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问题解析】
1.(课后题)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三段描写迁客骚人在阴天时登上岳阳楼产生“悲”的感情。第四段描写迁客骚人在晴天时登上岳阳楼产生“喜”的感情。
作者并没有到过岳阳楼.凭借想象分別描写了天气的阴晦和晴朗,以及迁客骚人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之情,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笔。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课后题)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第一段,简要记叙作记的缘由、背景,为后文埋下 伏笔。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 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第三、四段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时的景色.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竞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第五段的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3.(课后题)“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高远的志向,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革除时弊,积极进取。
4.首段叙述滕子京“谪守”之事有何用意?
①交代本文写作起因。
②“谪守”暗含作者对仕途浮沉的感慨,奠下本文写作基调——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
③反映了作者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
5.“衔”和“吞”这两个词用得好在何处?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衔”“吞”二字采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极力渲染洞庭湖的阔大气势,生动别致,绘成了一幅大气磅礴的画面。
6.第3、4两段中的写景与两节中的抒情有什么关系?
这两节中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作者要极力渲染出悲喜之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
7.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也是“忧”,他们的“忧”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阐述。
古仁人的“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即“忧国忧民”;迁客骚人的“忧”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即因外物环境的触发而“忧”个人之遭遇。
8.文中“庙堂”“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①“庙堂”指朝廷(或:在朝、为官),“江湖”指民间(或:在野、为民);
②值得肯定:不管是为官为民,都应关心国事,心系天下。
9.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警句的含义。
①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
②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
③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11.“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⑴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阔达胸怀和崇高情怀的肯定和赞美;
⑵具有自勉之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
⑶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滕子京的勉励之情;
⑷同时,慨叹当今世人具有这种胸怀和情操的人太少了。
《醉翁亭记》
【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百姓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以及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写作特色】
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文章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⑴全用了21个“也”字,每个“也”字不仅帮助煞笔,还是文章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了一篇锦绣文章。
⑵除第一段,每一段来道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至“至于”再到“已而”,展开了一幅从览景再到归来的画卷。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⑴文中大量地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出语自然,浑然天成。
⑵文中同时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具有散文的韵味。这样整合的句子,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重点问题解析】
1.(课后题)(课后题)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写的效果。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人题。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这样写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2.(课后题)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若夫:句首语气同,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可以翻译为“至于”,并无实际意思。至于: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作用与“若夫”相同。
已而:朱熹集注:“已,止也。而,语助辞。”意思是,前面的行为或现象完结以后,再接下来是……可翻译为“不久,后来,紧接着,随后”。
第2段写山间,先是描写四时之美景,而“乐亦无穷”,自然地过渡到第3段写滁人、太守游山玩水的快乐,第4段围绕“乐”,以禽鸟及滁人之乐衬托太守是的快乐的,其乐是更高层次的,从而点明文章的中心。由此可见这三段从意思上是层层递进的。
3.(课后题)本文多次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矜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太守既能同醉,又能作文以叙其事。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感。
4.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⑴环滁皆山也。(陈述)
⑵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判断)
⑶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判断)
⑷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判断)
⑸醉翁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陈述)
⑹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陈述)
5.《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以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示例:《岳阳楼记》
⑴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现在常指一种豁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⑵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风浪。现在指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或比喻局面平静、形势稳定。
《醉翁亭记》
⑴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用来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⑵峰冋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现在常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⑶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显露出来。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真相大白。
⑷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现代汉语中语义没变)
⑸醉翁之意不在酒:本义指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6.开头对醉翁亭周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出本文描写的对象;②点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③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两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
8.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
都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朝暮之景”分写的是从早到晚的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的是“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四时之景”分写的是由春到冬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的是“山间之四时也”。
9.这幅“太守与民同乐图”可以分为几个画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其余是陪衬。
10.从滁人出游的场面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滁人游写起?
①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②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为写后面的三幅图画作铺垫,引出了下文的太守醉。
11.结合全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
①不胜酒力;②与民同乐;③陶醉山水;④为自己的政绩而陶醉。
12.“醉能同其乐”,请你谈谈醉与乐的关系。
“醉”与“乐”是统一的。因“乐”而“醉”,“醉”增其“乐”;“醉”是表象,“乐”是本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