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千古名作,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同时也想和大家好好聊聊范仲淹、范先生的故事,以及从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文人的担当和大义。
众所周知,大宋王朝重文轻武,是文人的天堂,很多著名文人官儿都做得很大,比如晏殊、司马光、王安石、文天祥都做过宰相,那是人生的赢家。
而范仲淹虽然只做到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但他在北宋政坛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一点儿也不比那些宰相差。
在中国,《岳阳楼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成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
光是德行和文学出众也就罢了,偏偏他官儿也做得很大,他主导的庆历新政威名赫赫,抗击西夏居功至伟。
《左传》里头所说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很多人只做到其中一项就已经名垂千古,而范仲淹他把三个选项都给包圆了,简直是豪横到了极点。
面对这种人,我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一行字,别人家的孩子。
你还别说,范仲淹之所以如此优秀,还真和别人家的孩子有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抚养孩子这件事情上,中国爸爸向来是做甩手掌柜,中国妈妈那是丧偶式带娃。
范仲淹他爸爸尤其过分,孩子才两岁他就甩手西去驾鹤不归了。
本来范爸爸留下的家产也足够范仲淹茁壮成长,但是无奈范妈妈的身份只是小妾,范爸爸前脚进棺材,他后脚就被正房扫地出门了。
没办法,范妈妈只好带着小范同学离开苏州,千里迢迢改嫁到了山东常山一户朱姓人家,身份仍是小妾。
范仲淹也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使用朱悦这么一个新名字。
那么作为一个接盘侠,朱爸爸对范仲淹做到了视如己出,非常的疼爱。
可以说少年范仲淹的运气那是相当的不错。
不出意外,在朱爸爸的庇护之下,范仲淹本来应该会度过懵懂而又幸福的一生,可当他年纪稍长,偶然发生的一件小事却彻底改变了他人生的走向。
话说这个生性节俭的范仲淹,他发现他几个兄弟花起钱来大手大脚,于是他就一再的出言劝止,没想到哥几个不但充耳不闻,还冲范仲淹翻起了白眼,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关你屁事儿。
范仲淹经意之下一打听,这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别人家的孩子。
怪不得,从前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大丈夫生居天地之间,岂能仰人鼻息看人眉眼。
范仲淹一气之下只带着一张琴、一把剑离家出走了。
范妈妈听说之后,赶紧派人来追,而范仲淹去意已决,他跟***说:十年之内我一定考取进士,到时再来接娘亲享福。
范仲淹来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应天书院学习,这个时候他没有退路,早年在某个寺庙里读书的时候,范仲淹留下过划粥断齑的苦读故事。
什么是划粥断齑?其实就是就着腌菜吃那种凝结之后切成块儿状的粥。
那么这一次在印天书院,他学习起来更是没日没夜,太晚了犯困就用凉水敷脸,而伙食方面仍然是以喝粥为主,这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对身体当然是伤害非常大。
同学当中有一个官二代看不下去了,他通过当官的老爸给范仲淹准备了一份非常丰盛的饭菜,但是却被范仲淹给断然拒绝了,为什么?因为他觉得今天吃了这么好吃的饭菜,那以后我还怎么继续愉快地喝粥?自律和专注可以说是读书学习的不二法门。
汉代董仲舒读书曾经三年目不窥园,而范仲淹的专注程度也毫不逊色。
有一次。
当朝皇帝宋真宗到应天府办事儿,全城百姓万人空巷都去围观了。
应天学院的学子也未能免俗,可是只有范仲淹一个人端坐不动。
别人很好奇说,人一辈子也没几次机会能够看到皇帝,你心里就一点儿不痒痒。
范仲淹淡然一笑:皇帝,我迟早要见的,将来在金銮殿上近距离观察,可能会看得更清楚一点。
于是经过了五年的苦读,范仲淹终于学业大成,然后就在二十七岁那年,一举登第考中了进士。
在殿试的时候,他终于见到了那个君临天下的男人宋真宗。
虽然他刻意压制着自己的面部表现,但是内心深处早已经澎湃万千,似乎有一个声音在暗暗的喧响:幸会了陛下,你的江山就交给我来照顾吧。
年少时候的范仲淹曾经发下过宏愿,此生此世要么当宰相,要么做良医。
个人的荣辱并不要紧,他感兴趣的从来就是料理天下,经纬万民,为人民服务。
进入仕途的范仲淹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就是著名的宰相词人晏殊。
大家都熟悉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在晏殊的推荐下,范仲淹先是做了母校应天书院的主管,后来还获得了前途无量的密阁校理之职。
从此以后,在各种纷纭复杂的政治事件当中,范仲淹开始频频发出自己的声音。
话说当初真宗皇帝驾崩,真宗的儿子仁宗年纪太小,于是就有刘太后垂帘听政,结果是君临天下的感觉实在是太过美妙了。
刘太后无法自拔,一直拖着不让仁宗亲政。
范仲淹觉得这不是牝鸡司晨?于是他上了一道奏疏,大声疾呼,请太后退居二线,把治国的权利交还给仁宗,所有人都惊呆了。
如果当时有媒体,那一天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应该是:震惊!有人竟向太后提出这样的要求。
虽然文武百官当中不少人暗地里敬范仲淹是一条汉子,但是显然没人敢站出来支持他一个字。
那么这个奏折递上去之后,太后也并没有直接发动大规模的杀伤性的打击报复,但是范仲淹很快就感觉到自己似乎闯入了无物之阵,在京城完全待不下去了。
就这样,已经四十一岁的范仲淹自请外放为河中府通判,远离了大宋帝国的权力中心,看起来前途一片暗淡。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要求太后退居二线,虽然惹恼了太后,但是却让另外一个人对范仲淹赞赏有加,这个人自然就是仁宗皇帝。
幸运的是年事已高的刘太后不可能长生不死,而仁宗皇帝却风华正茂。
三年过去之后,刘太后寿终正寝,这样一来范仲淹的好日子就来了。
范仲淹被仁宗召回朝廷,成了一名光荣的谏官,本职工作就是给朝廷提意见,很符合范仲淹的习性,结果他提了一个意见把仁宗皇帝搞得有点困惑,他提了什么意见?话说刘太后去世之后,仁宗对太后党搞了一波政治清算,包括晏殊在内一大批高官被免职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仁宗是要建立自己的班子。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些投机分子一看有利可图,他们就大肆的攻击已故的刘太后。
仁宗一开始很高兴,他心想太好了,这都是忠臣。
于是就准备给这些人升职加薪。
可是范仲淹却跑出来一针见血地指出说:陛下,你当这些人是真的对您忠心耿耿,然后对太后义愤填膺吗?那么太后在世的时候,他们怎么就不吭一声?太后确实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仍然大大的有功于社稷,可不能一棒子打死。
仁宗这时候其实正对刘太后憋着一肚子气,在这种时候说刘太后的好话无疑是要冒巨大的风险。
可是幸运的是仁宗一开始虽然有点儿困惑,心想你小子你到底是哪边的人?但是他很快就想通了,所以他没有龙颜大怒,而是大度地接纳了范仲淹的建议,下诏禁止大臣在乱说刘太后的坏话,维护了太后的体面。
那么仁宗这个时候算是明白了,这个叫范仲淹的家伙一言一行都是着眼于家国天下,要求刘太后退居二线和现在维护刘太后看起来自相矛盾,但其实认的是同一个理儿。
仁宗对范仲淹的好感度再次增加了。
范仲淹能够一路做到参知政事,并且主持庆历新政和仁宗对他的这种认同是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很多人年轻的时候热血刚直碰过不少钉子,年纪稍大就学会了和光同尘、明哲保身,说白了这是把国家大义放在了个人利益的后边,而范仲淹则不然,他好像永远年轻,永远一片丹心,热泪盈眶,在时弊面前,在奸臣恶政面前,他就像一只讨人嫌的乌鸦,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所以后来仁宗要废郭皇后、宰相吕夷简、宦官头子阎文应祸乱朝纲,凡此种种,范仲淹都会站出来的发声。
即便是屡遭贬贬斥,他也不改初心,就是因为他心中永远熊熊地燃烧着一个火把,叫作国家大义。
说到范仲淹的平生功业,抗击西夏自然是首屈一指。
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因为太有主见,范仲淹是遭受过非常多的非议的。
当时的大宋王朝正处在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面对西夏在边疆的挑衅,上上下下一片喊打之声,都想要速战速决,扬我国威,这和靖康之变后的南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是范仲淹经过冷静的分析后指出,大军出动关系到千百万人的性命,不能不慎重。
西夏军战斗力强过宋军,积极防御才是制胜之道。
具体来说就是坚守不出,防止正面硬刚,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像对待契丹一样,每年给西夏送去一堆岁币,用金钱来换和平。
作为西北边塞你说出这么认怂的主张,显然舆论会对他非常的不利,底下是一片骂声。
公元一零四一年春,宋军终于还是决定剑拔弩张,要和西夏决一死战。
在开战之前,主帅夏松派人苦口婆心游说了范仲淹二十天,又请求朝廷派专员来监督范仲淹出兵,可是最后范仲淹仍然选择了按兵不动。
你再怎么说我都不动。
在众人鄙视的目光当中,范仲淹等来了宋军一败涂地的消息。
这场战争一万多人阵亡,大批州县遭到烧杀抢掠,当初那些喊着扬我国威的人这下都不说话了。
经此一役,范仲淹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终于得以在西北边境推而广之。
这说出来虽然不够扬我国威,显得很怂,但是疗效却非常的显著。
经过范仲淹和好朋友韩齐的共同努力,西北边境一扫颓势,逐渐变得固若金汤。
西夏军固然亡我之心不死,但是没有再讨到多少便宜。
西北人民感恩戴德,创作也了如下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最终国小民穷的西夏扛不住连年征战造成的巨大损耗,经济陷于崩溃,只能和大宋议和。
而范仲淹不战而屈人之兵,被仁宗提拔为参知政事。
那么下面我们就要讲一讲《岳阳楼记》了,这篇三百多字的文章中国人再熟悉不过,那么因为篇幅问题,我这里就不朗诵了,直接讲一讲他的创作背景。
话说公元一零四四年,庆州知州滕宗谅,也就是藤子京,被政敌诬陷以滥用公款的罪名贬官到了岳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岳阳。
唐宗谅生性豪纵不羁,为官多年,没少得罪人,所以吃了这么一个亏并不意外。
到了岳州之后,虽然心境颓唐,正事却并不耽误,仅仅一年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岳州城紧靠洞庭湖,湖边有一座千古名楼——岳阳楼,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相传是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在内,唐代很多诗人都曾经登楼赋诗,那是说不尽的风流清雅。
因为年久失修,这个时候的岳阳楼已经不复当年的雄姿。
滕宗谅虽然有心修缮,无奈殷鉴不远,他可再也不敢乱花公款了。
既然如此,钱从哪儿来?眉头皱成麻花的滕宗谅注意到了一件事,当时民间的金融往来十分兴盛,由此产生的一些坏账、烂账,往往年深日久无法收回。
他灵机一动,大张旗鼓地发布了一个告示,凡有此类债权者可以捐献给官府,由官府代为催讨。
这个办法可以说是相当鬼才了。
你想,对于债权人来讲,这笔帐反正已经是烂账了,收不回来捐给官府修楼,博个善名何乐不为?所以告示发布没多久,民间捐钱就直逼一万缗,当然一千个铜钱叫做一缗或者一贯。
那么那些欠钱不还的老赖他一看,债权人变成了官府,显然只能乖乖地还钱,不敢再拖了。
就这样,本来破败不堪的岳阳楼面目一新,那么现在就只差一篇大手笔的雄文,来好好的说道说道这件事儿了。
滕宗谅想来想去,谁能写这个文章?他想到了和自己同一年考中进士的好朋友,这位朋友正在邓州,也就是河南,在邓州做知州,事不宜迟,他赶紧写信请好朋友出马,而对方也慨然应允。
考虑到这位朋友从来没有到过岳州。
滕宗谅不仅在信中好好地介绍了一下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江山胜景,还随信附上了一幅画洞庭秋晚图。
十五个月过去之后,文章寄了过来,仅仅只有三百六十个字,但是却字字珠玑,这就是中国学生都能够背诵并且默写全文的《岳阳楼记》。
滕宗谅就是文章一开头所说的那个滕子京。
自古文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留下了许多正能量爆棚的名句。
但是人品和文品不能混为一谈,说一套做一套的大有人在。
比如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两首《悯农》诗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作者李绅却并不像诗歌所展现的那样爱民如子,反倒是留下了许多善作威福、屡行苛政的记录。
为了活命,他治理之下的老百姓不得不纷纷外逃,而他却满不在乎。
在《岳阳楼记》当中,倡导先忧后乐精神的范仲淹,在这方面表现如何?有一个故事很有名。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改革都把整顿吏治、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也不例外。
在淘汰不称职的官员的时候,范仲淹简直就是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
他经常大笔一挥,一个叱咤风云的地方大员就被轻松除名了。
而从传统眼光来看,这人似乎也不算什么贪官污吏,他就是才不配位而已。
范仲淹的搭档富弼有的时候都看不下去,他说:大哥,你这样是不是太严厉了?你知道这人丢官之后他全家会哭成啥样吗?范仲淹的回答掷地有声,他说:一家人哭总好过全省的百姓都哭吧。
在追名逐利的官场,大部分人只在意个人的荣华富贵,只有极少数人真正关心老百姓的权利福祉。
前者可以叫做官员,而后者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范仲淹一生曾经在许多地方州县为官,所到之处无不政绩斐然。
公元1052年春,范仲淹因工作调动途经徐州,没想到因病滞留,一病不起而逝,享年64岁。
按照常理这样一位风云人物,理应享有一个无比风光乃至奢靡的葬礼,可是实际情况却是下葬的时候他却连一件像样的亲衣服都没有,丧葬费全靠朋友们集资。
你可能听说过,北宋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千古第一,是其他朝代很多很多倍。
那为什么一个当过副宰相的领导居然穷成这样?这事儿还真不赖国家,国家发钱虽然大刀阔斧,可是架不住范如烟花钱鬼斧神工。
史记宋史记载,范仲淹一辈子生活十分节俭,全家一时勉强算是温饱。
如果家里不来客人,你就别指望餐桌上出现两道以上的肉菜。
范仲淹第二个儿子范纯仁结婚的时候,新娘子爱美就用了一点好料子去做维缦,结果范仲淹听说之后大为光火,差点儿没冲进屋把那维缦给烧了。
到了晚年,每天精打细算,更是到了多花几个铜板都能睡不安稳觉的地步。
好了,问题来了,范仲淹这么勤俭节约,去世的时候为什么还是没有存下来钱?答案可以入选感动大宋十大人物。
范仲淹如此简约自奉,其实是为了慈善四方,用宋史当中的话来讲“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哪怕素不相识,逢人之急,范仲淹也会慷慨解囊。
范仲淹一生最大的慈善事业是在家乡的苏州购置千亩良田,设立义庄,相当于是一个以农田产出为物质保障的基金会。
周济的对象是苏州的范姓宗族,虽然范家早年对待范仲淹母子并不友善,但是并不影响范仲淹回馈故乡。
由于制度设计十分完备,范仲淹的义庄竟然绵延八百多年。
到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位期间,仍然坐拥良田五千余亩,不得不说是慈善史上的一大奇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不以诗歌闻名,但是这首《江上渔者》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简简单单二十个字,字里行间都是深切的悲悯。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当中,范仲淹能成为千古不二的圣人、凡人,最根本的原因无疑便是他身上这种超越了一己悲欢得失的国家大义与悲悯精神。
正是这种大义和悲悯让杜甫怒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白居易感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让韩愈即使被贬八千里,也要为灾民发声。
那么听了范仲淹的故事,也许有人会说人家是副宰相,当然要心存大义,为天下操心。
我们普通老百姓哪需要这么高的境界?其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不用对自己提出范仲淹那么高的要求,我们用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就可以了。
在当前,全球的疫情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究其根本,老百姓对防疫工作的不理解、不配合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而反观中国,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全民抗疫,所以中国人民的抗疫斗争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
二零二一年仍然将是我们临深履薄、负重前行的一年,只要每个人的心中都怀着先忧后乐的精神,都把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那么我们的未来就一定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