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本文善用铺陈、类比、对比等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3.品味本文巧用反语的语言表达效果。
4.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完《敬业与乐业》大家对议论性文章一定有了清晰的印象,议论性文章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态度,是读懂议论性文章的关键,那如何才能读懂作者的立场态度呢?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立场?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今天我们要读一封很特别的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共同探究准确把握议论性文章中作者立场态度的方法。
这封信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从题目可知,信件主要围绕着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个话题展开,大家都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指的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从他们的立场叫远征,从我们中国的立场是侵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本文善用铺陈、类比、对比等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3.品味本文巧用反语的语言表达效果。
4.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三、探究写作目的
巴特勒的观点是什么?给雨果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打开这封信,阅读第1段看一看巴特勒对这次远征的观点是什么?他给雨果写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你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光荣,”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能够看出巴特勒作为这次远征的参与者,他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给雨果写信的目的是什么呢?文中这样写道,“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巴特勒给雨果写信,难道真的是想听听雨果的看法吗?
四、走近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文学和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五、任务一
浏览全文,明确作者的观点。
很显然巴特勒就是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歌功颂德,那作为法国人的雨果,他会站在什么立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能够表明作者立场态度的句子,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1.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2.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3.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发现,雨果在回信中明确表达了他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焚毁圆明园最新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六、任务二
圈点批注,分析作者的立场态度。
1.可是作者在回信中并没有开门见山,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一话题直接表明观点,而是先浓墨重彩地描摹赞美圆明园之美,作者为什么先从圆明园之美写起?阅读文章第3段,圈点勾画关键语句,尝试做批注,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圆明园之美的?在作者心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呢?
第3段围绕“奇迹”二字展开,先从圆明园的艺术价值谈起,接着从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规模等方面详细描绘了圆明园,然后又用类比的手法,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相提并论,凸显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地位,最后他指出圆明园这个建筑是为了各国人民而建,他是亚洲文明的代表,是世界的奇迹。
2.质疑解惑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为什么不说是“中国”的呢?
我们可以尝试修改一下,看看哪种表述更能准确表达作者的立场态度呢?如果改成“在中国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中国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通过替换和比较,同学们是不是发现了修改后的语句,看似表达更准确,但不如原句表达的立场态度更鲜明,雨果把圆明园放在了世界的范围内,除去了国别,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说明圆明园不只是中国的美丽园林,更是世界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体现了作者是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表达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热爱。
3.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这段文字从写法的角度来品读,作者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了他心中恍若月宫的圆明园,用最大的热情组织起中国古典建筑的特殊元素,用月宫、玉石、青铜、瓷器、绸缎、后宫、城楼、异兽、琉璃、珐琅等来美化珍贵化圆明园,通过“请你想象”“请你用”“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请你假设”的结构,运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引领读者在脑海中从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规模等方面建造了一个理想中美轮美奂的圆明园。
大家知道吗?其实雨果并没有亲眼见过圆明园,但是他说过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小结:他以热烈的情感,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描绘了奇妙梦幻的圆明园,让所有读者都看到圆明园的美,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这样安排就是要为下文痛惜圆明园被毁,怒斥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做铺垫。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立场态度表达的基本思路是:赞美圆明园,痛惜圆明园遭劫,怒斥强盗行径,表明批判态度。文章第4段说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突然转折,打碎了圆明园奇幻的梦境,可以说圆明园美的多么让人心醉,他毁的就让人多么心碎。前后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态度,美丽的圆明园是人类文明盛开的花朵,烧毁圆明园就是屠戮人类文明,所以下文中雨果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握住文明和野蛮的标志,大义凛然。对圆明园的被毁进行了义正言辞的控诉,由此可见,作者的观点和立场态度的表达是层层推进,逐步展现的。
七、任务三
赏析语言,分析文章的写法。
圆明园这个世界奇迹消失了,作者要怒斥罪魁祸首——英法联军,他是怎样表达他的愤怒和抗议的呢?请同学们朗读4---9段,任选一处或两处进行赏析。
1.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防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2.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的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作者用充满讽刺意味的笔触勾勒了圆明园被毁的经过,将英法联军视为强盗,“闯”“洗劫”“放火”“行窃”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对强盗行为的正面揭露,“塞满了腰包”“装满了箱箧”“手挽手”“笑嘻嘻”刻画出他们贪婪虚伪的本性。
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致荡然无存。
2.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些红体字在这个语境中,他们的语义都不是本意,而是表达了与本意相反的意思,这是反语的写法,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本文用这些词语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具有强烈的嘲讽和批判意味。
八、任务四
共鸣与争鸣,畅谈看法。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
1.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指出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公开指斥强盗政府厚颜无耻,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可见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他是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
2.作者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中国是个超人的民族?”
圆明园虽然是中国的皇家花园,但经过岁月沉淀,都会变成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没有国界。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文化更是没有了国别之分,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他对文明的创造者非常尊重。才有了此文——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
可见,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因此我们说法国作家雨果是一个有清醒的头脑、有正直的良知、有公正的立场、博大的胸怀、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的一个人。
九、深层反思
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断壁残垣的警示——我们当自强!
凭吊圆明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不能忘却的思念
---写于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