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本课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有“驳”有“立”,语言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这种悲观论调的要害是“以偏概全”,也就是失掉自信力的仅是中国人中的一小部分,从而批驳了敌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新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鼓舞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在初三学生学习、鉴赏驳论文的阶段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达到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及掌握简单的驳论文写作,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对驳论文的鉴赏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新世纪的中国,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解题
你从题目中读出了什么?——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出示背景,再读题目。(反问、质疑、愤慨的语气)
背景: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纷纷传扬。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当时作为国民党政府“喉舌”的《大公报》评论:“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三、整体感知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战斗檄文,从中锁定作者鲜明的观点。
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明确: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
四、纵深探究
鲁迅的杂文是投向黑暗势力的一把有力的武器,充满了批判、战斗的激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让我们再读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有力反驳对方这一悲观论调的。
1.那些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人,他们的依据是什么?
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 他信力
求神拜佛——自欺力
失掉的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无法推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2.明确:这种批驳方式属于:驳论证
(1)补充三种批驳方式:
驳论点——用确凿事实、道理证实对方观点是谬论
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批驳对方观点
驳论证——用对方的论据无法推出对方的观点
(2)补充知识卡片:
仿拟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按照已有的词语或格式,临时仿造出类似的词语或格式的一种修辞方式。根据仿照的对象,仿拟可分为仿词、仿语、仿句、仿篇。
五、合作探究
1.作者的反驳仿佛给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剂重拳,然后旗帜鲜明的亮出自己的观点,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的依据又在哪里?
补充: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民族,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辛,奋斗不息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置性命于不顾,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
为民请命的人---为百姓疾苦奔走呼告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为了公平、正义、真理,舍生取义的人。
你的脑海中是否有一些具体的形象呢?仿照例句进行表述。
例句:我们有像大禹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埋头苦干的人
小结:正是这些勇敢、坚强、正直、无私,有着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的优秀中华儿女,谱写了一曲曲高亢、激昂的脊梁颂,让中国自豪的挺立起来,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华儿女,他们才是中国的主流、中国的希望,是他们成就了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再次齐读七八两段,读出自信自豪、读得铿锵有力)
2.中国人到底失掉自信力了吗?让我们来看最终的结论。谈谈你的理解。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理解:
有无自信力,不要被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所谓的官方文章所蒙蔽,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去看那些真正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
六、结束语
(梳理全文论证思路)让我们把中国精神安放于心,视作使命,做中国脊梁,成民族骄傲!
七、作业设计
阅读《别让生命去等候》梳理论证思路,加深对驳论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善于反思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上完这节课后我有几点想法:
其一、这是初中阶段唯一的一篇驳论性的政论文,所以我在学生理解文本前就有意识地把课文注释整合成背景资料,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在于引导学生养成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的良好习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引导激活他们丰富、大胆、自由的学习灵感与兴趣,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提高。
其二、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把握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充分相信学生,还给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地合作、探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殿堂”中自由飞翔。
其三、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悟。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这堂课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