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教育是一种“芯”的职业,是以生命激活生命的事业。
课堂的教学艺术就是在“教”与“学”两方面找到适度的结合点。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湖心亭看雪》是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
单元课文。这个单元的文言文都是写景记游类散文,单元导读要求“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学习策略上则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体会文言虛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方面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在教材当中属于“定篇”这一类的经典美文,具有永恒的魅力,宜带领学生透过浅显的文字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 2.教材的基本内容:这篇山水小品文是张岱的代表作,选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本文第一美,乃景之妙。文章使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大雪后西湖的奇景,“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连词“与”,轻轻一笔就展现了天地间茫然一体的奇景;而文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几个量词,更是将更定雪后西湖淡远迷蒙、天地苍茫、意境开阔、人生渺小的感觉传神地勾勒出来,具有中国水墨画的美学精髓。作者通过描绘雪景之美,表现了其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独与万物共徘徊的志趣。 本文第二美,乃志趣之高雅、独特。张岱曾在《西湖梦寻》中有言“善读书者,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空蒙,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西湖之美,人人得知,而张岱却能发现西湖夜游比日游更妙,雪湖比晴湖更妙,由此可见张岱在“更定”后的“大雪三日”游西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对审美的独特鉴赏。这种行为也是张岱“澡雪精神”“冰雪人格”的注解,是其孤标傲世高洁志趣的体现。 本文第三美,乃情之深。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用“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来作为自己的写照,其实,对于张岱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张岱作为明朝的遗民,既不愿入仕新朝,也不愿像自已的至交好友一样为国殉道,唯有披发入山,隐遁山林,在午夜梦回之时回忆故国旧梦。本篇山水小品文就是作者明末之后在山林中写就,回忆明未亡时独自去西湖赏雪的小事。那时赏雪可能是充满闲情逸趣的,而如今回忆起来,笔调之间却有淡淡的故国哀思、亡国之恨。这种哀思表现在开头使用“崇祯”的名号上,表现在“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的矛盾问答中。 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湖心亭看雪》全文只有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浩大,把作者初更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故国之思显现得淋漓尽致。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两年文言文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形成课前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等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阅读本篇浅显文言文基本不存在字词理解的难点。但本文写景之妙、文中流露出的淡淡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是学生难以自行理解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介绍相关的资料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欣赏西湖雪景的幽远静雅之美,明确文章写景方法。
2.理解作者的独特人格及家国之思。
教学重点及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欣赏西湖雪景的幽远静雅之美,明确文章写景方法。
处理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发现本文写景的精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处理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字里行间的矛盾之处,适时地补充作者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发现这篇写景散文的“两重视角”,知人论世,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美和妙。
2.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出示诗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屏幕上的诗句,你知道这些诗句描绘的是哪里的风光吗?
----是西湖。
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目标引领
1.品读课文,欣赏西湖雪景的幽远静雅之美,明确文章写景方法。
2.理解作者的独特人格及家国之思。
三、自读知意
(一)初读课文。
1.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用“/”为课文断句。
(3)读出重音和语气语调。
2.朗读技巧指导
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
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
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等要重读。
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3.指名读,师生点评。
(二)再读课文。
要求:整体感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件事?
(2)舟子是如何评价作者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问题引导: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一)品痴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画出能体现张岱的“痴”的语句。
预设:“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不寻常的天气)
“是日更定”(不寻常的时间)
“独往湖心亭看雪”(不寻常的行踪)
2.问题:“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后内容表达很矛盾,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请同学们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小组内讨论。)
资料链接:
资料一:善读书,无过董遇三馀,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馀。董遇曰:‘冬者,岁之馀也;夜者,日之馀也;雨者,月之馀也。’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张岱《西湖梦寻》
资料二: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领山水之趣者,尘世有几人哉?——(明)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
预设:湖心亭的雪夜西湖是文人雅士的乐趣,芸芸众生不懂,舟子不懂,舟子不是看雪人,特立独行的张岱是这一场西湖奇雪的知音。
追问:表现了张岱怎样的品格?
预设:清高孤傲、特立独行、不随俗流......
3.小结:作者的特立独行看似“痴”,却暗含着不同寻常的情趣: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与众不同、不随俗流的品格。
(二)赏“痴景”
1.清高孤傲的他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呢?请圈画出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预设: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将雪景写得如此绝妙传神的?
方法指导:小组合作,可以从写景角度、写景顺序、描写方法、词语运用、语言特点等方面去分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写出了西湖雪后空旷寂静的特点。
没有正面写雪,而是从听觉方面,写“大雪三日”后人鸟声断绝的寂寥凄清,侧面烘托了雪之大,下的时间之长。
这是对西湖雪景的侧面描写,概括式描写。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写出了西湖雪后水汽弥漫、天地一白、朦胧苍茫、洁净素雅的特点。
三个“与”字的连用,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后雾气弥漫,天云山水合而为一的景象。
这是对西湖雪景的全景式描写。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写出了西湖雪后景物和人变得虚无缥缈,模糊微小的特点。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到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这是对西湖雪景的集合式描写。
追问:这句话中的量词用的很奇怪,能否换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
借这些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天地的广阔浩大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感叹。
(4)作者的视线由远而近,由大到小,集合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的景物,寥寥几笔,不加雕饰渲染,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这种描写方法叫做白描。
介绍白描手法:(生齐读)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我们先前学过《天净沙.秋思》以九种事物的简单并列勾勒出一幅秋季凄凉之景。
3.小结: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从多种描写角度,运用白描手法,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的写景顺序,为我们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表现了作者对西湖雪景的喜爱及高雅脱俗的情志。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高雅情趣。
(三)悟痴情
1.问题: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痴似相公”的人是谁呢?(金陵人)
2.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及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预设:金陵人:惊喜
神态描写:大喜
语言描写: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动作描写:拉余同饮
作者:惊喜
动作描写:强饮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仅仅只是金陵人的感叹吗?
这句话从金陵人口中说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遇,正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一样,都满含惊讶、惊喜之情。
4.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二段,读出惊喜之情。
5.“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答非所问,张岱为何这样写呢?请同学们自读下面的材料。
资料链接:
材料一:张岱一生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他四岁第一次随祖父游
杭州,此后八岁、十一岁的时候两次游杭州,二十八岁在杭州读书,三十岁时往返于绍兴与杭州之间,四十多岁时多次游览西湖,明亡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两次游览西湖。
材料二:《西湖梦寻》自序中: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
不入吾梦中....(明亡后)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材料三:金陵即南京,乃明朝开国国都。
材料四: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32年即明崇祯五年,
“湖心亭看雪”发生;1644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同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1)引导:读了材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就像鲁迅写《朝花夕拾》时里面有两个鲁迅,一个儿时的鲁迅,一个成年的鲁迅一样,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其实有两个张岱:一个是湖心亭看雪的张岱,一个是明亡后隐遁山林著书的张岱。(生回答)
(2)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刚刚所了解的材料想一想“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的深层含义。(小组合作探究)
预设:生活在清代的张岱在回忆明朝旧事时依然不忘提到当年明朝的崇祯年号,特意提到明朝古都金陵,一定是含有深意,含有隐痛的,作者在改朝换代之际,隐姓埋名,潜心著书,在贫困衰败中坚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然世人有几人能懂?
(3)问题:我先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痴”,旧时的作者痴于 ,而今痴于 。
预设:旧时痴于西湖奇景,而今痴于家国旧梦。
(四)小结
透过痴行痴景,我们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痴心。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样的一位痴人,他的痴,痴在:(回顾)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五)齐诵文本,再感痴情。
让我们带着对张岱的理解,一起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五、课后作业
1.梁衡在评价《湖心亭看雪》中说,张岱用了四十二个字创造了一个淡雅、高洁、惹人喜爱的画卷,请你工整地写出这四十二个字,并为之配上一幅插画。
2.小练笔:请运用本文所学的白描手法写一处景物,150字左右。
3.推荐阅读《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六、结束语
和张岱同时代的一位作家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