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真实情境”设计框架初探
浙江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金瑞奇
浙江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教育研究院 郑萍
随着课程改革推进,“真实情境”的概念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多次出现,“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考试命题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近几年,真实情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与研究的热点,并普遍应用于素养导向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本文拟剖析语文试题中的真实情境,提出“真实情境”设计框架设想,以期探索素养导向下的考试测评改革。
一、试题为什么要创设真实情境
新课标提出,考试测评“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那么首先要回答素养与真实情境有何关联的问题。素养是个体应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时体现的综合水平,因此,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而试题中创设的情境越真实,即越接近于现实场景,就越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包括核心知识的迁移运用,问题解决的关键能力。正如新课标所言:“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和测评以知识为中心,缺乏情境建构意识,或有少量的情境也多半是笼统的、虚拟的,甚至虚假得不合逻辑。因而学生不知道学习的价值何在,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不足。在试题中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面对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其学习的内部动机容易被激发。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价值,继而会有更明确的行动意愿,展开持续而深入的探究,这就超越了单纯的完成应试任务。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学校教育,呈现的大多是良构问题,问题的发现和界定明确而轻松,学生只需依靠教师的指示一步步解答即可。这也是应试教育反复训练模式产生并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而现实世界存在大量的劣构问题,要素不明确,牵扯到多种线索,影响的变量很多。人们需要在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中发现本质问题,并剖析和界定,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在试题中创设真实的情境,能促使学生面对现实世界的场景,进而调动思维分析,得到洞见,作出决策。这样就使得考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整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现实教育生态中,考试评价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对语文教学而言,真实情境试题具有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二、真实情境试题的特征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强调,试题命制“要注重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真实情境试题具备这三方面的表现性特征。
真实情境试题内涵丰富,学生需要调用各种知识,过滤复杂的背景材料,寻找和发现真实问题,厘清内部子问题之间的关系,形成符合逻辑的网络结构;继而选择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呈现解决问题的成果。此类试题具有综合性,内含较高的思维含量,能深入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真实情境试题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场景,天然具有开放性特征。现实世界的劣构性,使得影响解决问题的因子多种多样,并且形态各异。有显性的、隐性的,有静态的、动态的,有清晰的、模糊的,多种因素交织。学生需要在情境构成要素中寻找和界定解决问题的条件、路径和目标,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传统的试题以知识为本位,强调学科逻辑,相对线性化和单向度。真实情境试题源于现实生活,所包含的任务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真实任务提供了明确、有价值、富有思维含量的目标,能引发学生调动已有经验思考,激励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究。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探究中,主动经历新知的获得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运用,最终完成对意义的整体建构。
三、语文试题“真实情境”的设计框架
根据我们的实践和初步研究,语文试题“真实情境”设计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如图1所示:
图1语文试题“真实情境”设计步骤
(一)明确考查目标
当前强调试题设计指向素养的考查,即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而素养是建立在学科概念基础上的,大概念是核心素养的抓手,它反映学科本质,具有生活价值,有很强的迁移性。因此,试题中创设真实情境指向的目标是大概念,这是对大概念结构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认识论来看,大概念是大量事实和经验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本质概念或原理,它常常是学科中的上位概念或核心概念。如“新闻是客观事实与主观倾向的对立统一”“神话的本质是借助想象和联想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这类大概念是从语文学科本质问题得出的结论。从方法论来看,大概念为人们认识事物和建构知识提供了认知框架,借助这个框架可以整合相关概念,联系各个事实,形成对意义的整体认识,如“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回忆性散文具有双重叙述视角”等等,这类大概念属于语文知识的发现与建构。从价值论来看,大概念不仅能促进知识的建构和迁移,而且其本身蕴含着对自我、自然和社会的价值思考,如“把握戏剧冲突是鉴赏戏剧的关键”“写作是为了真实的表达与交流”,这类大概念具有明确的价值功能。命题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考查的目标——学科大概念,自觉地站在学科整体的高度构建素材、情境、问题和任务,考查的目标就有了靶向。这也有别于传统的单一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立意。
(二)寻找情境原型
明确了考查的学科大概念,接着就是创设用以考查学生素养与能力的情境载体了。真实情境哪里来?不可能是凭空编造、想象产生,只能从现实生活场景中吸收、改造而来,这就需要寻找真实情境的原型。社会生活的各类现象和事件为测评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命题者可以直接引用真实社会事件,也可以根据真实内容加工改造。有的需要提炼、补充,使内容更典型,矛盾更集中;有的需要虚化,让考生聚焦问题,而不去关注涉及的真人真事。
比如“写作是为了真实的表达与交流”是语文学科大概念,“交际语境下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恰切表达方式”是下属子概念。杭州市滨江区语文试卷“探访钱塘人情”综合性学习呈现了真实的交际语境,如例1所示:
“例1杭州街头有这么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门口挂了一块牌子(下图),温暖人心。“人在外,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只要告诉店员,需要套餐A”。你认为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材料来自现实生活,反映了人性的善良,容易触动读者灵魂中最柔软的部分。命题者直接用来考查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人际交往中,语言既要清楚地传递信息,又要顾及对方的心理感受和人格尊严。这样的表达才是自然得体、文雅贴切的。“只要告诉店员,需要套餐A”,用含蓄委婉的方式赠送套餐,这一细节充分考虑了求助者的尊严,表现出饭店经营者帮助弱者的真诚与友善,也体现了社会越来越文明。
再如,2018年某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浙大硕士学医7年弃博卖面包!爸妈蒙了:初中毕业就够了……》在网上热传,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是情境原型。我们发现了这一事件很有讨论的价值,它具有开放性结构,可以借此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水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于是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写作题的情境:
“近日,一则题为“学医7年,硕士弃博卖面包!爸妈蒙了:初中毕业就够了”的新闻在网上热传。主人公曾就读于某名牌大学医学专业,经过7年半的本硕连读,最终放弃了出国读博士的机会,开了家面包店。当被记者问到“为什么一定要当面包师”时,他回答:我也没说一定要当面包师,只是想做一件有趣的事。就这么简单。
我们对事件进行了概括,删去了无关的信息,如真实人物的姓名和工作地址,聚焦父母的不解和主人公的心迹,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针对新闻主人公的言行,写一篇文章表达看法。
(三)确定情境类型
真实情境具有多样性,它可以是结构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明确的知识解决问题;也可以是非结构化或定义不良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怎样的情境类型,取决于测评对象的认知特征和测评的目的。首先,不同学段的学生,知识背景和认知结构有区别。学习者在初学阶段接触的多是良构情境问题,以便建立知识结构。而到了应用阶段,面对的是真实的世界场景,劣构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更多,此类问题灵活性增加,难度加大。其次,测评的目的。是检测、评价教学情况,还是选拔优秀的学习者?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高区分度的评比竞赛?一般而言,低学段的学生和全体学生参与的考试多一点结构良好的问题情境,选拔性考试宜用所需知识多、思维含量高的劣构性问题情境。
例如:“电子竞技”作为近年的新生事物,一直是网络讨论的热门话题。它已经正式成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比赛项目。我们以此设计情境,呈现“新闻事件”“电竞名片”“行业发展”“观点争鸣”等材料,要求完成亚运会体育博物馆“走进电竞”的科普宣传工作,如例2所示:
“
例2 (1)根据以上材料做一期宣传专题,下列哪项适合做标题?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电子竞技的春天到来了吗?
B.电子竞技“热”的“冷”思考
C.电子竞技进入亚运会,打游戏“有理”了?
(2)自“王者荣耀”等8种电子竞技成为杭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相关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下面分别是学生、家长对电竞的看法,请你结合材料,任选一位回复,表达你的看法。
这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向的是大概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一题是为宣传专题拟标题,是一个定义不良的情境,学生阅读材料后系统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问题情境开放性、包容性强。第二题是学生、家长对电竞的看法,要求选择一位回复,这是结构良好的情境类型,对象明确、学习路径明确,考查的是文本阅读的思辨能力。这组情境创设,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特点,又关注到了不同的能力要求。
(四)设计情境架构
真实情境架构设计可以依据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给出的GRASPS模型。G即目标,R即角色,A即对象,S即情境,P即产品,S即标准,这六个元素还原了现实世界的场景。我们围绕目标创设情境,让考生在情境中担任某种角色和职责,与活动对象进行研讨,完成预期成果(或产品),成果(或产品)要符合一定的标准或要求。这是情境设计中的基本要素,不是每次都要全部呈现,比如交际语境中表达的考查,角色和对象身份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内隐的。再如标准或要求,有时是明示的,有时是隐含在情境中的,需要学生自己去解读分析得出。理解隐含因素,同样是能力考查的一部分,如例3所示:
“
例3 在阅读了曹文轩的童话故事《柠檬蝶》后,小语和小文展开了相关讨论,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补充讨论内容。
小语:老师说“童话是夸张和想象的艺术”,的确如此,你看这篇文章在情节发展、环境描写和形象刻画上都有夸张而又合理的想象,产生了唯美的艺术效果。
小文:是的,柠檬蝶寻找花田的路上,遇到多次困难,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
小语:不仅如此,曹文轩先生在环境氛围的渲染上也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比如我最喜欢“大河依然奔流,浪头像一群白鹅拍着翅膀,在向前飞行”这一句描写。因为:(2)。
小文:面对重重磨难,作者写柠檬蝶反复呼唤着“我一定要找到花田!”这句话是不是重复太多次了?
小语:我反倒觉得这句话的重复特别有意味。这句心声在文中起到了这样的作用:(3)。
小文:可是柠檬蝶历尽艰辛不仅没有找到花田,还在扎入水面后失去了生命,在我看来它的这次旅程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悲剧。
小语:我可不同意这个观点。我发现了这场“悲剧”背后的美感与哲理,可以这样理解这场旅程的意义:(4)。
小文:童话《柠檬蝶》的故事唯美而感人,原来它还可以有更多元的主题解读。我们尝试运用联想和想象,为故事续写一个结尾吧。(5)。
上述情境架构指向的目标是学科大概念“童话是夸张和想象的艺术”。小语和小文模拟现实生活角色,在文学体验交互情境中,探讨童话作品如何在情节发展、环境描写和形象刻画上运用夸张而又合理的想象,从而产生唯美的艺术效果。因而,在GRASPS模型架构下,任务目标清晰,测评过程就是学习的进程,学生通过答题不断逼近学科大概念,理解并建构起童话知识结构。而对童话知识的运用与迁移,则体现在形成符合标准的产品,以学生续写个性化的童话故事结尾。可见,真实情境的任务设计架构,让情境设计更清晰,更具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当真实情境的设计框架完成后,需要进一步打磨,使之更完善,更有价值。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考量:情境是否导向素养目标,情境是否符合学情,情境是否包含真实任务。总之,语文试题中真实情境设计框架的探索,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从而导引教学与评价的变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刘徽.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计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1(11).
[3]金瑞奇.核心素养视域下“语言得体”考查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学习,2019(6).
[4]郑萍.中考语文命题情境化设计与思考[J].语文学习,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