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美读课文,读出层次。
2.品析课文,欣赏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活动一
美读课文:听名家朗读课文:学生学读。(大约10分钟)
教学铺垫
1.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滕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文章。
3.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用优美的对偶句点评各段在课文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读出三四段的层次,读出第三、四段的情感对比。
师生演读,读出第五段的深沉、激昂。
4.背读课文。
活动二
话题:我发现或者我欣赏到的课文之美。
提示:可以欣赏课文的语言之美、画面之美、结构之美、手法之美、胸怀之美等。
示例一
语言之美:
衔远山,吞长江。“衔”连接,“吞”吞吐的意思,表现出洞庭湖水面宽阔,水波浩荡的样子,将洞庭湖景色写的生动传神。
示例二
画面之美:
春景岳阳楼图:春风和煦,日光明媚,湖面很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息,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美丽。晴天的岳阳楼,温晴、鲜艳、美丽。
示例三
动静结合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写出岳阳楼的壮观景象。
课中小结一
不同角度的洞庭湖—雨湖、晴湖、月湖之妙
不同知觉的洞庭湖—形、声、光、色之美
骈散句式之美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叙议结合之美
文章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简驭繁,巧妙地转换内容和写法。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议论浑然一体。
人物精神之美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
活动三:欣赏手法
话题:精读课文2-5段寻找对比的手法。可以从词句、语段、心情、人物等方面思考。
课中小结:
一阴一晴的景物之对比
观赏景色的心情之对比
迁客骚人和古仁人对比
我和滕子京之间的对比。
家国天下
一阴一晴亦悲亦喜,迁客骚人患得患失挂心头
亦进亦退先忧后乐,丹心赤子宠辱不惊显胸怀
全文小结
《岳阳楼记》“如珠落玉盘,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洋洋洒洒,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他将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全都熔于一炉,用纯青的火候为我们铸炼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铜镜”。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第一美文,留下一笔重要的艺术财富和政治财富,他也就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