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义务教育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和第二单元立论文不同的是,这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的第一篇驳论文。
鲁迅针对四处散布的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进行批驳。
在批驳对方错误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新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先破后立”,是一篇规范的驳论文,可成为学生学习驳论文知识的载体,为今后进一步提高驳论文的鉴赏及写作打下基础。
同时,鲁迅先生尖锐泼辣、富有战斗力的语言,不仅鼓舞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自信力,于当今时代,仍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课堂实录
01
激趣导入明驳论文体
师:“新冠疫情”是近几年的一个热词,中美在抗击疫情中有很多不同的表现。
比如在佩戴口罩上,中国的要求是?
生1:出入公众场所必须佩戴口罩。
师:美国呢?
生2:不戴口罩集体聚会,甚至领导人出席会议也不戴口罩。
师:但在国际舆论上美国却炮制了一系列与中国有关的谣言。
如:“新冠=中国病毒”、“佩戴口罩=扼杀自由”。
同学们如果你作为外交官的一员,需要写一篇文章来反驳这个观点,你会拟定什么标题?
生5:新冠不是中国病毒。
生6:佩戴口罩是为了更好的自由。
师:同学们以论点作为标题的方法很不错,但老师想将其命名为《佩戴口罩是扼杀自由吗》。
这个标题有什么优点?
生7:用反问的方式更有吸引力,更能抓人眼球。
师:老师只是借鉴了杂文大师鲁迅先生的一些皮毛罢了。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第十八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猜一猜,这篇标题其实是要表明什么观点?
生8: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这类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特殊议论文我们称之为驳论文。
02
整体感知 析批驳对象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结合注释明确这双方观点的提出者分别是谁?
师:谁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生9:国民党官僚。
生10: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师:这两位同学很细心,都关注到了注释三“求神拜佛”的人。
那么这“社会名流”究竟指的是谁呢?有没有同学能从鲁迅先生的这段批评里找到答案。
(投影展示)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这些孱头们!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鲁迅
生11:指的是中国的一些士大夫。
生12:指的是一些被国民党官僚指使的编谎话、粉饰太平的读书人。
师:是的,这些就是国民党统治者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任务就是玩弄文字来蒙蔽百姓,进行精神洗脑。
那么另一批坚持“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观点的是谁呢?
生13:鲁迅。
师:浅薄了,这庞大的中国只有鲁迅一人坚持吗?
生14:被称为中国脊梁的人也在坚持。
师:这位同学做到整体阅读了,思考很全面。
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都是这个观点的践行者。
03
精读课文品驳之辛辣
师:明确批驳对象后,就请同学们兵分两路,为这场驳倒辩论赛的双方找到对应论据。
请给正方论据画上横线,反方画波浪线。
师:下面有请正方国民党统治者代表发言。
生14:我方认为“中国人已经失掉自信力了”。
因为两年前总夸“地大物博”,不久只信“国际联盟”,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师:正方杀气腾腾。
但他的论证仍有漏洞,有没有聪明的同学能发现?
生15:一个是“我们”,一个是“中国人”,前者的范围更小,后者是全部中国人。
师:主语的范围被缩小了,这完全是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就如“张三爱吃肉,张三是中国人”能推论出“中国人爱吃肉”吗?
生齐答:不能。
师:鲁迅先生的犀利笔调像一把匕首刺进了国名党反动派们的内心,他在第一段用了哪些特殊的词来达到讽刺效果。
生16:“总”“只”“一味”这三个副词刻画了国民党先是自我炫耀后来盲目抓救命稻草的丑态。
(掌声)
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专业,你就是鲁迅先生的知己呀。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副词重读来体会其中的讽刺意味。
(生齐读。
)
师:刚才在齐读的时候,老师关注到也有部分同学重读了“是事实”三个词。
我想问问为什么?
生17:三个“是事实”,形成排比,更加具有气势。
师:这就是属于驳论文的独特技巧。
当这个错误靶子树立得越有气势,那么我们打倒这个靶子的时候就越怎么样?
生18:越有说服力,越具有讽刺性。
师:刚才同学们抓住正方主语上的漏洞,那老师帮他们改一下,部分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是不是无懈可击的呢?
生19:不是。
因为“夸地大物博”和“信国际联盟”都是“他信力”。
师追问:物是国家的物,地是我们的地,为什么地大物博是他信?
生20:地大物博也是依靠外在的客观条件,并不是靠自己内在自信得到的,所以要失去的也是他信力。
师:什么是自信力?
生21:自己寻找救国的道路。
生22:自信力是一种不依靠外人的精神。
师:鲁迅先生就通过改动这一个字,将“自信力”转换成“他信力”和“自欺力”进行有力的回击。
请问同学们这属于直接反驳还是间接反驳?
生23:直接反驳,改动原句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并提出“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
师:那么间接反驳长什么样呢?有没有同学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生24: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这句话好像听上去十分拗口呀。
为什么鲁迅先生不直接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生25:因为中国人里面也包括国民党统治者和御用文人,也有坏人在。
生26:鲁迅先生的观点更加严谨一些,不会让对方抓住漏洞,他观点中的“中国人”范围更小。
04
咀嚼精神悟颂之真情
师:有了一个完美观点还不够,还要有一些论据来支撑呀。
鲁迅先生怎么说?
生27: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生28: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师:你能否为这些中国脊梁们举出具体的例子,如“埋头苦干”指的是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像李时珍、祖冲之、司马迁、华罗庚……每人至少写两个名字,两分钟后分享观点。
生29:林则徐是拼命硬干的人,虎门销烟涤荡鸦片的荼毒,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
生30:陈独秀、李大钊是为民请命的人,他们关心百姓疾苦,打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生31:那我认为杜甫也是为民请命的人,他的诗歌下全是人民的苦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生32:谭嗣同是舍身求法的人,坚持戊戌变法,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那同学们你们认为鲁迅先生属于哪一类呢?请结合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投影展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此时的鲁迅已经53岁,两年以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这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
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也表示自己不愿将国家的领土让给帝国主义的意愿。
生33:鲁迅是埋头苦干的人,到老都不曾放下他那支战斗的笔。
生34:鲁迅是拼命硬干的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坚定参加革命运动。
生35:鲁迅是为民请命的人,他对笔下的闰土、孔乙己都有着悲悯的情怀。
生36:鲁迅是舍身求法的人,弃医从文,用辛辣的讽刺来唤醒国民沉睡的思想。
师:在鲁迅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真正的骨气。
若有人再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请大家用最后一段坚定地告诉他们。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投影展示)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师:致敬鲁迅先生,我们来补充这副对联送给他。
上联是驳敌论辛辣嘲讽,下联是?
生37:树观点热情讴歌。
生38:立脊梁真情感怀。
师:横批——中国自信。
这份自信力不该只在风雨飘摇的1934年,更应该在今日成为面对他国挑衅时的有力回击。
请同学们以驳论文的形式完成《佩戴口罩是扼杀自由吗》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