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范仲淹(989年—1052年)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于是苦读诗书。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任过地方官,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谪。宋庆历三年(1043年),被召入朝,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新政受到挫折,贬至地方任职。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集中体现在《岳阳楼记》这篇雄文中。
范仲淹像
宋庆历六年(1046年)春天,在河南邓州(今河南邓县)任知州的范仲淹收到巴陵(今湖南岳阳)滕子京的一封信,并附有《洞庭晚秋图》和历代名人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希望他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信中说:“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言辞恳切,扣人心弦。
30年前,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科进士。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滕子京任甘肃泾州知州时,因逾限使用公使钱慰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被贬到巴陵郡。滕子京到任巴陵后,扩建学校,修筑防洪长堤,两年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到任第二年,他重修了岳阳楼。岳阳楼原是三国时期东吴国将军鲁肃所建的阅兵楼台;唐代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加以修复,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白居易等众多文人都曾登临题咏;到宋代时已破旧。岳阳楼重新修好后,滕子京联想到岳阳楼的沧桑历史和自己的宦海沉浮,“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心情悲怆激烈。
宋代重修后的岳阳楼制铜模型陈先枢摄
范仲淹读完信后,心潮起伏。他联想到自己几十年的波折,现在因极力主张改革,触犯对手利益,为保守派所不容。“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由枢密院副使降为邓州知州。为了振兴国家,不求有功,一心求治,却反遭疑忌,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只有“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了。他在庭院里来回踱步,春寒料峭,却丝毫没感到寒冷。他想,自己虽没有到过岳阳楼,但少年时曾随继父到过临近岳阳的安乡,洞庭湖的水光天色和屈原在洞庭湖畔留下的名篇,还记忆犹新。
儿时的记忆顿时在范仲淹的脑海里翻滚。儿时他曾客居洞庭湖北岸的安乡读书,朝夕面对洞庭湖的风雨晴晦和风俗民情。范仲淹两岁时,父亲病卒。4岁时母亲谢氏改嫁给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约在宋至道、咸平年间(995年—1003年),朱文翰任湖南安乡县县令。范仲淹就随母亲朱氏生活于“县三面皆大湖”的安乡,拜兴国观司马道士为发蒙老师。从那时起,他便熟知了湖南“洞庭秋月”“平沙落雁”等美景和掌故,以致后来在著名词作《渔家傲》里有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之句。
旧志中的洞庭湖和岳阳楼
安乡县城北鹳港(今湖南安乡书院洲)兴国观,至今尚有相传为范仲淹苦读诗书的读书台,还有与他相关的“揭榜行医”“断齑划粥”等故事流传。读书台成了安乡八景之首,古人有许多题咏的诗作。
宋代时,位于八百里洞庭北岸的安乡,也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想起少时目睹的洞庭湖苍鲸喷水、落霞孤骛等景色,眼前浮现出渔舟唱晚的图画。于是《岳阳楼记》里有了“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佳句;脑海里涌现出了“春和景明,渔歌互答”的胜景;笔下流出了“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美妙春景图。
洞庭秋晚邓建龙摄
想到这些,他匆匆回到屋内,在细致端详《洞庭秋晚图》后,挥毫疾书,写就了气势磅礴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因范仲淹的这篇为其歌功颂德的美文,重新获得宋仁宗好感,于当年秋调到徽州任知州。在岳阳楼的双公祠中立有范仲淹与滕子京的雕像,纪念这对同科进士成就千古名楼的那段佳话。
现在的岳阳楼陈先枢摄
《岳阳楼记》以“淫雨霏霏”的凄凉景象衬托“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伤感情绪,继而又写了“春和景明”时的欢快与得意;最后联想到自己的变革挫败,发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叹。文中提出,有抱负、有理想的“仁人”不应以自己的得失为重,不以个人际遇和环境的变化而悲、乐,而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君子的崇高风范超越个人的狭小精神世界。不论升降进退,都不忘天下黎民与社稷,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高度概括了中国儒家尊奉的道德和理想原则,提出了一种政治、道德和人格的规范。
清乾隆八年(1743年)张照书《岳阳楼记》陈先枢摄
《岳阳楼记》被制成匾屏置于楼内,广为传诵,成为中国古代士子的行为准则和座右铭。岳阳楼成了先忧后乐的精神象征,激励了历代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