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篇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送友人》(李白)
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中“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宜采用整合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整合路径一般有两种,一是与课内教读诗歌或其他课外诵读诗歌组合,或聚焦相同主题,或聚焦同一体式,或聚焦同一诗人;二是把每组四首课外诵读古诗词视为一个整体,或选取不同焦点多角度比较,或求同分类多层次统整,从内容理解、意象品析、情感体悟等方面整合阅读,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演绎思维、比较思维,在品词析句、体悟运用中积淀文化。
八下两组课外诵读古诗词类性特征迥异,适合采用第一条整合路径。
第一组中的《式微》《子衿》是课内《<诗经>二首》的补充和拓展,可与之整合,让学生领略立体而丰富的《诗经》样貌;第二组中苏轼和陆游的《卜算子》,亦可以“鸿”“梅”为抓手整合阅读,在求同比异中感受两位大词人的不同人格魅力。
剩下四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是五言律诗的代表性作品,篇幅不长,适宜一课时完成整合教学。
五言律诗从五言古体诗发展而来,初唐末期基本规范,盛唐达到顶峰。
四联构成“起承转合”层次,“内在情绪多次起伏转换”,多意象浑厚,风格质朴。
从内容和抒发情感来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同属送别诗,同样采用“写景起笔、叙事点题、议论抒情”的写法,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抒写鼓励劝慰之意,后者侧重抒发留恋不舍之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既是投赠诗,也是山水诗佳作,与《题破山寺后禅院》可归为一类,前两联描摹自然山水,后两联寄意抒情。
诗缘情。
四首诗歌抒发的情感各有不同,把它们放在同一个阅读场域,在归类、比较、品评中,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赋形寄意,诗人在抒发情感时选取的意象、创设的意境各不相同,思辨情与景之间的融通关系,可以指导学生处理好写作中的写景抒情;无论是“送”“赠”,还是“题”,诗人们都有一个写作对象,诗歌就是写给别人或者写给自我的话。
用特定的场景说合境又合心的话,四位诗人给出了范例。
四首诗歌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课程标准要求必背篇目。
因此,在整合教学中,可用“X+X”模式,先细读两篇,再联读两篇,最后统整比较。
基于以上梳理,设计整合教学简案如下。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创意说读,比较思辨,体会诗人的情感。
3.联读整合,领悟景与情的融通。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初步求同
1.朗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读,读清标题节奏,强调“阙”“辅”“宦”“歧”“混”“楫”读音。
二读,朗读指导:读好二一二节奏或二三节奏,“二一二”节奏中的“一”要读饱满。
勾画韵脚,韵脚要读响亮。
自由朗读体会。
展示,评价。
2.说说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
预设:都是五言律诗;都先写景再抒情;都是赠送类诗歌,一个送别朋友,一个赠给高官。
追问:这样的诗歌应该读出什么情感?带着情感再读诗歌。
3.创意说读。
结合注释和阅读提示,理解诗意,用下面句式代诗人言说:(屏显)朋友啊,……丞相啊,……示例:《送友人》——朋友啊,你看那青翠的山峦,沉默着横亘在北边的城墙外。
波光粼粼的小河,在阳光下闪烁其词,慢悠悠地绕过城东,向远方流去。
它也想留下一句祝福的话么?此地一别,你成了一株无根的蓬草,不知风,会把你带到哪一方天空,或是哪块陌生的土地? 浮云是游子飘忽不定的心情,在天空徘徊着,不忍离开。
西山的夕阳,栖在峰峦上深情地注视着,也充满了依依惜别的离情,舍不得落下天际。
再怎么不舍,终于还是要分手了。
我不说话,只把你装在我的心里。
马儿萧萧长鸣,眼里是无尽的哀伤。
(《唐诗素描》改写)学生自主说读。
交流。
二
联读,分类比较
1.朗读《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
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2.自定标准,把四首诗歌分分类,并结合具体诗句阐述理由。
预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为一类,标题中都有“送”,都是送别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为一类,以写景抒怀为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为一类,都是写给别人、表情达意的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类,是自我感怀的诗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是抒发友情的送别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是表明诗人志向的诗歌,前者求“仕”,后者求“隐”。
3.送别,是古典诗歌的传统母题。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它们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哪一个更相似?
(屏显,积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
(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具体诗句陈述理由,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整体感知诗意。
)
4.评诗歌之“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投赠诗,也叫干谒诗,即写诗来谋求官职。
这样的诗歌,要称颂对方以得到引荐,也要言语得体,保住读书人的体面。
孟浩然这首诗“大方得体,深婉有致”,余党绪老师称其为“最体面的干谒”。
如果要评诗歌之“最”,你觉得这四首诗歌各有哪些“最”?比一比,说一说。
预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豁达的别离、最豪迈的送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最委婉的求职信
《题破山寺后禅院》——最入境的游览、最彻悟的游历
《送友人》——最深情的送别、最潇洒的送别
三
整合,删改思辨
1.四首诗歌或赠送别人或说给自我,语言都含蓄深致。
揣摩一下,诗人最想说的话是哪几句?为什么要写其他几联?
(引导学生关注律诗的起承转合,领悟律诗中诗人内在情绪的起伏变换)
2.诗人抒发情感时,除了直抒胸臆外,常常寄意赋形于山水,情景交融。
如果互换场景,符合诗人表达的情意吗?
(屏显)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山光悦鸟性,湖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小结: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其实不然。
无论诗人写诗,还是我们写文章说话,表达更得体更打动人心,就要处理好情与景、情与理之间的关系。
对朋友、对领导、对自己,用合适的场景表达合适的情意,赋形山水景物来抒发情感,才能做到文气贯通、以情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