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恰当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路德奎从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的《老山界》一课中受到启发,建议设计具有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请看——
语文课程以其独特的地位和悠久的传统,承载着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虽未对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作直接要求,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选了多篇红色经典课文,帮助学生借助优秀作品触摸历史,学习英雄事迹,深入体会革命志士的精神品格,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革命传统作品的时代背景距离初中学生较远,加之其受年龄、阅历所限,不容易进入文本,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挑战。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对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老山界》一课的教学,为一线教师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老山界》
概括文意,打好基础
《老山界》记叙了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凸显了红军战士乐观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想要让学生深入作品,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前提是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梳理基本内容。因此,课堂上,肖培东老师先请学生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师: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师:简单来讲就是“红军翻越老山界”。“翻越”这个动词再换一下,可以说“红军老山界”?
生:跨越!老山界在红军面前变小了。
生:战胜!
师:如果用“战胜”,我们就把老山界当成了对手。其实,它只是红军长征路上遇到的很多困难之一……
在学生初步感知、概括课文内容后,肖老师借助课后“思考探究”第1题,请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时间的词或短语,如“下午”“天色晚了”等。之后,他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尝试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这一学习活动难度并不高,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还引导他们学习了文章在时间和地点顺序上的安排,为学生进一步感悟革命传统文化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关注插图,活用资源
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本中的各种资源。教材编者为《老山界》一文配了一张黑白插图,创作者是被誉为“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的刘继卣先生,这也是他为1955年5月出版的《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一册绘制的插图。这幅插图成了肖培东老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有力抓手。
❖《老山界》
师:通过观察这幅插图,我们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现在考考大家的眼力,这幅图画的是文中哪些段落的内容?请尽快在文中找出来。
生:第12至18段。
师:请大家齐读本部分内容。(生读)想一想,文章写了那么多内容,为什么编者只给第12至18段配图呢?
生:这一部分写出了山的高大陡峭,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师:最能表现山高大陡峭的语句是哪些?找出来读一读,说说是怎样表现的。
生:“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这说明山路也是“之”字形的,体现了山的陡峭和道路的曲折。
生: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体现出山的高大。
生:“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这真是太惊险了。
学生通过插图及文字,反复朗读、品味表现老山界高大险峻的段落,仿佛置身于火把与星光相接的陡坡上,深刻感受到红军战士此行的困难重重和惊心动魄。更精彩的是,肖老师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借助插图这一资源,请学生为课文编配插图,引导他们说出阅读感受。
师:如果编者还想给课文配插图,你觉得会选哪些段落?
生:第22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
师:为什么选这一段呢?
生:这里写出了山的高大险峻:“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师:巨人一般的山峰没有阻挡红军战士翻越的决心。写山,其实也在写人的品格。
生:作者在这里还将听觉和视觉贯通,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
师:作者把“不可捉摸的声响”写出来了。我们来读一读。(生读)……
课文插图是红军战士攀登山路的动态图,这位同学选的是一幅静态图。黑的夜,高的山,我们从文字深处读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肖老师展示了对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为课文配图,激发了他们深入咀嚼文字、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想象,身临其境,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朗读体验,入情入境
肖培东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在具体的文段教学中穿插朗读指导,还专门设计了朗读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入情入境。比如第14至16段是关于红军的语言描写(“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肖老师请学生朗读,并进行引导。
师:我们关注一下上下文,前一句是“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如何读出这种“前后呼喊起来”的感觉?可以试着加一些语气词。一起试读一下——
师:嗨!
生:不要掉队呀!
师:嗨!
生: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师:哇!
生:我们顶着天啦!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齐读,后个人读,反复体会,读得越来越投入,效果也越来越好。肖老师继续推进:
师:红军战士可能说了很多话,为什么作者特地选这三句话来写?他想要表现什么呢?
生:“不要掉队呀!”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团结和集体主义精神。
生:“不要落后做乌龟呀!”表现了红军战士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豪情。
生:“我们顶着天啦!”塑造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英勇豪迈的高大形象。
通过朗读,肖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出生动的语言文字应用情境。学生以朗读的形式参与、体验和探究,学习情绪高涨。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肖老师进行课堂总结,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师:红军战士紧紧地依靠人民,把人民当作靠山;人民也紧紧地依靠红军,把红军视作守护他们的山。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斗争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战士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山,取得了革命长征的胜利;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我们才能听到暗夜里从遥远的山巅传来的呼喊。
让我们一起读:“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师生齐读)愿我们也不会掉队,愿我们也能顶着天!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应坚持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在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上,语文教师应向肖培东老师学习,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设计、引导和组织具有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品格,并在学习实践中将其内化为个人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