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2.体会课文严谨的结构,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3.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含义,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2.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回忆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3.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毛主席是如何清楚地表达“为人民服务”这个观点的。
二、细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1.理清第2自然段四句话的关系。
(1)引导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如果找两个同学来读这四句,怎么分配任务比较好?为什么?
(2)学生读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第一句话提出了观点,后三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解释说明。
(3)思考:我们了解了这四句话之间的关系,再想想看毛主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2.细读本段第2-4句,深入理解句意。(1)用课件出示第2句。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①学生自主读这一句,启发思考:怎样的死就是重于泰山,怎样的死就是轻于鸿毛?②谈谈你对司马迁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当学生说到“张思德的死就是重于泰山”时,教师可追问:联系《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了解到的革命先烈事迹,说一说谁的死就是重于泰山,谁的死就是轻于鸿毛。
③小结:无论是张思德,或是李大钊、刘胡兰等革命先烈,他们都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生前都是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所以他们的死就是重于泰山。毛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来表达“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这个意思,这就是引经据典。
(2)用课件出示第3句。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就比鸿毛还轻。
①引导学生自读这句话,想想毛主席进一步说明了什么。②指名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一句具体解释了什么样的死比泰山重,什么样的死比鸿毛轻,进一步证明了“死的意义不同”这一观点。(在课件上标红“为人民利益”“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和“泰山”“鸿毛”这两对意思相对的词语和词组)
③提问:看看这些标红的词语和词组,你有什么发现?
④指名回答,教师小结:不仅内容相对,而且感情也有天壤之别。
⑤教师指导朗读:读一读句子,想想毛主席在演讲时会带有怎么样的情感,请大家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前面是极力颂扬,后面会表现出极为憎恶的情感)
(3)教师小结:在这一段,毛主席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古人的话证明观点,然后说明不同的人死的意义的区别是什么,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3.学生尝试背诵这一段。
三、自主学习第3-5自然段,体会严谨的内在结构
1.引导学生默读第3-5自然段,要求:看看毛主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作好批注。
2.学生默读,作批注。
3.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我觉得“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几句话在表达上结构上比较严谨。
教师提示:
(1)用课件出示原文片段与删除关联词的片段(在删除关联词片段中,“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可改为“任何人可向我们指出”),引导发现:对比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颠倒句子的顺序行不行?
(2)学生讨论交流。当学生说不清楚不能颠倒顺序的理由时,教师追问:围绕“不怕批评”这个中心意思,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第一句指出不怕别人批评和指出我们的缺点,第二句指出不怕任何人批评,第三句指出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正确批评,第四句明确了正确批评的标准。这四句话的内容越来越具体,逐层深入地阐明了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
(3)小结:课文运用了几组关联词语,让意思表达非常完整和严密。
预设2:我觉得“'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这个例子举得好。
四、联系生活,深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1.教师启发思考:我们的身边还有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人呢?
2.指名学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一、收看《感动中国》节目,选择一两位你最感动的为人民服务楷模,讲一讲他们的事迹。
二、20年后,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工作者,你是怎样在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把自己的畅想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