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人,有时真的并不是非要做很多。
一树花,一群人,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缕柔情,一点真心,一个温暖的举动,便可使我们如品香茗、似饮甘醇了。
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像一束光,照亮了别人的路;她们似雪,洁净了他人的心。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2.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一曲《梨花颂》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
有人喜欢鲜艳如火的桃花,有人倾心粉红似霞的杏花……然而最吸引我的却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
古往今来描写梨花的诗句很多,白居易曾写“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辛弃疾所做“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不同的诗句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看看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课文讲述的一个故事,思考:1.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哪里?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哀牢山深处的一所小茅屋。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与小茅屋之间又有哪些故事?(人物+事件+结果)
人物 | 事件 | 目的 |
“我”和老余 |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
瑶族老人 | 专门送粮食来 | 方便过路人 |
哈尼小姑娘 | 照料小茅屋 |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方便过路人 |
梨花 | 照料小茅屋 | 方便过路人 |
解放军 | 建造小茅屋 | 方便过路人 |
三、精读课文,研讨探究。
1、本文情节扣人心弦,这样的效果如何产生?(体会悬念、误会的效果)
明确:两次误会:
第一次是正当“我们”猜测主人“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时,果然,一位须眉花白、手提火枪、肩扛米袋的瑶族老人出现了。
“我们”以为他是主人,他却说不是。
第二次是等老人说出主人是哈尼族姑娘梨花时,看来问题得到了解答。
“我们”和瑶族老人自然会把第二天见到的十四五岁的哈尼族小姑娘当成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次悬念:
第一次悬念: “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
“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悬念: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老人说:“我不是主人。
”到底谁是主人呢?
第三次悬念:当 “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时,她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2、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读一读,仔细品味,分别起着什么作用?(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赞美。
)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
“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
)
四、再读课文,感受梨花精神。
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明确:“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五、拓展延伸
本月正是雷锋活动月,你准备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爱身边的人?
明确:我们能做的很多,但雷锋精神不只是乐于助人,更重要的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淳朴善良的民风。
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的时代魅力。
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谨记心头,我们的未来一定是“驿路梨花处处开”。
七、课后作业 课后请大家为这个驿站起个名字,并把它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