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之一。这是一首讽喻诗,它用叙事手法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描述了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刻画了他“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白居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统治阶级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生动细致,充满诗情。这首诗歌彰显了白居易一贯的诗歌风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卖炭翁
1
课堂“微镜头”
师:话说公元788年,唐朝有一位16岁的青年才俊来到都城长安,他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会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的名字,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居住不容易,你还叫这名字”,可是等他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顾况不禁连连赞叹“凭这才华,在长安居住很容易”。大家猜猜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同学们猜猜接下来“剧情”会如何发展?
生:会慢慢有名气。
师:对,后来,顾况经常向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才,盛加夸赞,白居易的诗名就传开了。谁给白居易设计一张个人名片?
生: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
生:白居易(772--846),是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师:白居易把“诗、酒、琴”作为最好的三个朋友。他爱诗如痴如狂,一生写下了3000多首诗歌,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他担任左拾遗期间,写下的专挑皇帝政策决策失误的50首新乐府,今天我们要学的《卖炭翁》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布置大家课下查阅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谁分享一下?
生:《卖炭翁》一诗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宫市”其实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
师:《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请大家自由读诗两遍,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生自由朗读诗歌两遍
师:谁第一个读?
生: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师:你觉得哪些字音需要注意?
生:鬓(bìn) 辗(niǎn) 辙(zhé) 骑(jì) 叱(chì) 翩(piān) 系(jì)
师:诗歌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谁讲讲?
生: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的故事。
师:若把诗拍成电影,男一号是谁,男二号是谁?拍电影的导演(或摄影)又是谁?
生:男一号是卖炭翁,男二号是那个太监,导演兼摄影是作者白居易。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大脑当成摄像机,拍摄一段精彩的短视频。交流的格式为:我拍到了一个 的卖炭翁(宫使),你看 (结合诗中原句,解读理由)。
生以小组为单位,边读边想象边批注。
师:咱们先看男一号“卖炭翁”。
生:我拍到了一个烧炭艰苦的卖炭翁,你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了卖炭翁的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二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师:“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
生:很大,很老了。
师:年龄大的人有什么特征?
生:动作慢、力气小。
生: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生: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师:继续分享?
生:我拍到了一个贫困悲惨的卖炭翁,你看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卖炭翁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生:我拍到了一个处境艰难的卖炭翁,你看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师:你太厉害了,竟然透视到了卖炭翁的心理。这是对卖炭翁的心理描写,老师能不能把原句换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生:不能,“怨”是埋怨的意思,而“愿”是希望的意思。
师:卖炭翁身上衣正单,可见其多么贫穷,按说应该盼望天气暖和才对啊。你若在寒风凛冽的冬天穿着体恤衫,你会希望天气怎么样?
生:当然是希望暖和了。
师:那卖炭翁这心理可有点畸形啊,若你是卖炭翁,采访一下你,为什么希望天气寒冷呢?
生:天气暖和炭的价格低,盼着天气寒冷,是因为这样炭才能卖个好价钱。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样的?
生:纠结、矛盾。
生:反常、艰难。
生:酸苦、无奈。
师:透过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翁的处境怎样?
生:十分艰辛。
师: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更能反映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啊,这与《观刈麦》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有异曲同工之妙。谁再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卖炭翁的外貌?
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师:如果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卖炭翁的处境,你会选哪一个?
生:可怜。
师:看到卖炭翁这样的生活,你同情他吗?
生:同情。
师:那么,请让我们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谁来读?
生:声音颤抖,读出了对卖炭翁的同情。
师:真赞,你读懂了卖炭翁的那颗心。
生:我拍到了一个运炭困苦但满怀希望的卖炭翁,你看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满怀希望得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
师:“一尺雪”说明什么?
生:雪很大,天气很冷。
生:路很难行走。
师:“碾冰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一定很慢。
师:“辗”是“轧”的意思,辙是“车轮轧出的痕迹”,那么辗冰辙就是,轧着结了冰的路,留下了痕迹,这样的路易滑,可见他运炭困难重重。虽然困难重重,但此时的卖炭翁心情如何?
生:喜悦。
师:为什么喜悦呢?
生: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价钱,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
师:“夜来城外一尺雪”,卖炭翁运炭的环境虽然极其恶劣,运炭过程也非常艰苦,但这句诗写天气如他所愿,应该读得高兴些,语调上扬。谁来试试?
生:读出了卖炭翁的喜悦。
师:笑中带泪的感觉被你读出来了。继续分享?
生:我拍到了一个即将如愿以偿的卖炭翁,你看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得不在门外的泥地中休息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的,他马上就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
师:读到这儿,我们可能会怜悯他寒冷天气中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谁能补充一下唐朝集市开市时间?
生:唐朝集市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日中为市”,只能在中午开始贸易。中午11时,击鼓三百下后,才能入市交易。同时,在此交易的人络绎不绝。卖炭翁天不亮就从南山出发,牛没喂草,人没吃饭,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八九点钟赶到长安城东市南门,提前两个多小时在等着,强忍饥寒的卖炭翁已经精疲力竭,就地在泥中歇息。
师:你们从中感受到卖炭翁用卖炭钱换取“身上穿的衣服口中食物”的心情了吗?
生:很迫切。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卖炭翁即将梦想成真的迫切?
生:读出了那份艰难中的迫切。
师:虽然很迫切,但这句诗中三个字还是写出了运炭的艰辛,那三个字?
生:“困”、“饥”、“歇”三个字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生: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寒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不容易。
师:这么辛苦的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而又微薄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但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的钱”上。
师: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继续分享?
生:我拍到了一个炭被抢后心痛的卖炭翁,你看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一千多斤的炭,竟被宫使粗暴地驱赶着车离开,卖炭翁心疼、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师:为什么卖炭翁舍不得啊?
生:那是他辛辛苦苦烧出来的,那是他冒着严寒和危险运来的,那是他维持生计的唯一的东西。
师:是啊,这一千斤炭不仅凝聚了他生活的艰辛,更是他维持生计的活路啊。你能补一句卖炭翁的语言,说出他的心声吗?“求求你们啦,放过我吧,你们把炭拉走,____________求求你们啦!”
生:我们家可怎么活呀!
生:我们一家人全指望着这一车炭,你们拉走,我们可怎么活啊?!
师:一车炭,千余斤啊。 这是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凝聚着他的希望,你觉得宫使会说什么?
生:滚,会对卖炭翁进行语言暴力欺凌。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你拍到了什么样的宫使?
生:我拍到了一个得意忘形,趾高气扬的宫使,你看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但这里却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趾高气扬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生:我拍到了一个骄横无理,飞扬跋扈,仗势欺人的宫使,你看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宫里太监来了,拿着文书说是皇家要征用这车炭,粗暴无礼地拉着牛车就向北面的皇宫走去,丝毫不顾及卖炭翁的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能发挥想象,大胆猜想一下皇帝文书的内容吗?
生: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近期天气严寒,宫里急需木炭,钦此。
师:读完皇帝的文书,宫使还会说什么呢?
生:皇帝命我征收木炭,恰好路过此地,瞧你的炭还凑合,那我就赏你个脸,来人,把这车炭拉走。
师:卖炭翁会怎么说?
生:大人,您就行行好,饶了我们吧。我们一家老小已经好几天没吃饭了,就指望着这车炭活命了,求求您,放过我们吧!
师:一车炭,在卖炭翁的哀求下,得到了什么呢?你又拍到了什么样的卖炭翁?
生:我最后拍到了一个炭被抢而悲苦、绝望的卖炭翁,你看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车千余斤的炭,最后却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到牛头上充当了炭的价钱。
师:一匹红纱约200文钱,半匹就是100文钱;一丈绫大约400文钱,但当时一车炭约1500文钱,少卖了多少钱?
生:1000文钱。
师:《资治通鉴》记载“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红纱、绫都是达官贵族使用的,并不能换钱,可见宫使给的红纱和绫对老翁来说有用吗?
生:没用。
师:对,一点用处也没有。“半匹”“一丈”,少之又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唉,“一车炭、千余斤”就这样被抢了,卖炭翁会是怎样的心情啊?
生:无可奈何。
生:绝望。
师:如果你是卖炭翁,你会用什么语言和动作表达你的绝望?
生:老天爷啊,你睁开眼看看吧,
生:卖炭翁瘫倒在地上,不停地用手捶着地。
师:卖炭翁只能忍气吞声,因为地位悬殊,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地位。对比手法是诗歌最大的特色,谁能说说全诗中的“对比”?
生:“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生:“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生:“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生:“卖炭翁”与“宫使”对比,一个生活困苦艰辛,一个仗势欺人,蛮横冷酷。
师: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啊!大家想象一下被掠夺之后的卖炭翁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生:一家人活活被饿死。
生:再回到南山继续伐新烧炭被抢。
师:到此为止,那个可怜的卖炭翁已经刻在我们心底,下面请同学们带上对卖炭翁的同情,深情配乐朗读诗歌。
生声音传情,令人动容,
师: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同情和痛恨,从中,你能看到了什么样的白居易?
生: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生:他很担当。
师:为什么说白居易担当?
生:白居易作为一名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于是拿起了笔,写下了《卖炭翁》。
师:是啊,有担当的白居易。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全部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一切都是什么造成的?
生:都是宫使造成的,是他们抢走了。
生:是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生:宫市制度背后的统治阶层,他们直接剥削人民、压迫人民造成的悲剧。
师:对,白居易通过描写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白居易是老百姓的“代言人”,他希望这篇文章被谁关注到?
生:皇帝。
生:统治阶级。
师:对,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居易?
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师:同学们,“伴君如伴虎”,担任左拾遗的白居易,看到以卖炭翁为代表的底层百姓深受“宫市”之苦,他没有像卖炭翁一样一味妥协,也没有像“黄衣使者”那样横向霸道,而是置自己的险境于不顾,一边谏诤于朝堂,一边诉诸于诗文,写下了以《卖炭翁》为代表的50首《新乐府诗》,让像卖炭翁一样的穷苦百姓走进人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大唐繁华面纱之下的悲苦与沉重,诠释了一位诗人在唐朝危亡时的担当,彰显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自古以来,总有那么多的诗人为民而歌。 你还能说一说吗?
生: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生:唐代诗人杜甫这样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生: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生: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命运都与时代紧密相连。1200年前,唐代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处境悲惨;1200年后,而今的老翁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衣食无忧。
生:生活幸福。
生:悠闲快乐。
师:纵观中国文学史,敢为天下计的忧国忧民思想源远流长。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唐朝诗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折射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忧民意识,这是中国文化中生生不息的血脉。希望大家能将爱国思想融入自己的血液,变成自己的血肉。最后,让我们齐诵这首诗向“诗王”白居易致敬。
2
自评自悟
本节课,我本着读白居易诗,识白居易人的思路展开,既学习赏析诗歌,又通过学诗认识作者。这一设计构思,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小组讨论环节,我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无压力自由鉴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这一环节出现了很多亮点,让人惊喜。这更加让我坚信:只有自主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充满希望的课堂,我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