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字3个,写字4个,掌握多音字“夫”。
2.理解文章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这个故事。
3.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懂原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 主题导入,缓缓入情境
1.出示单元导语页。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了解故事中人物遇到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2.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是以最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这个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韩非子。
4.请同学们跟我一起书写课题:自相矛盾。指导书写“矛和盾”。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矛和盾”的书写。
“矛”的最后一笔是撇不能丢。“盾”的第一笔是撇,要写平一些。请大家在生字表中,描红一遍“矛和盾”。
5.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大家看,这就是“矛和盾”。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
二、自练共纠,层层趣读文
1.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读文。
听到大家琅琅的读书声,相信大家都能将课文读正确了,谁敢接受挑战,读读下面的句子?
(1)指名读句子: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这么难读的句子,你是怎么读正确的?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关注课下注释,就能把难读的字音读正确。希望其他孩子也能多关注课下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字正腔圆,读音准确)
②来看第二个句子,谁试着读一读?
其人弗能应也。(简洁干脆,读音正确)(男生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③下边这个句子你会读吗?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个“夫”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放在句首,没有意思,表示即将发起议论,所以读的时候也要稍作停顿。
大家个个都是认真学习的孩子,通过预习,就能把字音读得完全正确!
④同桌合作读。
课文中最难读的字你们都读准确了,相信课文中其他的语句也能读正确。同桌两个读一读,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字,教她读一读。
(2)难度升级,指名读全文。
最难读的句子大家都读正确了,相信其余的句子一定也能读正确。谁来试着读读全文?
(3)带着节奏读。
①古人的课文是没有标点的,他们个个摇头晃脑读出了文章的韵律美。谁也能像古人一样读出第一句话的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读得真好!你又是怎样做到的?(结合课下注释,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
②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意,注意节奏和停顿,试着读课文。
③指名读文。
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每句话的节奏,韵味。掌声送给大家!
④出示节奏,齐读课文。
下面让大家对照着节奏,再来美美地读读全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难度继续升级,去掉标点,你还能读吗?
PK一下吧!一二组同学读黑色部分,三四组同学读红色部分。
(5)终极挑战。古人写文章是从右往左书写的,这样书写你还能读吗?
孩子们自信满满呀!好,男生读蓝色部分,女生读黑色部分,比一比谁是朗读冠军,比赛开始!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巾帼、须眉齐胜出呀!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们!
三、合作深思,步步解文意
1. 回顾方法:你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把文章读得这么好!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好文章,还要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体会。
2.你们以前都积累了哪些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好方法?生自由汇报。
方法提示: 1.借助文中注释。
2.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
3.查阅工具书。
4.借助文中插图,联系生活经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
4.弄懂关键词:这几个词语你们理解它的意思了吗?(课件出示:誉”“弗”“应”“立”)
5.说说故事主要内容。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关键词句,现在让我们把每句话都连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吧。
四、质疑问难,环环理思维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都是了不起的学习者,这么短的时间就读通了课文,了解了文意。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读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产生了一些疑问?来,说出你的疑惑!
2.明确中心问题:你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非常有研究价值,这是经过梳理之后的问题。(课件)
“路人为什么要让楚人去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
这个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
为什么“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
3.聚焦问题源头:孩子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关键要去探讨问题的源头——也就是这个楚人的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的楚国集市,街上人来人往,谁来做做这个楚人,帮他夸夸他的盾。
评1:这个盾还不够坚固,夸赞、得意的语气再强烈些。
评2:我听出来了,这个盾很坚固。谁再来?
——这个楚人口中的盾真是——(板书:坚不可摧),谁再来帮他夸夸他的矛?
评1:这矛锋利无比,谁再来?
评2:这个矛真是无坚不摧(板书:无坚不摧)
4.引出路人的话:这个楚人为了卖矛和盾,抓住了盾坚、矛利的特点,奋力夸赞,用心良苦,那么路过的人们又有什么反应呢?
课件——有人问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积极假设,小组探讨:听了这个路人的话,我们先来帮这个楚人想想这个问题,如果他真的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你们说结果会怎样?可能会有几种结果?
明确:是呀!同学们,所以说要么只存在坚不可摧的盾,要么只存在无坚不摧的矛,他们二者不能同时存在。同学们,课文前4句是在叙述这个故事,最后一句以“夫”字开头,是作者所发表的议论,是人们的思考,这个小故事真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啊! 齐读:
课件——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读!(板书:不可同世而立)
6.体会路人问话意图:刚刚有人问:“路人为什么要让楚人去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他听出楚人话中的破绽没有?所以他这是明知故问的问,课件: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读!这是质疑为难的问,读!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是讥讽嘲笑的问,再读!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7.理解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听了路人的话,刚刚自信满满的楚人,竟“弗能应也”,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了?此时此刻他内心感觉怎么样?
预设1:尴尬 预设2:心虚
明确:他这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是不知所措的困窘,是无言以对的心虚。此次此刻,他也明白了——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再读!
8.明确寓意: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话要对这个楚人说吗?(明确:我们说话、做事,前后要保持一致。)
明确:是呀,在生活中,我们说话、做事,前后要保持一致,这也是本文的寓意所在。
9.同学们,把我们刚刚所有的理解送回到课文中,自由读一读吧。
五、积累内化,节节提认识
1.我会背诵。
孩子们,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回归文本,试着挑战背诵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自己试着练习。
(1)根据提示,课文填空背诵。
(2)根据简单提示背诵。
(3)自主背诵。
2.绘声绘色讲故事。
大部分同学都能背诵课文了,真了不起。下边我们来讲一讲《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吧!怎么能把故事讲得更生动呢?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小妙招,来分享一下吧!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讲故事不是背课文,要用自己的话完整讲述故事的内容。
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丰富故事的情节,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讲故事时注意神态、语气,加上恰当的动作和语言,可以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课件:
1.要用自己的话完整讲述故事的内容。
2.通过合理的想象丰富故事的情节。(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讲故事时注意神态、语气,加上恰当动作和语言,可以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前4句是叙述故事的内容,最后一句是作者发表的议论。所以讲故事时只讲前四句的内容。
评价:你们觉得他们表演得怎么样?你的评价真到位,他们用神态、动作演绎了人物各自不同的形象。为这几个孩子送上热烈的掌声。
3.展开想象,扩写《自相矛盾》的故事。(提示:重点把路人质疑及楚人叫卖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具体。)
六、联系生活,处处常运用
1.联系生活:孩子们,《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人们从这个故事受到启发,赋予了“矛盾”这个词语更广的含义,现在“矛盾”这个词语很少用来指兵器,更多用来形容人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相互冲突。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请大家看看下面这几个事例,看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说说你的理由!
(1)班长程明面对闹哄哄的自习教室,愤怒地吼到:“所有人都不要说话了,安静!”,结果班上立刻安静下来,他却转身和同桌津津乐道起来。
(2)乐乐的身高是1.3,坐高铁免票的身高要求是1.2米及以下,平时总是教育乐乐要诚信的妈妈让乐乐稍微往下弯腰,这样可以省下买票的钱。
2.总结:孩子们,愿你们能真正从这个故事受到启迪,在生活中,说话、做事,三思而后行,前后摇保持一致,切勿做自相矛盾之人!
3.课后作业:回家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说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
盾:坚不可摧 矛:无坚不摧
不可同世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