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传千古,
先忧后乐普天情
文以楼名,楼以文兴。岳阳楼,据传为三国时期东吳孙权、周瑜操练水师的点将台,它位于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畔,屡毁屡建,历废犹存。如今的岳阳楼,名闻中外,家喻户晓。依笔者所见,全仗北宋范仲淹公的千古雄文《岳阳楼记》。
文章是思想的抒发、艺术的表现。“文章千古事。”向来文章是取仕为官,抒情表意的载体。因此,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这是它的终极目标。当然,赏读文章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评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一篇思想性、艺术性极高的范文。
千百年来,中国流传着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随着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特别是《陈情表》,已鲜为人知。
但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历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北宋之后,历经不同朝代、不同社会形态,但它穿云破雾,历久弥新。
呜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靠什么?靠它的思想内涵、艺术魅力、人格灵魂和政治主张!它以传统的文字,能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岳阳楼记》已经成为一份独特的历史遗产。从《古文观止》到后来的所有《文选》,无一不选;从政界要人、学者教授到大中学生,无人不读,这说明它仍有现实意义。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写文章;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三是教我们如何为官。
在中国古代,文章是官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一部分。“立功、立德、立言”,三者缺一不可。古今有三种文章,一是官场应景,空话、套话,人们很快忘记;二是有一点思想内容,但行文不美(如大量的奏折、表等呈文),人们不会去记忆;三就是以《岳阳楼记》为代表的既有内容又有思想的好文章,而且都达到了极致。
《岳阳楼记》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在下评语前,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好文章的标准。概括地说,文章达到“三境之美”才是好文章。自古作文有“一文、二为、三境、五诀”的标准。
“一文”是指文采。首先要明白,做文章不是写应用文、写公文。文者,纹也,花纹之谓;章者,章法。文章是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
“二为”是写文章的目的,一为思想而写,二为美而写。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文章有“思”无美则枯,有美无“思”则浮。
“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境之美”。古人论诗词,就有境界之说。其实诗、文的境界是一致的。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对景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谓之“情境”,类似绘画的写意;三是哲理之美,说出让人不得不信服的道理,谓之“理境”,是抽象、归纳,取其精华。这“三境之美”,一个比一个高。
“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之美”的方法。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借用的典故知识。这一切,又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这就是“一文、二为、三境、五诀”之法。
以这个标准来赏析《岳阳楼记》,就会惊喜地发现,它原来暗合作文和审美的规律,所以成为一篇千古不朽的经典之文。
请看全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可分为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形境”过渡到“情境”。连用霪雨、阴风、浊浪、星隐、山潜、商断、船翻、日暮、虎啸、猿啼等十个恐怖的形象。
然后推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伤感情境。连用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鸟飞、鱼游、芷草、兰花、月色、渔歌等十个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快乐情境。
第五段,导出哲理,作者将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设问:有没有超出上面那两种的情况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古仁人之心”了。这种人超出物质利益的诱惑,超出个人的私念:在朝为官,不忘百姓;被贬江湖,不忘其君。
太平时忧天下,危难时担天下。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乐呢?到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一声绝响,一个响亮的哲理式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官要做这样的官,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用的是“理”字诀。这个道理一下讲透了,这个标准一下管了一千年,而且还要永远管下去!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官员,都有忠奸、公私、贤愚、勤庸之分。
而公而忘私、“先忧后乐”,是超时代、超阶级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永远的精神财富。范仲淹道出了这种为人、为臣的本质理性之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作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一种超时空的向往和惆怅。
第六段,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的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注意本文没有用典),形美、情美、理美三个层次皆具,已达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
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情境”之效,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形美、情美、理美、文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二难并”(“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难得并具)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一篇368字的《岳阳楼记》,就如珠落玉盘,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范仲淹把自己奋斗一生的做人标准和政治理想,提炼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文章熔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于一炉,用纯青的火候,为我们铸造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铜镜。文章与其说是写岳阳楼,实则是写范仲淹自己的一生。
金代学者元好问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范仲淹“在文坛堪为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光耀千秋”。
《岳阳楼记》是对我国封建政治文明的高度总结。中国封建社会近三千年,政界人物多得数不清,历朝皇帝334个,大臣官员更不知几何。但能写出《岳阳楼记》,并被后人所记住、学习和研究的,只有范仲淹一人。由此,我们知道,要写出一篇好文章,是多么不容易!回到开篇所讲的,“一文、二为、三境、五诀”的标准。
简单来说,要写出好文章,得有很高的政治修养和文学修养,而且要能有机地结合。而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用美学大师黑格尔的话说,这种人是天才,“一般来说,有这种才能的人,一遇到心中有什么观念,有什么在感发他,鼓动他,他就会马上把它化为一个形象,一幅素描,一曲乐调或一首诗”。
艺术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范仲淹在这里是把他的政治理念化作了一篇《岳阳楼记》。
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
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旷世美文,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和政治财富。同时,范仲淹也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之名永载中华民族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