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明确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4.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和影响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那就是我国的导弹之父,两弹元勋钱学森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丁肇中先生的演讲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出示目标
1.明确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4.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三、把握内容
过渡语:思想决定高度。演讲词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有价值的思想,这篇演讲词的思想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给出这样的观点呢?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回答问题。
提示:同学们请注意,老师的红色字体为大家提示了学习方式和方法,请大家注意运用。
明确:本文观点是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实验来探求新知识,从现代观念来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也可以说是中国学生应有实验精神。
中国学生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思想的支配,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没有实验能力,所以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教师小结:大家找得既快又准,这有赖于作者在演讲时表达观点,明确鲜明。
2.知人才能论世,要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提出这一观点,还需要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
背景资料: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出生3个月后,父母把他带回中国。他在中国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在20岁时只身赴美,进入密歇根大学学习。1974年,他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了J粒子,并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科研人员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小结:丁肇中先生接受过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又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关心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由他来谈中国的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四、理清思路
1.丁肇中先生的这次演讲非常成功,还有赖于他论述时清晰的思路,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借助旁批,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
本课的旁批有以下作用,提示课文要点,引导学习方向,点明文章思路,它可以帮助我们高效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老师以第一处旁批为例,给出了理解示例,大家做参考学习。
旁批一:“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指出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引出话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明确:第一处旁批中我们可以看出,第1、2自然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用格物致知精神了解自然科学。
中间的旁批内容:提示我们3-1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中国学生轻视实验缺乏动手能力的危害”三方面分析问题。
最后一段解决问题:阐明并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小结:从全文来看,文章是按照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来论述,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2.全文是这样,文章的一些局部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还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请五位同学来接读这五个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抓住关键词句来梳理。
明确:第6段提出观点: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性。
第7段分析原因“实验精神重要的原因。
第8、9段,寻找对策接着分析“实验到底该怎样做”
第10段,得出结论,缺少实验精神是基本知识和学术进展很难突破。
小结:再次体现了论述思路清晰,论述结构层层推进的。
3.还有那一部分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用你敏锐的眼光来发现。
小结:这篇演讲词无论是全文还是局部,都采用层层推进的论述方式,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引人入胜。这也是演讲词常用的论述方式。
五、品析方法
1.事实胜于雄辩。这篇演讲词能否打动听众呢,还要看它的材料是否具有说服力,让我们再次研读课文,寻找作者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都用了哪些材料?并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
先是引用《大学》中的两段话。第二自然段中的这段话指出了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第3自然段中的这段话:解释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被埋没的原因。
第4自然段中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失败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8自然段中用实验探察竹子的事例正面印证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11自然段中中国学生偏向理论学习轻视实验,面对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例子,从反面印证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12自然段作者列举自己在美国学物理时只埋头苦读,做研究时彷徨恐慌的例子,从反面再次印证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小结:作者所举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印证观点,内容充实,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2.老师有一个疑惑说理性文章一般不以自己的经验为例,可作者为什么还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为例来印证呢?谁能帮我解答。
明确:演讲和一般的说理性文章不一样,演讲更注重沟通、交流,作者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效果反而更好。另外,我们丁肇中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现身说法,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说服力。这也是演讲词常用的一种论述方法。
六、明辨特色
过渡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来真正实践一下。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模拟演讲,从演讲的针对性、演讲语言、演讲的风格等方面,体会本文与《最后一次讲演》比较有什么异同?要求:小组合作探究选派代表发言,时间3分钟。
明确:相同点:
针对性强。针对演讲对象、演讲场合、演讲主题都选择了恰当的演讲内容。
不同点:《最后一次讲演》——是即兴演讲,作者情感爱憎分明,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体现了革命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在庄重场合的正式演讲,客观理性、思路严谨,层层推进,符合科学家身份特点。
小结:演讲词是成功演讲的基础,通过学习,我们再次明确的感受到这篇演讲词的特点:观点明确鲜明有鲜明性,选题有现实意义有针对性,论述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有条理性,内容充实,论据充分,有鼓动性。这样的演讲词定能使演讲锦上添花。
课堂总结:学习这篇文章,更令人高兴的是在丁肇中先生的影响和众多教育专家的努力下,格物致知,求实创新,已经成为今天科研人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让我们也继承和发扬格物致知精神,开创科技强国的美好未来。
七、学以致用
理论重在实践。本文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同学们依据本文论述结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试着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
A层同学600字左右。
B层同学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