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搭”回信如何解码
——《答谢中书书》文本细读
《答谢中书书》这标题简洁明了,“答”意为回复,“书”是信件之意,一看便知这是一封回信。可读完信件内容后,读者又不免疑惑:这封信是多么奇怪呵!没有称呼,没有问候寒暄,没有表达祝福、牵挂或是倾诉心事,这真的是一封回信吗?回信者似乎全然不关心来信的内容,自说自话,完全沉醉于描摹山川风物。似乎无论来信是什么内容,这回信都“搭”得上。那么,这封貌似随意为之的“无厘头”信件该如何解码?山川风物之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与感情呢?不妨从收件人身份的查证、来信方心意的揣度,以及信件本身的核心要义着手,来揣度和挖掘。
查档写信人陶弘景
陶弘景在南朝的齐、梁时期,可谓妥妥的一枚“斜杠青年”,他在道教思想、医药、炼丹、文学、治国理政方面都颇有建树。在齐朝,他当过诸王的侍读,做过将军,后因仕途不顺三十多岁就辞官隐居,游历山水,寻访道经,研究炼丹。其人善书画,通医术。到了梁朝,梁武帝仰慕其声名才学,屡请不出。面对梁武帝的不解,陶弘景写诗作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他以“白云”为喻,表明归隐心迹。于是乎,梁武帝每逢大事辄前往山咨询,故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陶弘景隐居山林45年,享年81岁。
了解来信方谢中书
谢中书何许人也?其人名为谢征,是谢朓的从侄孙。出身名门的他在梁朝为官,官至中书郎等,兼中书舍人,故人称“谢中书”。后又担任过豫章王长史、南兰陵太守。这位三十多岁年轻人在当时“红”到什么程度?据说,皇帝立皇储大事只跟三人商量过,其中一位就是谢征。作为比陶弘景小四十几岁的晚辈,政界红人、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谢征,会跟陶弘景老前辈有什么交集呢?有资料显示,他俩是朋友。那么,官运通达的青年才俊在来信中流露出怎样的心意,引发了陶弘景看似闲适的谈山论水呢?我们还要细品回信,溯洄推论。
聚焦回信核心要义
完整的《答谢中书书》已佚失,我们今天读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即便如此,我们仍能从陶弘景清丽雅致、简洁空灵的笔法中,领略山石峥嵘、林木葱郁的山水韵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总起后,作者笔走山川、纸载四时,精选意象、两两相对:“高峰”对“清流”,“五色”对“四时”,“石壁”对“林竹”,“晓雾”对“夕日”,“猿鸟”对“沉鳞”。这些意象,有形有色、有味有声、有动有静、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早有晚。天、地、山、水、树、竹、猿、鸟,万物一体、各适其天,构成了一个平等而自由的大“生命世界”。这些意象是情与景的结晶,所构成的世界是作者陶弘景空灵精神的映射,物我两忘以至物我同一,心灵与自然高度融合。又或者,自然界的万物,都在演绎着陶弘景自由自在的内心,他的内心就是这样一个鸢飞鱼跃、生机勃勃的世界。
描述完山水妙境后,陶弘景盛情赞美:“实是欲界仙者”。“实”是确实,加强语意。为什么不直接说“人间”,而说“欲界”呢?“欲界”本为佛家用语,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指人间;“仙都”则是仙人们生活的美好世界。“欲界”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世人贪欲炽盛的不屑,也能跟“仙都”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陶弘景徜徉山水之间的自得其乐、飘飘欲仙。
最后,陶弘景感慨道:“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康乐”是南朝人谢灵运的爵位,谢灵运历来被誉为“山水诗鼻祖”。陶弘景这句感慨的深层意思是:自从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欣赏山水之妙的人了,而我却能从中获得无尽乐趣。“未复”与开头的“共”又形成对照,既有对古人雅量高致的赞美,又在感叹今人粗陋无文,自比中隐约暗含自得自矜之情。
谢中书的来信也已佚失,我们无法考证。但根据人物的身份和回信的要义,我们可大体推断,谢中书来信中可能会有的几种意愿:或者是晚辈给前辈问好请安,或者是新秀向自己信任的长者业务上的请教,或者是政界中流砥柱向资深的“山中宰相”发出的出仕之邀,也不排除有仕途平顺、年轻气盛的小伙子谢中书锋芒毕露的骄傲与自负。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政治云谲波诡,社会矛盾尖锐,很多文人宁愿隐居山林,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也不愿在朝做官。陶弘景就是其中的一位。写作此信时,陶弘景已经年逾古稀,他早已淡看世事、通透豁达。当接到“精神小伙”谢中书的来信,这位“硬核大爷”欣然提笔,写下了这封“百搭”的回信,甚至连客套话都全免了:“山中的风景很美丽,让人沉醉。我都这大把年纪,还有什么比徜徉山水之间更为惬意的事情吗?”恬淡宁静中,陶弘景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归隐林泉的志向,“山中宰相”的雍容气度至此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