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一、在情境中学习生字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才可以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更“有意思”。传统的语文课上,老师们习惯在初读后,通过呈现满屏的生词让学生认读来检测,或开火车或小老师领读。这一环节在简单重复、机械乏味的认读中完成,脱离了语境,毫无生趣。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饱满热情。要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和主动识字的意愿,就要把生字巧妙地装进情境中,特别是故事性的文本。先来看看王老师创设的情境问题:“同学们,今天王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位动物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蜘蛛在开店,蜘蛛就是这个店的什么?”“河马来买东西,河马就是——”“同学们,你们也一定当过顾客,去买过东西,卖文具的店叫什么?”“你们有过寂寞的感觉吗?”“大家有没有去商店买过东西?”“蜘蛛决定开一家商店。你们都知道‘决定’的意思吧,想想看,你决定干过什么?或者做过哪些决定?”这些问题之后很自然地引出了“蜈蚣”“长颈鹿”“顾客”“寂寞”“商店”“决定”等生字词,在故事情境中,识字也在悄然进行。
其实童话本身具有很强的情境性,这些生词也将故事串联在了一起。消解了与文本的距离,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感知了童话的语言特点。
二、在情境中发展思维
言语和思维是紧密相关的,言语训练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低年级孩子的口头言语多,规范性言语少,但这个年龄的孩子却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所以这是提高言语能力的重要阶段。当然,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关键不是让学生强记大量的词汇,而是鼓励学生调动形象思维,基于课本,结合生活情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要在言语的连贯、生动和多样化上给予帮助。在这一关键点上,王老师的课亮点频出,例如片段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蜘蛛开店》,蜘蛛在开店,蜘蛛就是这个店的什么?
生:店主。
师:河马来买东西,河马就是——
生:顾客。
生:长颈鹿、蜈蚣也是顾客。
师:同学们,你们也一定当过顾客,去买过东西,卖文具的店叫什么?
生:文具店。
这一段教学,故事中的角色得到了明确,生活中的常识进行了拓展,重要的是言语在思维训练中变得更加丰富。再看片段二:
师:你们有过寂寞的感觉吗?
生:妈妈去买菜了,我在家里一直呆着,好寂寞。
生:爸爸妈妈在玩手机,我一个人在写作业,我感觉很寂寞。
师:我们看第二个词——无聊,是什么感觉?
对于“寂寞”的理解没有机械套用,而是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再现生活场景,在言语表达中明确词义。这不仅仅是表达与思维的结合,还有对情感、态度与良好习惯的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统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选文,其内容和形式富有形象性。因此,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要在情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视观察、动脑、张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思维、敢想、敢说的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言语表达能力训练的结果,做到思维与言语统一发展。
三、在情境中练习表达
故事性文本在低年级教材中占据主要地位,研读教材后,我们不难发现课后习题中其实隐藏着一条能力训练的线——如何讲好故事。虽然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易教便学的支架:插图、关键词、表格、思维导图等,但教师如何用好支架教,从而让学生能够用好支架学,真正掌握讲故事的能力,依然值得我们研究。王老师这节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通过梳理表达顺序,借助关键词讲故事,看似简单,却很实用。他先以讲第一位顾客河马为例说:“作者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思路很清楚,先写‘想卖什么’,再写‘写好招牌’,然后写‘顾客是谁’,最后写‘结果怎样’。现在借助这几个关键词,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接着,让学生“把长颈鹿的这一部分内容跟河马的那部分内容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同样可以用上第一部分的方法去讲故事。其实在很多童话故事中都有这样的“反复”,王老师是一位智者,他深谙此理,但却让学生去发现,将惊喜留给一双双闪亮的慧眼。
在完成课后习题的口头表达之外,王老师还进行了“加量”的训练,即书面表达。让学生模仿长颈鹿的写作方式扩写河马,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在情境中交互使用,却始终围绕着文本特点,是拓展延伸,更是精准解读和创造性使用教材。扎实的训练将为后续以讲故事为训练目标的层次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并在方法的迁移运用中不断提升训练目标做好铺垫。当然,教师不要拘泥于只有在课后练习中给出明确要求进行讲故事的课文展开训练。其实,所有故事性的文本都可以讲一讲,旨在使儿童深入理解文本,提高他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