书题门状,犹皆称门生。将别.以诗叙殷勤,投元献而去,有‘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帐就师资’之句,闻者无不叹服。”
范仲淹在庆历新政时官居参知政事,此乃副相之位,然而他却对老师的恭敬之情丝毫未变,他的所为令人叹服,同样他也是用这种方式来身教尊师之举。
范仲淹如此尊师重教,所以他在在修复百花洲的同时,又在其旁建起了花洲书院。这座书院培养出不少的名人,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也在花洲书院学习,后来他官至宰相,另外关学的创始人张载也曾在花洲书院读书。该书院被誉之为宋代河南六大书院之一。
2021年3月25日,在刘宛伟先生的带领下,由小王开车,我们从南阳来到邓州书院。赶到此地时已是正午,于是在书院马路对面的面馆内就餐。透过餐厅的玻璃,可以望见书院正门前的牌坊,坐在前贤门前吃面,这种感觉颇为神奇。
景范坊
平面图
用餐过后,小王到车上休息,刘宛伟买了两张票,每张30元。书院门票高过此价者很少,走到牌坊前,上刻“景范坊”,看来这仍然是在夸赞范仲淹创建百花洲及花洲书院的功绩。
护城河
跨过一座拱桥,前面是砖牌坊,这里方是书院入口,走到石拱桥上,我看到下面河水清清,欲拍下此景,然有一年轻人在那里用手机仔细构图,我耐心地等他折腾完,而后站在他的位置拍照,发现其所站位置果然极佳。年轻人一定要看我用单反相机拍出之图,他看后指出天不够蓝水不够清,而后展示他用手机所拍图,果然更为靓丽,这个年轻人颇有耐心地告诉我回去后如何调图片的颜色。刘宛伟不知就里,以为我发生了什么纠纷,他原本已走到入口,立刻转身回来问怎么回事,我向他简述了年轻人的指导,但刘先生对年轻人的所言不以为然:“好看有什么用,真实才是最重要的。”鱼与熊掌谁都想兼得,我也难逃其中的纠结。
石拱桥后的正门
文保牌
影壁
第二道牌坊的门上写着“花洲书院”,检票入内,正前方是一堵影壁墙,上面的图案是花洲书院全景。我本以为从两侧绕过就是中轴线,没想到后面是山体,踌躇一番,跟随刘宛伟走右侧之路。
由此登高
顶端即是春风阁
走出约一百余米,见到了高大的春风阁,但是却找不到转入书院之路。走到平面图前张望一番,书院在山岗的另一侧,必须翻过此岗方得见书院。刘宛伟担心我的腿上这么多台阶会疼痛,他问了两位路人,都说到书院必须翻岗,下方没有路。为什么把书院设在山岗的另一侧,难道是为了考验士子的毅力?
范仲淹名句
下望书院
于是沿着台阶一路上行,今日天气晴朗,也没有风,登上这并不高的山岗就让我出了一身汗,在台阶的侧墙上刻着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在年少时就从《岳阳楼记》中读到了这句话,并牢牢记住。后来在《范文正公神道碑》中读到了如下一段:
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尝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俯瞰百花洲
看来范仲淹在少年之时就以此语自勉,只是后来他把这句话写入了《岳阳楼记》中。
范仲淹像及《岳阳楼记》全文
登上山岗,书院全景及百花洲尽收眼底,从规制看,这些建筑均是面朝山岗,看来是有意设计成这个模样。此前的一天,刘宛伟带我参观了卧龙岗内的诸葛书院,那座书院也是处在卧龙岗山脚下面岗而建,前往该书院也是先登上卧龙岗而后下行。我在其他地所见书院均是背山而建,但南阳一地却喜欢面山而建,不知有什么讲法。
站在山岗上十分清晰地听到了有人在齐声诵读《岳阳楼记》,我本以为这里在搞现场教学活动,走下山岗时,听到四周都传来整齐的诵读声,只是那位领读的人声音故作苍老,并且把一些句子读破了,令我有些不惬意。
拍摄婚纱照胜地
书院建筑的最前方是一堵影壁墙,上面刊刻着《岳阳楼记》全文,影壁前是范仲淹铜雕像。一路参观下去,我在这里看到了多篇名家书写的《岳阳楼记》,可见该记与花洲书院有着密切关系。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二人同朝为官,后来又同遭贬谪,滕子京被贬为岳州马陵郡守,他在那里重修了岳阳楼,而后写信给范仲淹,请他为该楼写一篇记。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滕子京想到了这一层,于是他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同时抄录了几十首前人所作歌咏岳阳楼之诗。范仲淹就是根据这些有限的材料,酝酿了三个月,而后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书院大门
《岳阳楼记》写得太漂亮了,他以对比的方式谈出了晴天与阴天时洞庭景色的变化,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他描绘的明丽春景: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花港观萍
读此文让我感受到景色对人心境的影响,但是,滕子京所附之画应该仅有一幅,一幅画上难以同时画出阴天和晴天,看来《岳阳楼记》中的描写全是范仲淹脑补的画面,充分显示了他文笔大家本色。但是,也有人认为范仲淹所写《岳阳楼记》另有含义在,宋范公偁的《过庭录》中有《范文正规滕子京》条云:滕子京谪巴陵郡,愤郁见于颜色,仲淹正患无隙劝说,“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山上回廊
如前所引,其实范仲淹早在年轻时就喜欢吟诵这一句,只是他与滕子京被贬出京遭遇相同,于是将此句写入《岳阳楼记》中,既是劝慰也是自勉。这正如清浦起龙在《古文眉诠》中的所言:“先忧后乐两言,先生生平所持诵也。缘情设景,借题引合,想见万物一体胸襟。”
二月河书法
后世对《岳阳楼记》中的解读,更多的是着眼于文笔与结构之美,比如宋王正德在《余师录》中说:“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此传奇体耳。’”宋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文儒》中说:“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岳阳楼。属范文正公为记,词极清丽,苏子美书石,邵餗篆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绝’云。”
平面图
介绍 牌
然也有人不这么看,比如清余诚在《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中说:“通体俱在谪守上着笔,确是子京重修岳阳楼记,一字不肯苟下。圣贤经济,才子文章,于此可兼得之矣。”
名家题字
对于《岳阳楼记》的评语,多到不可胜数,每人对此记都有各自的理解,但这篇记作于邓州却无异议,难怪书院中要一遍遍地播放拖着长腔吟诵的《岳阳楼记》。
转过影壁,正前方的古建筑分为三路,主体是花洲书院,左侧为范文正公祠,再左侧则是邓州名人馆。这种不对称式的排列方式,乃是缘于花洲书院的右侧为百花洲,百花洲有山有水,山上有亭,水边有阁,太湖石穿插其中,布置得紧凑有序,颇有江南园林风致。
景范亭
范文正公祠大门
我先参观了范文正公祠,一路向下走,在正堂内看到端坐在那里的范仲淹,宋皇祐四年五月,范仲淹前往颍州任职,途经徐州时病逝在了那里。邓州当地人很怀念这位父母官,于是他们就在花洲书院旁建起范文正公祠来纪念他。
范祠院落
范仲淹像
而今所见祠堂乃是近些年修复者,左右两侧的山墙上嵌有范仲淹线描像,另有一组展柜里面是复制的手卷,范仲淹在前面写了几十个字,后面的跋语是其所书字迹的几十倍,可见后人对他墨迹的珍视。
范仲淹线刻像
闭门苦读
祠堂的另一侧隔有一小房间,透过窗户看到里面有范仲淹蜡像,他坐在桌前苦读,介绍牌上讲述着他忍饥挨饿刻苦读书的故事。祠堂左右两侧有配房,里面展示的是范仲淹的生平。
范公植桂处
院落内还有一棵桂花树,树下随形石上刻着“范公植桂处”,这个“处”字用得好,因为该树的粗壮程度实在够不上范仲淹的时代。
春风堂
参观完祠堂继续向下走,后面是春风堂,祠堂乃是花洲书院的主体,匾额出自宋代书法家大家米芾之手。该堂乃是范仲淹所建,故而到清雍正十二年时,邓州知州范灿就是以春风阁为基础重建了书院,并将其命名为春风书院。光绪十四年,知州蒯辰荪集资重修整修书院,并恢复了花洲书院之名。同时,他写了篇《花洲书院碑记》,蒯知州在此记中写道:
予自丁亥之冬莅是邦,甫下车,他务未遑,即殷殷以学校为念。良士为民首,型仁,讲让,说礼,敦诗,所以维风俗而正人心者,将于是乎?在州有花洲书院,处范文正公祠之东偏。自道光四年,州牧马公应宿创此举。师其意,亦谓范文正公,一代大儒,为学者所宗仰。其功德在邓,妇孺皆知。故令学者近其居,使之触目惊心,有所效法,盖期之者远也。沿及于今,未尝废坠。
蒯辰荪到任之初,放下手头之事,先去考察书院,在他看来,书院乃是教育之地,而教育关乎于人心,他写明花洲书院处在范文正公祠的东侧。道光四年时,知州马应宿予以复建。但是蒯辰荪看到邓州的学子大多属贫困之士,于是他决定改变这种局面:
予于公余,校士文理,皆蔚然可观,惟是肄业生徒类多寒畯。顾令其膏火之费不足于供,则守土之责也。适周子绍濂,李子梦星,唐子庆霖,丁子南溪,卢子淋源,王子绍义、崇光、肇歧辈,素皆民望,以奉前任,命捐办经费,出入数目,关白于予。其中乐施者多,亦间有束矢钧金之意。已质田一顷八十二亩,支修脯及膏火钱一百八十二串文;其于月课,山州捐廉奖励焉。
蒯知州跟当地的一些有识之士共同商议,而后集资,终于使花洲书院恢复了当年的盛况,为了能够解决费用问题,他们又做了其他的努力。正是这些人的努力,才使我辈有幸能够看到此处胜迹。
春风堂内景
步入春风堂,首先看到了字迹模糊的介绍牌,上面谈到范仲淹何以给此堂起春风二字,更为重要的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即诞生于此”。读到这句话,顿时让我觉得春风堂高大了起来,尽管里面的面积不足20平米,但我仍能感受到里面很大的气场。此堂内陈设着一个沙盘,再现了当年邓州城的规制。
春风堂右侧墙壁上嵌有刊刻的范仲淹手迹《道服赞》《程子四箴》碑和花洲书院《训士条规》,但是细看这些手迹,与刚才那个手卷上的字迹有不小的差异,当然范仲淹是大家,他能写多体。
文会堂
二月河读书处
继续向前走,另一个院落的主屋是文会堂,这个院落立有随形刻石,题目为“二月河读书处”,下方刻的是二月河所撰《谒花洲书院有感》诗。十几年前二月河所撰帝王系列历史小说风行天下,《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书拍成了电视剧,故其小说更为人们所熟知。
光绪年间,花洲书院根据朝廷之令改名为邓州高等小学堂,民国初年又改为邓县高小,之后又更名为邓县初师。1949年后,改为邓县一中,二月河正是毕业于该学校。刘宛伟告诉我,二月河每次返回邓州都有不少人排队等着他写字,可见其影响之大,这也是花洲书院为其立刻石的原因。而我在花洲书院大门前看到他题写的“吾师吾母”刻石,以此表明他不忘该校老师对他的栽培。能毕业于范仲淹创始的学校,这是多么令人欣羡的一件事。
万卷阁
接下来来到了一个较大的院落,其主房乃是万卷阁,这里是当年书院的藏书处。此院中种着几棵梅花,树上挂满了寄语牌,令这些梅花树的枝条不堪其重。这个院落名叫咏梅园,据说历代重修花洲书院的主持者都要在此院种植一株梅花树,以此表达对范仲淹的思念。
万卷阁内景
侧廊
走入万卷阁,注意到阁匾出自郭沫若之手,而今里面布置成了书吧的模样,以此延续了近千年的书香。咏梅园有个侧门,通往旁边的百花洲,沿湖边修起了错落的长廊,站在这里观景,微风拂煦,鸟鸣鱼翔,想见当年学子于此读书是何等之快慰。
文庙
西花厅
万卷阁后有一巨大院落,乃是新建的文庙,大成殿内的先圣像及四配均是由巨大的根雕制成,此为我首见。文庙之后乃是后花园,这里修起了一座体量硕大的仿古建筑,悬匾“花洲大讲堂”,看来这里是讲座之处。
范公井
范公井井口
我从文庙的另一侧回返,沿途看到了碑廊、范公井,还在一个院落内看到了姚雪垠纪念馆。我在幼年之时就读过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当年他就读于在书院旧址上办起的高等小学堂,1931年他来到北平,边读书边搞文学创作。据说他读到了《守汴日记》和《大梁守城记》,此两书记述的内容乃是李自成攻打开封之事,由此让他萌发了创作《李自成》一书的念头。但这部历史小说写了很多年,我仅看过第一卷,当时就感慨于他能写到那么多的历史事件,后来又渐生疑问:他何以知道皇帝独处时的一些细节行为。再后来想到这是小说,不是历史实录,何必要字字有来历。
碑廊
姚雪垠像
此纪念馆的侧旁则是长长的碑廊,这里陈列关几十块古碑,其中有一些与花洲书院历史有关,比如光绪元年花洲书院山长丁登甲所撰《重修花洲书院碑》,据说此碑是2002年在重修花洲书院时在范文正公祠堂大门的地基里挖出来的。该碑首先写道:“邓之书院,旧在砖城内,颜曰‘春风’。道光四年甲申岁,刺史拱辰马公移建于兹,易今名。以斯地乃昔范文正公百花洲遗址,故名之也。”
这段话点明了花洲书院有一度改名为春风书院之事,并且讲到了书院原有的规模:“上房三楹,讲堂三楹,二门外大门,称是左右书斋共二十四间,厨屋共十二间,周围环以大垣。”
进士碑亭
按此所记,当年的花洲书院不及现在的几分之一,且到清晚期时也已破烂不堪:“迄今五十余年,日侵月削,墙壁依然屹立,而瓦簷榱题渐就倾欹。兼之逆匪滋扰,邑人之避难者侨居于此,门扇窗棂亦多损伤不全。同治十二年春,竹农杨公名修田调摄斯篆,诣院课士,目睹慨然,谓书院乃文人诵读之所,而如此颓废不可不急整修也。爰因在昔移建之时,绅士唐君竹香勷力居多,遂仍命少君子绩董其事。增益砖瓦,添设木料,撤去上棚而更新之。补修皆砌完缮,垣墉并祠前览秀亭亦皆整饬焉。”
自道光四年后的五十余年,因为风雨侵蚀,屋檐已经倾斜破烂,此后又加上匪患,很多流离失所之人居住在书院内,这些人不爱护书院内的设施,致使房屋的木构件多有损伤。同治十二年,杨修田到邓州任职,看到书院破烂不堪,于是派人予以整修,丁登甲将修复的时间及所用银钱均记入了碑文中。
贾黯故里碑
在碑廊的最前方有一块新刻石碑,此碑形制特别,碑额乃是一古人头像,碑身刻有“宋状元贾黯故里”字样。从贾黯的生平看,他的一些遭遇与范仲淹相类,比如《石林避暑录话》卷三载:“贾直孺母少亦为其父所出,更娶他氏。直孺登第,乃请奉其出母而归,与其后母并处。既贵,二母犹恙,并封。”
碑刻陈列方式
直孺乃贾黯之字,在其幼年时母亲被其父所休,宋仁宗庆历六年,贾黯高中状元,贾黯把他的母亲接了回来,与后母安置在一起。可见他是一位孝子,而范仲淹同样如此。贾黯进士及第后,返回邓州故里时,范仲淹正在这里当太守,贾黯特地去向范请教为官之道,该事载于《邵氏闻见录》卷八:
贾内翰以状元及第归邓州,范文正公为守,内翰谢文正曰:“某晚生,偶得科第,愿受教。”文正曰:“君不忧不显,唯‘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内翰拜其言不忘,每语人曰:“吾得于范文正者,平生用之不尽也。”
范仲淹的所言令贾黯终身受益,他时常夸赞范仲淹对他的影响,后来贾黯做了谏官,曾上奏皇帝称韩琦、范仲淹均有宏韬谋略。此后他到地方任职,嘉祐七年,任开封知府,在此任上他了解到不少囚犯因冻饿疾病而亡,原因乃是监狱管理者的不尽职,他将此事奏明朝廷,为此罢免了府吏七百人。因这件事他也得罪了一些人,御史中丞王畴、谏官司马光等认为贾黯在这件事上刚愎自用,故他受到了降职的处分。
名人馆
我在碑廊内浏览一番,没有看到其他与贾黯有关的刻石,但有这块故里碑在,足以表明当地人未忘这位前贤。
走出碑廊,又来到了宽阔的广场,此时广场上涌来了很多游客,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小学生。学校能组织学生参观书院,了解历史,歌颂前贤,这种举措足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