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人文主题: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2.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借助关键语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西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前:看图猜古诗。
依次呈现画面,隐藏以下古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天莲叶无穷碧”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名句,你知道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地方吗?
一、解读诗体,知诗人
1.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读懂了诗题,就读懂了诗的一半。学生读诗题,谈理解。
教师点拨:那一天,诗人和朋友,在西湖上划船饮酒(指“饮”字),天气怎样变化呢?原来这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齐读诗题)
3.检查预习,谈谈对诗人苏轼的了解。
设计意图:“题好一半文”,写作如此,教课亦如此。三年级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进行资料的搜集,让学生自主理解诗题并与知诗人、了解诗的背景结合在一起。
二、初读古诗,感受美
1.检查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个别读。教师评价并指导朗读。
2.师生合作,接读练习。把握节奏、调整语气朗读,读出诗歌的味道。
师:水光潋滟 生:晴方好
师:山色空蒙 生:雨亦奇
(师生合作,对读练习。)
3.这样,诗就越读越有味道了,自己读一读吧,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学生自由读,展示读。
设计意图:诗之美,美在语言,美在音律,读出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合作读的时候,老师先起“调子”,学生自然跟上,避免划分节奏线等生硬的朗读模式。
三、品读诗句,解诗人
1.读着读着,我们就走进了西湖,走进了西湖的晴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关注偏旁部首,猜猜看,“潋滟”和什么有关?(和水有关)汉字的偏旁部音会讲话,你理解“潋滟”的意思吗?结合注释说说看。
2.出示水面图。阳光洒在西湖的水面上,水面上是什么样呢?生观察画面,自由说。预设:波光闪动,水面像洒满了钻石;像星星在闪耀3.理解“水光潋滟晴方好”,西湖晴天波光闪动,美得刚刚好。多么美的景色!男生读,女生再读,齐读。4.教师小结:这西湖可真会打扮自己,披上一层阳光,就变得金光闪闪,美丽动人了。5.理解“空蒙”。出示雨景图、雨声。学生观察雨中景象,自由说(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像披了一层轻纱)。这样的感觉,用诗中的一个词形容,就是......雨中,西湖的远山、水面、岸边的树、远处的花,都变得怎样了?6.像这样朦朦胧胧,山、树都像披了一层轻纱的景色,用诗中哪句可以描述?感受雨景的奇妙美丽,理解“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画面,指导朗读。
这可是江南烟雨啊,雨丝柔柔的、细细的。(学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中的西湖如梦如幻,不似人间,倒像是仙境。(学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7.就这样,我们理解了“潋滟”“空蒙”这样的关键词语,就读懂了诗句,读出了西湖晴天、雨天的美。再一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抓关键词)
一个“晴方好”,一个“雨亦奇”,简简单单六个字,却是道不尽的赞叹!那西湖是不是只有晴天才好,只有雨天才奇呢?我们走进西湖,寻找答案。认真看,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8.播放西湖美景视频。学生观看视频,体会西湖不同时间的美,说一说感受。
9.西湖的四季皆美,老师忍不住想说:“花红柳绿晴方好”“云雾蒙蒙雨亦奇”,你想怎么说?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还想说:“花红柳绿春方好”“枫叶如火秋亦奇”,你们呢?
预设:春色满园晴方好、杨柳依依晴方好、接天莲叶晴方好、金桂飘香晴方好、绿树成荫夏亦奇、金桂飘香秋亦奇、白雪皑皑冬方好…
看来,不只有晴方好,不只有雨亦奇,苏轼就把这种种不同的美,都浓缩在一个“好”和一个“奇”中,带着感受再读诗句。
10.西湖神奇梦幻、美不胜收,那怎样的美才能与西湖的美相比呢?(生:西子)没错。(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由观察画面引导学生仿写,由“晴方好”“雨亦奇”拓展到“春、夏、秋、冬方好”“春、夏、秋、冬亦奇”,走进诗句意境,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插上想象之翅,进一步理解西湖之美不限于晴天的水光潋滟、雨天的山色空蒙,它什么季节都美,什么时间都美,使西湖之美鲜活灵动起来。
师:只有西子。西子是谁呢?交流查阅的资料。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夸赞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在美丽的西施面前,就连娇美的荷花也只能羞红脸,低下头。她有多美呢?结合故事说一说。(补充西施小故事两则。)
预设:故事一
生:鱼儿见到她都忘记了游水。
师:是呀,假如你是那条溪水里的小鱼,你想说点什么?
生:西施你太美了,我都忘了游水,差点撞到了石头呢!
故事二师:老师采访一下,听说一文钱能买不少东西呢!你怎么舍得花两三文钱去看西施啊?生:西施太美了,我都想把她娶回家了!
生:是呀,我都舍不得眨眼了,你看我的眼晴都红了!
11.是呀,简简单单在溪边洗纱线的西施,是美的:特心打扮的西施,还是——(生:美的),就连皱着眉头的西施,依然是——(生:美的),无论怎样,西施都是——(生:美的),这就是——(生:谈妆浓抹总相宜);在这一点上,西湖和她一样吗?
西湖的四季、晨昏也都是美的,无论什么时候,西湖都是——(生:美的),这就是属于西湖的——(生:淡妆浓抹总相宜),时光在西湖留下的每一个脚步都是美的,这样的西湖就是——(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西施”是诗中意象,苏轼借西施比喻西湖。此处借助故事感受西施之美,感受西湖之美,体会西湖与西施的共通性,即什么时候都是美的。
四、比较诗句,明写法
1.古往今来,赞美西湖的诗近千首,白居易这样写道(学生读: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他把西湖此作了(学生读:画图)。周起渭这样写道(学生读: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他把西湖比作了(学生:明月)。但是提到西湖,人们首先想到的却是苏轼的(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小组内展开讨论,同样都是比喻,体会苏轼比喻的特别之处。
教师点拔:明月、画图的美,我们看得见,但是西施的美,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你想她有多美,她就有多美,这样的美,是无止境的,所以这两句诗成了写西湖的经典。明月、画图,以物比物,而苏轼,他以美人比西湖,以人比物,这样的写法,首开先河,所以这两句诗就成了千古名句。3.从此以后,人们再写美景,再写西湖,便常常引用这个名句。出示后人引用的诗句,学生读。
宋代诗人王十朋说:十里西湖,淡妆浓抹如西子。
宋代文学家刘过说:君不见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元末明初的徐恢说:却忆东坡诗上语,淡妆浓抹总相宜。4.出示诗句(满屏滚动),生了解。
绝胜河阳满县香,淡妆浓抹巧相望。
千古丫鬟高插天,淡妆浓抹傅雪烟。
轻颦浅笑各有态,淡妆浓抹俱相宜。
一色藕花三十里,淡妆浓抹锦青红。
......
5.尝试背诵全诗。
6.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题的诗,苏轼还写过一首。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生自读,结合注释谈理解。
品读“此意自佳君不会”。“会”的是什么?“不会”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客人领会、欣赏到的是晴天的景色,是“朝曦迎客艳重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君不会”的是“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喜爱西湖,写西湖的诗还有数十首。(了解题目)
设计意图:荐读诗篇,以一带多,可以丰富学生对诗文遣词造句之妙的认知,从而更好地了解诗文,丰富积累。
五、结合背景,读懂西湖情缘
1.今天的西湖,美。可是,一千多年前,西湖是这样的(学生读:岁久不修,葑草蔓蔽)。是谁带给西湖如此大的改变?是苏轼。2.他曾两次到过杭州,第二次来的时候,他已经54岁了,饱经磨难,两鬓风霜,苏轼为西湖做了什么呢?(出示苏轼做官路线动态图,了解苏轼屡遭贬官的坎坷人生经历及治理西湖的资料,学生自读,交流。)
西湖治理好了,苏轼的任期也到了,他不得不离开杭州,离开西湖,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杭州,也无缘再游西湖。知道这些以后,除了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你还读懂了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感情?(生:留恋、依依不舍)
3.苏轼不仅是西湖之美的赞颂者,他还是西湖之美的创造者!他的一生晴晴雨雨、起起落落,但他始终豁达乐观、豪情万丈,这也是苏轼生命的——(生:淡妆浓抹总相宜)。4.千年以后,漫步苏堤,我们依然记得一个人(苏轼)、记得一个名句(欲把西湖此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记得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当我们再次吟诵起这首穿越千年历史,依然青春不老的古诗时,就是向西湖致敬,向苏轼致敬,向经典致敬!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诗人对西湖的情缘,了解诗人对西湖特有的热爱。苏轼不仅写诗赞美西湖,他还是西湖之美的创造者。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结合“淡妆浓抹总相宜”,一美人、一西湖、一诗人,他们都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诗句就立体了,也有了深度和反复咀嚼的韵味。音乐是流动的画,在音乐的伴奏之下,引领学生感受那饱含情感的画面,有助于理解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