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文句,熟读并背诵课文。
2.赏析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星光灿烂。《礼记》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礼记》跨越千年历史,开启一场追根溯源的文化之旅。
二、教学新课
(一)文学常识积累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共49篇。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
(二)经典我来读
一读,集易错字音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二读,集易错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读,集易错词义
《虽有嘉肴》
1.通假字
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即使
不能知其旨也:味美
教然后知困:困惑
教学相长也:促进
3.词类活用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一词多义
其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可能
不知其旨也:代词,它
《大道之行也》
1.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货;
今义:货物或商品。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3.词类活用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幼童)
盗窃乱贼而不作(动词用作名词 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
4.一词多义
谓 是谓大同:叫作
予谓菊: 认为
(三)经典我来品
《虽有嘉肴》
一品,精细文本
1.《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的思路: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2)学习由哪两个关键环节组成,这两个环节各有什么作用?
(3)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答案出示:
1.教学相长
2.(1)类比设喻,引出“至道”,使文章浅显易懂。
(2)学习由教和学两个环节组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不多余,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进一步论证“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文章说服力。
二品,主题匠心
出自本文的成语是什么,请谈谈你对该成语的理解。
明确:“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只有学与教相互促进,才能启迪智慧,增长才干。
总结主题: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思考延伸:
“教学相长”的古今对比:
文中意:“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学与教相互促进。
现在意:“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启发。
三品,写作特色
❶逻辑严密
首先强调要学习,就要实践;然后指出“学”和“教”的作用,进一步讨论其取得的效果,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❷对偶严谨
《虽有嘉肴》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形式整齐,也能增强表意效果。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层层递进,更为全面、严谨。
《大道之行也》
一品,精细文本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明确:
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归”→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3.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二品,主题匠心
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
明确: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
总结主题:《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思考延伸:
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三品,写作特色
❶结构严谨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美好社会的构想。
❷排比增势
排比句能够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气势。如《大道之行也》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一贯而下,气势十足,让人感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能够安居乐业,这就是最好的社会状态,令人信服。
(四)经典我来绘
《虽有嘉肴》运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展开严谨的推理,令人叹服!请结合本文类比说理的艺术和双重否定句的独特语言艺术进行仿写。
示例:
虽有良言,弗听,不知其衷也;
虽有佳音,弗闻,不知其妙也;
虽有美文,不读,不知其精也;
虽有妙语,不思,不知其诚也……
课后作业:
A层: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我在2060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B层:回顾整理《礼记》二则重点文言词语。
C层:积累《礼记》相关名言名句。
(五)经典我来诵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请同学们带着自豪与敬仰,背诵经典,陶冶性情,让自己在学习道理的征程中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