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情绪的弦
——跟鲁迅先生学心理描写
近两年,中考作文呈现出一种态势,作文题材趋向于关注考生的情感变化、内心磨砺,着眼于考生对自我成长的认知。2021年广东省的中考作文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作文,副词“才”点明了少年的成长心理;2021年深圳市的中考作文题目为《这创意,让我激动不已》,直接显性地点出“我”的情感心绪。那么,如何在作文中恰如其分地写“我”的心理呢?鲁迅先生是描写心理的大师,今天我们就走近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跟着鲁迅先生学习如何拨动情绪的弦。
一、大构架宏观绘心理
第一,心理变化贯穿。散文是表达情绪的一种体裁,“我”的情感往往贯穿文章始终,成为表情达意的线索。鲁迅先生擅长从宏观角度来构架心理,让其成为文章的支撑。我们来看《藤野先生》中的几个例子。
【经典再现1】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6.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7.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以上这些话都是在写“我”的情绪感受,心智变化,细细揣摩,会发现这些句子在散文的宏观构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是每段话的中心句,有的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有的是段落的收束句,有的是画龙点睛的主题句。因为这些表达心理情感的语句在文中巧妙穿插,使得长文短读,眉目清晰。因此,如若要写“我”的成长变化的作文,可以参考鲁迅先生宏观构架绘心理的做法,一线贯穿,有序井然。
第二,欲扬先抑展现。欲扬先抑是写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直接体现“我”对被写人物的态度转变,易于描绘“我”的心理变化,易于引发读者的共鸣与共情。《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和《范爱农》就用了此种方法构架全文。
【经典再现2】
1.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2.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 3.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 4.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 5.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6.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 7.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又疑心这消息并不确,但无端又觉得这是极其可靠的。
这是在《范爱农》里,鲁迅先生直接表达情感心理的语句,先生表达情感用词十分直接,爱憎分明。之前对范爱农有多反感,之后对范爱农就有多怜惜,这种“欲扬先抑”的借助心理变化宏观铺排的方法,让文章富有波澜。运用这种方式宏观构架,要注意“抑”与“扬”的比例分配,“抑”为铺垫,“扬”为重点,内容详略可据此安排。从“抑”到“扬”的过渡,可以运用表转折的词语来连接,诸如“然而”“可是”之类。
二、多角度微观描心理
首先,直截了当刻画心理。在《朝花夕拾》的很多篇目中,鲁迅先生都是用“我想”连接,直接来表露自己的愿望或者表达自己的看法,充满童真童趣,有一种别样的鲁迅式的幽默感。我们来结合以下例子,具体分析一下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直接表露自己的心思的。
【经典再现3】
1.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呢?——《五猖会》 2.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狗·猫·鼠》 3.我想,这实在无法可想了。——《阿长与<山海经>》 4.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但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二十四孝图》
儿时的“我”对迎神赛会充满向往,认为能去参加赛会就是无比荣耀对事情,而且可以大大方方地出风头,让很多很多人羡慕。鲁迅先生虽然人到中年写《朝花夕拾》,但是始终记得幼时的心理,非常逼真地还原当时的情境。如若要不动声色地表达某种愿望,他便会不动声色地用“我想”来表白心迹。
因为太想参与迎神赛会,便用“我想”来孩子气表达,想要去扮演犯人,风趣幽默;听完祖母讲猫与老虎的故事,再用“我想”来表达看法,没有发表其他见解,只是有趣地想到,幸好老虎没有学完本领,否则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这也是儿童才会有的新奇想法;面对阿长满床的“大”字,“我”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只好用淡淡的“我想”来表达心中不满;“我”听了郭巨埋儿的伪孝故事,直接用“我想”来表达厌恶与反感,而且用儿童的心理来写,在诙谐中显露讥刺。
直接写心理,能将读者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其次,借助神态描绘心理。除去直接描写心理,鲁迅先生还擅长通过“我”的神态表情变化来展现心理。当与他人发生交集,别人的语言或者行动在“我”身上发生反应时,鲁迅先生便会用相应的表示神态表情的语句来描绘心理。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例子
【经典再现4】
1.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阿长与<山海经>》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阿长与<山海经>》 3.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五猖会》 4.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藤野先生》
在我还未起床时,阿长便兴冲冲地给我福橘吃,还在睡梦中的“我”一脸惊奇,“我”表情的惊奇也从侧面写出了阿长对“我”的关爱;当阿长给我买来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时,“我”彻底被她打动,别人不愿意做的,认为繁琐的事情,阿长却为“我”做到了,只有她是在真正关注“我”的心理所需,她的及时的爱让“我”像遇着了一个霹雳,内心震悚起来,此时此刻,“我”对阿长的感情发生质的飞跃。阿长予以“我”的关爱,不仅有生活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这种双向关注让阿长成为“我”童年时期最亲近的人,“震悚”一词足以彰显“我”对阿长的敬意之深,感佩之深。
父亲叫我背书,“我”的表情立刻不安起来,“忐忑”内外兼具,神态忐忑,内心更忐忑,长辈一声令下,威严无比,孩子的心立刻揪起来,儿时的“我”与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面对父亲的要求,神色慌张,“忐忑”一词真实自然;“我”是弱国来的留学生,难免受到冷遇和歧视。此种背景之下,藤野先生将“我”的讲义一一订正,如此认真负责,对“我”公平热情,所以才会“吃了一惊”,神态变化反映“我”内心的震撼。
最后,借助景物烘托心理。在《朝花夕拾》的散文里,还有几处是借助景物来烘托心理,将客观的物与主观的心结合起来写,会更增加文字的美感与艺术性。我们来看看以下三个例子。
【经典再现5】
1.夜色更加黯然;桂叶瑟瑟地作响,微风也吹动了,想来草席定已微凉,躺着也不至于烦得翻来覆去了。——《狗·猫·鼠》 2.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五猖会》 3.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阿长与<山海经>》
在《狗·猫·鼠》里,祖母给“我”讲了猫与老虎的故事,“我”听得一阵害怕,为了渲染“我”畏惧的心理,鲁迅先生又用“夜色”“桂叶”“微风”等渲染恐怖的氛围,真所谓是“怕上加怕”,风趣的笔法读来忍俊不禁;“我”急切地想去看迎神赛会,偏偏被父亲拉去背书,第2句通过写太阳的变化,形象贴切地写出大家等“我”背书的时间之长,其实也能从侧面看出“我”的失望与沮丧,以至于后来没有兴致再去看迎神赛会;听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鲁迅先生将幼时的“我”的担心放在“夏夜乘凉”的情境之中,这样的刻画更加动人。
由此看出,鲁迅先生不但擅长用心理描写宏观构架行文思路,还擅长着眼微观,多角度刻画“我”的心理,将“我”的反应植入在散文的人与事之中,真实可亲,触人心弦。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适当迁移,有意识地运用鲁迅先生刻画心理的技法,让自己的作文变得真实可感。
过山车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清澜山学校G7-8班 霍梓烨
“不要啊——”我用右手揉了揉因被大力拉扯后已经红肿的左手,委屈地看着在我面前的爸爸。游乐园午后温暖的阳光,冷冰冰的照在我们身上。“不行,你今天必须得去!”爸爸凶巴巴地盯着我,怒吼道。
“不要,我才不要坐过山车!”我忍不住了,泪水啪嗒啪嗒的掉在地板上。在我们身后,就是全亚洲的过山车之最——木质过山车。而我,作为一个重度恐高症患者,自然是很排斥它的。“不行,我就不信还有这么胆小的人!”爸爸说完就伸出手来拉我那早已红肿的手。我拗不过他,只得一步步向过山车排队口走去。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但我宁愿让那一刻永远不要到来。我们缓缓地向前挪动着,我看着两边的磨砂玻璃窗,看到上面那本好看却已经红肿的双眼,我的鼻头一阵酸痛。
当我坐上了过山车时,回头看了一眼后面排队的长龙。我紧张害怕的心一下就变成了麻木和无助。我抬头看了看太阳的微笑,听着过山车启动的铃声,心沉到了谷底。
一段缓慢的爬坡后,车停了下来。我明白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随着一阵强加速和一股失重感,我顿感头晕目眩。冰冷的风拍打着我的脸和我紧闭的眼睛。我仿佛听到了老寺院里厚实的钟声,在我耳边回响。
不过,当车子开始第二轮的爬坡时,我突然觉得这个项目,竟然有一点刺激甚至有点好玩。很快,这个想法便涌上心头,我突然不排斥它了。我开始期待它的下一次极速坠落。我睁开紧闭许久的双眼,看着几公里外的山和底下的大湖,蔚蓝的天、碧绿的大地、一群正在翱翔的大雁和远方城市的摩天大楼。这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让我痴迷。
但好景不长,就是突然间,那种头晕目眩的感觉又回来了。我反应过来:噢,恐高症!我晕头转向,远山、近水似乎也不那么美丽了。我赶紧闭上眼睛,但却暗示自己,我可以!我保持着这个动作,直到车子停了下来。
我晃晃悠悠地站起身,下了车。回头望了望那高耸入云的过山车,看了看爸爸。爸爸笑着拍拍我的肩膀说:“看,这不挺好的吗?”我看看他,也笑了。我战胜了我自己!但……我再也不坐过山车啦!
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我此时觉得我好幸福。
老师点评:
这篇作文以“我”的心理变化一线贯穿,井然有序,表达极有张力,恰如其分地将读者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之中,读者的心随着“我”的心上下起伏。“我”的神态显示着“我”的心理。此外,作者还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理,“温暖的阳光”在文中出现多次,每次出现都极有匠心和用意,将客观的景与主观的心结合起来,有情有味,可亲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