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设计了一个辨析题,如下:
有人说屠呦呦从2000多个方药中找到了青蒿素,证明了中医药的作用。也有人说,这恰恰说明剩余的1999个是没有用的,从比例上讲,说明中医药基本是没有用的。请问如何理解?
要回答这个题目,先从文章当中找依据。屠呦呦团队一开始是收集了2000个方药,但是并没有全部进行试验,而是挑选了其中640个。这640个是“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然后也并不是全部测试,是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进行动物试验,但是进展甚微。
为什么进展甚微,屠呦呦其实在文章后面讲了。因为中医是根据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多种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在动物身上,没有办法“辨证施治”,也没有办法随着病情的变化和症候的变化调整用药。这应该是进展甚微的主要原因。
我们不能把屠呦呦团队通过热加工提取中药提取物作为其进展甚微的原因,因为热加工,也就是煎药,就是中药的常规操作,历来就是这样做的。
转折点在青蒿上。屠呦呦说,青蒿的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但是实验不稳定,结果很难重复。屠呦呦为什么聚焦在青蒿上,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是一个单方药,就没有其他的变量干扰,比较容易控制实验进程。
关键点我们也很清楚,提取的方法不对,不能加热,而是要冷萃。屠呦呦专门提到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她是从这个方子中获得了灵感。我们要注意到,这是提到青蒿治疗疟疾最早的记录。那么为什么要找最早的记录呢,从我在古籍上的经验看,后人的传抄,抄错的抄漏的是非常常见的。最早的记录,是有实验验证的,但是传抄的时候,并没有验证过。所以中医有个专门的词叫“验方”。
后来青蒿素大获成功,恰恰说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对的,青蒿是有用的,这是中医药的贡献。
但是从青蒿中提起青蒿素,获得它的分子结构,制造药物,这就不是中医药的事情了,而是西方医学的方法了。也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国际医学界的审视,获得国际上的认可,才能在国际上推广,才能拯救许多人,尤其是非洲孩子的生命。
从另一方面想,在发现青蒿素之前,中国人是怎么治疗疟疾的呢?难道没有青蒿素,我们就无法抵抗疟疾了么?显然不是的。查了下医书,原来,中医对疟疾有正疟、温疟、寒疟、热瘴疟、寒瘴疟、劳疟等区分,并且有相应的处置方式。如柴胡截疟饮、白虎加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还有别的中成药、验方,青蒿不是唯一的抗疟药物。
所以屠呦呦讲: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这话绝不仅仅是谦虚,是非常有深意的。
大疫当前,社区发了连花清瘟胶囊,我们用上面关于青蒿素的一些观点,大概可以得出一些可以借鉴的结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