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体会写作风格。
3. 感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学习过程◆一、导入
说起灯笼,同学们会想起什么?是孩提时的新奇,是元宵节的流连,还是奔波中的慰藉……在作家吴伯箫笔下,那盏灯笼点亮了往昔岁月,激昂了家国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吴伯箫的抒情散文——《灯笼》,体会他在特殊年代中的抒怀与誓愿。
过渡:首先,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出示目标)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
二、解“灯笼”之缘
1.作者在文中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作者将记忆比作网,那记忆中到底有哪些与灯笼结下的“缘”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温馨提示:
(1)用“—”划出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2)借助文后“阅读提示”,梳理课文内容。
PPT屏显一
信息提炼指导(第三段)示例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提灯笼接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评:大家专注地读,认真地划,是咱班最美的风景线!
明确:
事:一、祖父夜行; 二、接灯递食;三、村口红灯;四、元宵张灯;
五、族姊远嫁;六、朱红描字;七、献帝灯笼;八、塞外点灯
情: 第三段:祖孙情 第四、五段:母子情
第六段:邻里情 第七段:青春情
第八段:岁月情 第九段:文化情
第十段:历史情 第十一、十二段:家国情
过渡:谁先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你说的这两件事,写的是亲情缘(板书:亲情缘);……村口红灯的慰藉,元宵节张灯结彩的热闹,族姊远嫁的岁月沧桑,纱灯上描红的惬意,这些都是体现乡村文化的民俗缘(板书:民俗缘),给人以温馨,快乐;继续分享!……
我们一起来看第1-6件事写的是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第7件事转而联想历史上的汉献帝?情感由温馨美好变得哀痛。
追问: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处境可悯的汉献帝?……你预习的很充分!因为当时中华的处境与之相似——同处飘摇之际,同为沦陷之时。“九一八”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在这一时期,吴伯箫的散文时常回荡着爱国主义旋律。鲍霁在《吴伯箫散文创作的“分水岭”》中也提到了这一点。
【材料一】
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明确:刘协虽为帝王,但实质上并无实权,家国于他其实早已沦丧。
过渡:为什么作者由如此美丽的宫灯联想到如此哀痛的画面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关注本文的写作背景。
【材料二】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在这一时期,吴伯箫的散文时常回荡着爱国主义旋律。
【材料三】
吴伯箫在《羽书》时期写作的散文小品,确实就已经显出他自己的特殊格调、特殊气派、特殊色彩。他竭力把自己从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现实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劳动人民的贫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国的危难,又使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与日俱增。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
——鲍霁《吴伯箫散文创作的“分水岭”》
过渡:童年的眷恋、乡俗的盛况已不复存在,身为中华儿女,那盏蕴含深厚历史文化的灯笼激起了吴伯箫的感慨。齐读:
PPT屏显: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过渡:大家读得太有激情了!
追问:文中提到了哪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霍去病——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汉之飞将军”李广——匈奴躲避他数年,不敢侵犯右北平。
裴度魔下名将李愬——乘雪夜袭取蔡州,生擒叛军主帅吴元济。
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勾奴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明确:文中所提及的历史人物无一不是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名将。在“正萧萧班马鸣”的一触即发下,激荡在作者心间的,除了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更有那“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身先士卒!然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仅凭一人之力犹如杯水车薪,于那份“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团结起来,共御外辱。所以作者在最后这样呐喊:“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由此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为悲壮激越。表达了激昂的家国缘。板书(家国缘)
过渡:吴伯箫认为,“美文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谁来再朗读一遍?学生们兴趣很高,课下在微信群中晒朗诵,我选了一个。还有人改编成现代诗带动作朗诵。(学生朗读视频)
屏显 变诗朗读
追问:这些事、这些情是怎么连接起来的呢?
对,作者以灯笼为线索,写微小之事,是明线,抒细微之情,是暗线,这是一线串珠的写法。
追问:课文中的事件、情感的顺序能调换吗?能去掉某一部分吗?为什么?(大家思考——交流——梳理)
明确:不能。文章前面事件体现的温馨,是为后面失去的哀痛做铺垫,不想失去的珍惜更能激起作者保家卫国的情感。调换了体现不了情感的逐层深入升华。
去掉亲情缘文章显得不亲切,去掉民俗缘内容不丰厚,去掉家国缘立意不高远,这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丰富性和深刻性。
小结: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的国家之事,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这是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的写法。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三、品《灯笼》之言
师引导:有人这样评价:吴伯箫的散文如同无花果不炫耀,但意蕴深厚。因为他“好用思,好锻炼文字”,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一)下面这些有关语言风格的词语,哪些可以用来描述这篇课文?
PPT屏显:
自然讽刺平淡冷峻
质朴绚丽简洁苍凉
乡土含蓄幽默雅致
预设:平淡、质朴、简洁、含蓄、自然、雅致、乡土……
(二)细细品味课文,结合语句,从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体会吴伯箫散文的艺术风格。
温馨提示:先自学,后同桌交流。
1.语言
预设1: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备用:1.“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2.“盛伏舍茶,腊八施粥”(这里将“施舍”二字拆开颠倒使用,使救人于水火之意,一览无余,通过这种形式,让人觉得意味无穷。)
3.“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明清章回体小说中,常用的概括性词句。)
4.“有孤行客,黑夜摸路,四面虚惊”(这十二个字高度概括了黑夜孤行时内心的惊恐,又恰到好处的为下文灯笼的出场做了铺垫)
5.“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抒情的节制、含蓄)】
明确:(你的朗读有一种音韵美!)这样的短句,口语化的表达,简洁凝练含蓄,有种声韵之美。可见,吴伯箫的散文语言是质朴自然的。
过渡:再看以下两个句子,你会想到什么呢?
预设二:
“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预设: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明确:(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两处都是化用了古诗文,读起来有种诗的味道,真是雅致极了!他早期的文章善于神思飞接今古,裹挟着传统文赋的神韵,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语言自然雅致,诗意深沉。
小结:语言:自然 雅致
过渡:女生来读第一句,读出清新优雅的情调;男生来读第二句,读出豪迈激昂的情调。文白相间,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2.表达方式
预设:(1)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2)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3)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4)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句1:开头先议后叙,从“火”说起,为后文“灯笼”做铺垫。
(将“人”与“娥”类比,把小孩爱火的形象写得直观、形象。暗示人有“为追求光明献身”的精神。这个议论句很高妙!)
句2:议论。既总结第2段的内容,又表明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
√句3:议论。(你让我感受到温馨、宁静的意境!)“静穆”是一种氛围,更是内心的一份安然与归属。“思慕”表达出一种怀念,祖孙情深。
评生:尤其是你把“祖父好”的“好”字重读很好,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德高望重、慈爱公正、分散恐惧,细心体贴的祖父。
句4:议论、抒情。仿佛凝视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头发也全白来”,含蓄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热爱。
(5)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6)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句5、6:抒情明志,表达自己愿身先士卒、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7)“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是描写。
文章其他部分的描写是“白描”, 但能够感受到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如“跟、跑、不觉疲乏、看、猜”词语,写出了“我”对灯笼的痴迷,玩得兴味十足,趣味良多。通过写“将小灯悬在床头”这样一个表现孩童天真烂漫的细节传递出细腻的情思,道尽“我”心中的美好、憧憬与回味。
明确:第1段:先议后叙;第2、3段:先叙后议;第4段:描写。第5、11段:先叙述,后议论抒情;第12段:抒情。
小结:作者寓情于景、陈情于事、融情于理、寄情于物,以叙为主,以议为辅是吴伯箫的散文风格。多种表达方式看似零散而纷乱,其实都服从于情感表达的需要,这正是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难怪评论家们对吴伯箫的评论最多的还是他的散文“质朴、自然”的特点。王国维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的理解有三个标准: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叙事则如出其口。这三点吴伯箫都做到了,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四、仿《灯笼》之法
师引导:吴伯箫与灯笼结了太多的缘,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
就像:
提起社戏,鲁迅就会想起江南水乡的美丽夜晚,想起那船头潺潺的激水、豆麦蕴藻的香气,想起那戏台上老旦没完没了的吟唱……
提起延安,贺敬之就会想起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装扮的亲人,想起杜甫川的流水、柳林铺的绿荫,想起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
提起安塞腰鼓,刘成章就会想起百十个发狠忘情的后生,想起骤雨般急促的鼓点,想起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1.小试牛刀
“提起……,就会想起……,想起……”
请同学们也用这样的句式,选取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发挥联想与想象,写一段文字。
引导学生当堂写作:
教师习作:
(1)提起水塘,就会想起家乡茂腾腾的黄芦苇,藏着绿葱葱的水草;想起那吱吱呀呀的老木长椅,长椅上祖父雪白的胡须和爽朗的笑声;想起乡下晚间的灯火,鼓着嘴的青鱼,弓着腰的牛蛙;草丛里想起萤火虫米白色的微光,黑漆漆的天地间想起慕然点上的几盏灯火,黄橙橙的,红彤彤的……水塘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2)(老师和你有同感)提起口罩,就会想起同学们带口罩上课的样子,想起操场上全体师生排队做核酸的队伍,想起疫情下在机场集合待发的的医务人员,想起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想起方舱医院的建设者,想起中国速度,想起有一种骄傲叫——我们免费打疫苗了!
五、结束语
灯笼是火把,是明亮的探照灯,是燎原的烈火,请同学们,秉灯笼之光,扬青春之志,心怀远方,载梦远航!
六、课后作业
(自主选择)
A.课后写作练习
一盏小小的灯笼,回忆中攒聚着个人情,铭记着民俗情,联想与想象里承载着家国情怀。请同学选取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围绕这个事物写几件事,运用一线串珠,以小见大,多种表达方式的方法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B.阅读现代作家沈从文的《灯节的灯》和当代河北•韩双年的《灯笼》,感受不同年代的不同情愫。
C.摘录自己喜欢的段句,配乐朗读或为它配上美丽的画面。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