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
项目化作业设计
一、单元作业概况
《水土流失》作业案例,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认知基础,整合《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等人教版相关章节教材内容,挖掘乡土课程资源,重构了《水土流失》学习单元。
作业案例巧妙地将“课堂教学”与“课下作业”有机融合,设置了前置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延伸性作业等作业内容,制定了作业评价指标,利用相应的评价量表,有效评价作业完成实施情况。
本单元作业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前自主操作地理实验,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小组间互相交流学习的方式参与课堂教学,探究验证自己对于水土流失原因的想法,学会通过实践、观察的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课后走入身边实地考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案例以实验操作、数据收集、考察探究为学习形式,以实验为载体理清水土流失的原因,逐步建构“水土流失”单元大概念,以考察为途径提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建议,从而锻炼学科关键能力,学会区域认知方法,培养学生树立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从作业实施效果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了分析、归纳能力,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进阶得到提升,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体验到了追求真理的艰辛、体会到最终获得成果的欣喜愉悦。
二、案例正文
(一)学科核心素养细化
1.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2)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相互影响。
(4)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2.单元学习目标
(1)区域认知: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对该区域内存在的典型问题—水土流失,结合教材深入分析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探究水土流失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2)综合思维:通过对区域内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的分析,综合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不同区域内水土流失的成因以解决措施。
(3)地理实践力:通过在地理课堂的学习中进行模拟水土流失实验、搜集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等相关资料、以紫云山为考察对象进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提升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人地协调观:通过对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紫云山水土流失成因及解决措施的探究,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价值观。
深刻认识到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单元大概念架构
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水土流失问题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比较有代表性,但是学生对于“水土流失”的概念和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尚存在模糊的认知。
因此,本单元以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为切入点,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环境与发展”为主要标准依据,整合《河流》(长江、黄河的治理)《自然灾害》《土地资源》《三江源》等其他章节内的相关内容,挖掘地理实验、乡土地理等课程资源,整合重构《水土流失》学习单元。
重构的《水土流失》学习单元,围绕水土流失这一特定主题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整合和重组后,结合学生需求搭建起一个大单元教学主题,着重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并结合成因探究出解决措施的完整教学单元。
图1 《水土流失》单元知识体系
(三)教学流程透视
1.课时安排
以小区域为切入,课堂教学安排3课时;课下按照作业时长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相应作业,课堂展示作业成果。
2.教学流程设计
《水土流失》单元以项目化学习为学习方式,利用3个学时(不含课下作业时间)完成“水土流失”的微项目实施。
图2 《水土流失》单元项目教学流程图
具体的项目式教学流程如下:(1)入项①选题:以当地夏季农田水土流失资料、图片引入问题,真实情境创设解读单元大概念。②明确项目任务: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学会分析数据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认知不同区域水土流失成因及解决措施。
③划分小组:明确小组分工及学习任务评价标准。
④前置性作业布置:提出实验要求及实验报告的记录方法,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的准备建议。
2.启动项目①各小组自主完成探究实验作业。
②课堂实验作业小组成果展示。
3.中期实施新情境:网络搜集资料,结合相关数据分析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地区等区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总结区域特征、认识区域差异。
4.结项①成果展示:小组交流,结合上节实验归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东北地区等地区流失的原因并总结解决措施。
②评价反思:结合评价量表,进行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总结学习收获。
5.完善项目实地考察:结合有关“乡土地理”的课标要求,对紫云山(或首山)某典型区域进行考察,提出当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
(四)作业具体内容设计根据项目作业设计分三项内容:前置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延伸性作业。
1.前置性作业材料准备:若干浅底圆盘、若干剪开的敞口塑料瓶、若干土壤、若干草皮、水、洒水壶、烧杯、量杯、秒表。
作业过程设计:(1)各小组分别将土壤放置在剪开的敞口塑料瓶中,并置于浅底圆盘中央,塑料瓶出水口的下方放置量杯。
(2)各小组将塑料瓶调整成不同的坡度,并各自记录本组塑料瓶放置的坡度。
(3)各小组在塑料瓶中所盛装的土壤上放置不同量的草皮,各自记录草皮面积。
(4)各小组用量杯量取100ml的水装进洒水壶,模拟自然降水向草皮上匀速洒水,各小组自主控制洒水壶出水量的大小,并记录1分钟内洒出的水量。
(5)各小组用烧杯收集从塑料水瓶出口处流出来的水量,观察量杯刻度,记录出水量,并观察水体的浑浊程度,分别用浑浊、较浑浊、较透明记录数据。
(6)各小组分别改变敞口塑料水瓶的坡度、草皮的覆盖量、洒水壶在规定时间内的出水量,观察并记录不同变量情况下,收集的水量的多少和水体的浑浊程度。
(7)各小组将实验展示的成果数据进行汇总,填写实验结果记录表。
设计意图:课堂展示的作业,是作为前置性作业布置,学生自己在家已经动手操作实验,再在课堂上以真实性的操作为载体,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操作展示。
每位同学在家的操作不同,在小组中就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出现,多次实验结果能够充分体现模拟结果的真实性,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提高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探究性作业设计思路: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各小组分别搜集整理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三江源、长江上游地区的年降水量数据、河流径流量数据、含沙量数据以及这四个地区的生态图片,再在网上查找近些年来这四大地区的发展概况。
根据整理的数据分别分析四个地区分水土流失的原因,并归纳总结四大地区水土流失的共同原因。
最后,针对水土流失的原因,思考分别解决四个地区水土流失的可行措施。
设计意图:探究性作业在学生查阅资料收集问题过程中,更加深入理解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特别是人为原因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深刻认识到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环境破坏问题日渐突出,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当中去。
在探究过程中,又学会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又学会根据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3.延伸性作业设计思路:实地考察襄城县紫云山不同区域水土流失概况,分别观察山体不同坡度、山体植被覆盖量不同的区域、有人类开发建设的区域水土流失概况,并针对相应区域的水土流失程度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设计意图:延伸性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完善,可以让学生的课堂知识得到巩固并能够学以致用。
学生在真实性的环境中,能够提高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将“水土流失”的概念进一步了解,并利用课堂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知识的力量,享受学习的愉悦。
(五)作业质量效果评估1.作业评价指标
2.实施效果评估(1)作业评价结果
(2)实施情况总结 从作业的实施过程与完成情况来看,整体效果良好,可操作性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同时,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作业设计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优点:①学生参与度高,态度积极,全程参与各个环节;②团队意识较强,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并能够做到互帮互助;③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如材料的准备、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等;④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并通过实践切身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不足:①实验素材的准备与整理进度较慢,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欠缺;②对信息的整理和总结思路不清;③对已有知识和现象不能进行深度分析,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创新思维不够。
三、作业案例特色说明
《水土流失》单元作业设计案例,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架构“水土流失”单元大概念。项目以“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对策”为问题驱动,创设具体真实的情境,“实验探究——成果展示——案例分析——迁移应用”思维进阶螺旋上升,构建了“微项目+实验”的独特作业模式。
作业探究与成果展示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与作业完成实现了无缝对接,“课上+课下”深度融合,形成了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评价反馈的一体化系统,教学效果明显。
作业案例有效地转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以前置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延伸性作业的形式完成本次作业设计,有别于传统单篇作业的布置。
首先,它是在驱动性任务的驱动下,“学、做、评”有效结合,且都是在真实的情景进行的,实验紧贴学生生活。
其次,单元内容融合度更高,关联性更强,改变了传统作业训练目标零散和练习重复的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再次,“做”和“评”两条腿走路,目标明确,导向精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项目式学习写的实验落实到实处。
最后,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有学生的自我发现、小组合作探究、课外实地考察、评价体系。
作业案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依托地理学科课程,建构起了“水土流失”单元大概念(学科认知),厚植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怀(德育育人),引导学生感受项目作品的科学性和美感(审美育人),塑造学生拥有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健全能力和野外考察坚毅的品格(健康育人),学会在实践中培养能力、验证创新(实践育人),真正地把“学科教学”转变为了“学科全息育人”,实现了“五育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