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太宗怕魏征提意见——“鹞死怀中”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玩着鹞子,让其在手臂上跳来跳去。他正玩得很高兴的时候,魏征进来了。太宗躲闪不及,赶紧将鹞子藏到怀里。其实,魏征早就看到,并且故意在他面前花费很长时间报告公事。在魏征走后,太宗拿出鹞子,已经被自己憋死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到如此地步。
02魏征为什么提出了《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作战勇敢、生活简朴、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胸怀宽广、善于纳谏、任用贤才,十几年的治理,呈现“贞观之治”的盛况。但是在这天下一片繁荣的情况下,他有些飘飘然了,忘记简朴,开始大兴土木,四处巡游。对于这样一个睿智有功绩的皇帝,很少有人敢提出质疑。魏征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唐王朝的未来隐藏的危机担忧。贞观十三年(637年)三月到七月,他“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第二疏。
03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提出了什么样的意见?
1. 概括内容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
第—段即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难”的道理,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
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戒奢侈、戒骄戒躁、持之有度、勤勉谨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赏罚有度(节欲、谦逊、谨慎、明智、守法)。
2. 梳理文脉
作者紧扣“思”字做文章:提出问题——应当“思”,分析问题——为何“思”,解决问题——怎样“思”,最后为“何必思”,思路缜密,结构谨严。
3. 情感起伏
第一段,说理庄重从容,感情平缓,反问感情初起波澜,而“人君”一句感情则再掀波澜,当头棒喝。
第二段,作者从刚才激越的感情中平息下来,感情委婉深沉,最后一句推心置腹,是提醒,是规劝,也是警告。
第三段,感情真挚,语重心长,美好图景,感情热情奔放。
04《谏太宗十思疏》怎样提出意见?
1. 比喻论证:第一段,用比喻推理,以“固本思源”为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生动、直观;第二段,“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用水和舟来作喻,形容人民和统治者的关系,形象生动,富有说服力。
2. 正反对比论证:同一个问题,从正反对比两方面加以分析。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作者指出“殷忧”与“得志”不同心态,对人不同态度引发不同的结果,对比之间,说明竭诚待下是成业成败的关键;第三段,“恩所加”与“罚所及”等对比。
3. 假设论证:“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能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
05《谏太宗十思疏》提出意见之后,结局如何?
唐太宗看到了《谏太宗十思疏》等四疏,犹如当头一棒,被唤醒,立刻动情地写下了《答魏征手诏》,表示自己要听从谏议,改过自信。太宗把《谏太宗十思疏》放在案头,奉为座右铭,每每与之对视,省察己过。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对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行为和最初做皇帝时对比,指出他不够谨慎。《《十渐不克终疏》被唐太宗书写在屏风之上,以备时刻自省。
06此文对后世人,以及今天的我们的意义?
1. 内容意义,泽被后人
人们曾称赞魏征的奏疏为“可为万代王者法”。不仅唐太宗对此篇奏疏推崇备至,而且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常拜读这篇奏疏,规戒自己的行为。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善终、择善而从、竭诚待下”等观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有值得借鉴的意义。请你结合其中一个词汇作为自己2分钟即兴演说的题目。请同学们在组内完成。也可以从文中提取出你认为有意义的其他观点,进行即兴演讲的题目。
2. 写作意义,仿效佳作
写作对象明确,写给皇帝看的,每一条都是皇帝行为易犯的错误,“垂拱而治”更是极富诱惑力。
写作思维缜密,考虑问题全面且有条理。“十思”涉及生活、政治、刑法、用人等等,且排列井井有条。
写作语言整齐有气势,多用排比、对偶,整齐的句式,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气势雄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