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百日冲刺的号角已奏响,语文复习进入紧张阶段。学生的记忆量加大,前期记忆的内容,到后期往往忘记,重新复习时间不允许,最后让学生抓得依然只是最核心的内容、主旨、写法与赏析。与其这样,不如一开始就理清讲透,搭建文本与主旨、写法的桥梁,让学生理解掌握记牢,后期把精力放在融会贯通,补弱提升上是否会更好呢?
一、故事铺垫
课前故事激趣,为内容理解铺垫。《陋室铭》课前故事:刘禹锡三移居室,当年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和州知县故意把先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安排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欣然写下两句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又令他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触景生情,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却流传千古。学生理解了作者身居陋室的不屈不挠的心志,也就掌握了其高洁傲岸的节操。
《爱莲说》课前小故事:“爱莲池”“为死囚犯力争”,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莲的喜爱,众人惧怕通判王逵,附和他的判案,只有周敦颐为死囚犯力争免死,甚至扔掉笏板,表现他的正直不阿。为后文理解他借莲赞美君子的正直不苟作铺垫。
二、重点挖掘
找准重点,深入挖掘。《陋室铭》抓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里?“环境清幽”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性?虽屡受非难,仍保持恬淡的心境过着充满生机的生活,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选择身居陋室却“与大儒谈笑、自得弹琴、读经”可看出他什么样的志趣?安贫乐道,让我们想到了谁?“住陋巷,人不堪其忧,不改其乐”的颜回。
《爱莲说》抓“予独爱莲。莲,花之君子”,作者爱莲是因为莲是花中的君子,那么什么是君子呢?自强不息的是君子,厚德载物的是君子,儒家对君子内涵定义非常丰富,那么周敦颐在莲的形象中寄寓怎样的内涵呢?引导学生分析莲的形象,体会洁身自好、正直通达、不慕名利的核心形象,让学生明白写花是为了喻人,是为了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节操。学生因为理解而牢固掌握主旨。
三、难点拓展
立足难点,比较拓展。《陋室铭》作者写”不高的山有仙则名、不深的水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引用孔子话有何作用?通过比较,明白作者用“不高的山有仙则名,不深的水有龙则灵”是为了类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诸葛庐、子云亭“,是以名贤的居室类比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强调陋室不陋。至此,同学们对本文的写法就了然于心。
《爱莲说》作者借莲的形象赞美了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志趣,使君子形象更美,作者志趣更含蓄。那么为什么要说菊和牡丹,找出这三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作用。比较之后明白,第一次突出作者独特的爱好,第二次强调莲的君子人格,那么君子高尚在哪里呢?比起隐逸者多了不避世、勇担当,比起富贵者有了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第三次调换菊、牡丹、莲的顺序有何用意?委婉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也理解了衬托的作用。
比较《陋室铭》《爱莲说》《马说》异同。《陋室铭》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托物言志,借赞美莲的君子形象,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志趣,《马说》托物寓意,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任用人才的思想。托物都是借物说理,言志是言自己的志趣、节操,寓意则是寄托深意,希望别人如何做。让学生在比较中对三篇文章的写法理解更准确,认识更明晰。
只要我们每篇文、每节课坚持理清讲透,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记忆负担下降了,复习效率也就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