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插图导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学好。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主要靠教师的激发,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2、《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中的三个插图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课文内容形象的表达。一组图连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这些插图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梗概,理清课文脉络。对于一些要求快速记忆的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借助插图来辅助学生快速记忆,提高学生的课文背诵效率。
根据书本上的插图,可以看出,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鲤鱼和乌龟,通过他们的帮助,小蝌蚪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发现小蝌蚪身体的变化,让学生将插图与课文中小蝌蚪身体的变化情况对应起来,发现故事发展变化,从而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过程,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
一张张连贯的,色彩鲜艳的插图不仅吸引学生兴趣,而且能有效帮助我们进行教学教学,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寻小蝌蚪的妈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又有利于记忆过程。课本插图还可以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说话”整合起来,编故事,帮助学生记忆。在复习时可以引导孩子想到这几张图,就可以很好的将文章复述出来了。除此之外,通过图文对照,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2、部编版教材插图中融合了中国绘画艺术中写意、留白等艺术手法,透着浓厚的中国风,潜移默化地进行小学生中国特色的美学教育。课文采用里学生喜爱的水粉画,展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加直观的表现课文内容。但在画上水粉画的同时,也有许多留白部分,为记录课堂笔记留下位置,也给予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3、本课插图再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因而观察时既要注意前后的联系,又要注意青蛙在各个阶段形体上的变化,还要注意从形状、颜色等方面加以区别。
出示整幅跨页图。首先,引导学生分部观察图面,从左至右,先看小蝌蚪的特点:“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首先观察小蝌蚪在同鲤鱼妈妈说话时形状上发生的变化: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而且尾巴变短了,接着观察小蝌蚪追上乌龟时身体发生的变化:多了两条前腿,身子变成了浅绿色;最后观察小蝌蚪见到青蛙妈妈时,变化更大了:尾巴不见了,身上长着黑灰色的条纹,浅绿色的身子变成深绿色,两只大眼睛向外突出。此外,看图时不仅要对鲤鱼、乌龟、青蛙妈妈的形状、颜色、表情、动作进行认真观察,还要注意青蛙妈妈的脚、嘴是什么样的。
图画的各部分都观察完了,再让学生从左到右观察一遍,使观察更系统、更完整,从而使学生对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有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4、最后五张图总结了本篇课文小青蛙长成的过程,如果光用语言很难识别,感知具体的情景,加了图片,小朋友就可以很直观生动的看出来变化。这样既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体验。
5、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书面语言传递的知识有一些抽象。由此,教师需要借助插图,将知识抽象化为形象,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创设情境的办法,而课文插图是渲染教学情境最为直接的资源,能够有效拉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篇课文的插图描绘的是课文中的重点,教师教学时要发挥插图的作用,化难为易,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具有重要的课堂教学价值,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不仅是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有力工具,更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珍贵法宝。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走进"图文分离"的教学误区,要辩证地处理好语文教材插图与文本的图文关系。借助教材中形象生动的插图,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发他们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从而真正做到让"小插图"充分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