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好的语文课?我想,各位专家、名师会有无数种定义。在这众多的标准中,如果只能选一条,那我一定要说:好的语文课,一定是充分唤醒学生,学生真正思考起来,参与进来,在课堂上活起来,燃起来,火起来的语文课。真的很开心也很庆幸,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能感受到这样的灵动自然和畅快开怀。这里,我想把最典型,印象最深刻的几个教学镜头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壹
爱需要双向奔赴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的标题就让我沉醉。我们的整个人生不就是在走一步,再走一步吗?先得勇于尝试,迈开步子,哪怕是一小步,然后一步、两步、五步……渐入佳境,慢慢走向看得见的幸福。
课堂上,当我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到“脱险”部分时,我们有一个特别惊喜的发现:“我”的“变化”和“父亲”的“不变”。
(一)我的“不”与“行”
师:下面,我们看到“脱险部分”,请大家细读“我”和“父亲”的表现,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这一部分的“我”集中体现了标题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也就是说,你觉得“我”是有变化的,请具体阐释一下。
生1:脱险之初,“我”趴在悬崖上,神情恍惚,疲劳麻木,父亲的出现,也没给“我”带来多少惊喜,“我”当时想的是: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当时“我”并不觉得父亲的出现能给“我”带来什么希望。
师:说明当时“我”处于自我否定并且拒绝他人的状态,大家有没有发现最开始我说得最多的一个字是什么?
生2:“我”说得最多的字就是“不”,比如“我不行!”“不,我不行!我做不到!”“我”的内心几乎完全处于封闭的状态。
师:刚刚第一位同学说“我”是有变化的,那后来呢?
生3:后来,慢慢地,“我”开始行动:慢慢地挪动脚、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
生4:不仅如此,“我”的态度和语气也发生了变化。我说:看到了。我照做了,再一次,我做到了。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
生5:“我”逐渐打开了心扉,战胜了自己的怯懦,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师:嗯,“我”是有变化的,“我”成长了,那父亲呢?
(二)父亲的温柔与坚定
生6:文中的父亲是一如既往平和而坚定,当时,天上已亮起了星星,我们不知道“父亲”已经慌不择路地找了孩子多久,但当看到趴在悬崖上的儿子时,他没有表现出焦急与惊讶,而是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现在,下来,要吃晚饭了。”然后就温柔而耐心地引导孩子,他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字眼:“这个你能做到”“这就是你要做的”。
师: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父亲是一如既往的温柔而坚定。“这就是你要做的”一句,父亲说了三次,大家觉得应该重读哪个字?
生7:我认为应该重读“这”,因为“这”表明爸爸提醒“我”面对现实,着眼当下,不可逃避,而且“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就自然而然消除“我”的恐惧。(分析完,孩子试着朗读,稍微强化了“这”的音,但又不能读得过重,否则就不能体现父亲的温和。)
生8:我觉得也可以重读“就是”这个判断动词,强调按照父亲指引的方式去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容置疑,无需辩驳的现状,我别无选择,只能行动。
师:你的眼光很新颖具体,而且理由充分,请模仿当时父亲的口吻,读读这句话。(生8读,读得平和而坚定。)
生9:“你”这个字,也可以加强一下。父亲的意思是:爸爸只能帮你到这里了,剩下就全靠你自己啦。(生笑)。
生10:我觉得“要做的”也很重要。父亲的潜台词是:不要怕,相信我,你只要行动起来就会有转机。(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我也情不自禁鼓起掌来)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太有价值了,杨老给你们一个主问题作为支点,你们却撬起了浩瀚的星球。你们刚刚的即兴发言,也完美地诠释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你们点赞。
师:文中的“我”和“父亲”都深爱的对方,这种爱需要父亲温柔的坚持,也需要“我”大胆的尝试,更需要双向的奔赴,唯有如此,彼此的情谊才会进一步,再近一步。
矛盾处定有玄机
贰
(一)《猫》之用词矛盾
在教学《猫》一文,毫无疑问,我们会把重点放在对第三只猫的解读上,因为第三只猫死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因为这只猫让“我”经受了灵魂的拷问、良心的谴责,也仿佛让我们读者认识到人心的丑恶。
在引导学生分析“我”的主观臆断时,我问孩子:从哪些矛盾的字眼,你可以判断出“我”对第三只猫是有偏见误解的?
生1:我发现作者特别喜欢用“好像”和“一定”这一组表示推测和肯定的反义词。比如这一句: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这是我主观认为它性格不活泼,但是从后文我们可以知道,其实第三只猫并不是天生的忧郁,它也试图讨好我们: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就说明它也喜欢亲近我们,也希望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我们呢?主观认为它长得丑,性格忧郁,后来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我们不仅没有同情她,关爱他,反而态度坚决地更觉得它难看了。第三只猫作为流浪猫,它的身世已经够凄惨的了,但是我们一家没有给予它更多的关爱,而是特别嫌弃它。
生2:还有这里也很矛盾:当妻子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这是作者通过猫的表现,推测猫可能对芙蓉鸟感兴趣,但是妻子就马上说:“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又在这样的矛盾中,发现了作者一家对第三只猫的嫌弃。
生3:我也发现一处:“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我却肯定地愤怒地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感叹的语气。妻子也说“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用的是强烈的反问句式。“我”和妻子都没在现场看到猫,居然就异口同声地坚决地断定凶手一定是第三只猫,而且态度还极其的恶劣,简直是怒形于色,不可理喻。
师:是啊,就凭着这么一点不能称为线索的线索,“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悲乎,痛乎,猫哉!
生4:打猫的行为真的是让我义愤填膺。文章是这样写的: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也许孤独的猫仅仅是在露台板上享受片刻太阳的温暖,没想到却遭此毒手。“我”为什么不先去看看,弄清楚它的嘴里到底在吃着什么,再行动?“我”居然直接追过去就打。人心险恶,无法可想啊。(同学纷纷点头)
师: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中的“我”是虚构的,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象征性的人物,作者用这组组矛盾的表达,到底想传达什么?
生5:像这样主观臆断、歪曲事实的现象,在社会上时常发生。
生6:眼见都不一定为实,何况仅凭内心的猜测,我们一定要通过现象去挖掘背后的原因,不错怪,不冤枉,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生7:有时,人自以为是万物之灵而沾沾自喜,没有给予动物应有的尊重和关爱,这是人类的缺陷。
生8:我更感动于郑振铎自我剖析的勇气,别人不能写或者不敢揭露的人性的丑恶,他却能够去反映,去反思,所以这有可能也是作者想表现的吧:知识分子要勇于反思。
师:恭喜大家,通过这一个环节,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文章的方法,那就是矛盾分析法,从反常处探究人物心理,挖掘文章主旨。
(二)《阿长与<山海经>》之标题矛盾
七下三单元的单元导读提示: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等方面把握文章的重点。所以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首先让同学们分析标题的特别之处。
生1:我认为标题包含了两个矛盾的个体。阿长是“我”在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她谋死“我”那隐鼠时,“我”就叫她阿长。而《山海经》是她告假回来以后的四五天,给我特地买来的书,这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这是两种情感的对比。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看到了事物背后隐含的情感,同学们还发现了其他的矛盾点吗?
生2:我觉得这是“平凡”与“伟大”的对比。阿长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姆,连名字都没有,而《山海经》是包含着上古地理、历史、神话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所以是一部伟大的书籍。
生3:我有两个发现。(同学们都很惊讶)“阿长”概括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代表的是枯燥。而《山海经》主要在文章后半部分出现,代表的是浪漫与遐想。从文章前半部分可知,阿长有很多令“我”厌烦的地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元旦有很多烦琐的礼节等,让作者感觉非常麻烦,无法可想。而《山海经》充满神奇色彩,让我渴慕已久,对知识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是“我”心爱的宝书。
师:你有勤于发现的眼睛和乐于思考的头脑,更会精准表达,你从内容和特点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有理有据,非常棒。
生4:我觉得两个名词也有低俗与高雅的区别,特别是阿长庄重严肃地讲述长毛的故事时,让成年的“我”感觉特别的愚昧粗俗,而《山海经》勾勒出的是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载体。
师:综上所述,把这二者放到一起,实在是奇怪至极。但这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样的安排,体现了鲁迅怎样的写作意图呢?
生5:没文化的阿长买《山海经》,更能突出阿长买《山海经》的艰难。
生6:强调了阿长对我的关爱,对我的体察,照应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她却能够做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一句。
生7:就更能说明阿长不仅是我的保姆,甚至比我的朋友、母亲更加在乎我的感受。
生8:所以,作者才如此感谢阿长,在阿长辞世三十多年后,专门为她写文章纪念她,感激她、怀念她,使主题更加深刻。
师:同学们从形式到内容到情感到主题来分析标题的妙处,这就完成了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从标题把握文章的重点。同学们,这就叫深度阅读,是走入文本深处的阅读,是见自我,见众生,见天地的阅读。
同学们对于文章题目的分析,让我实在沉醉。我想,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会涌动着无尽的妙想与深思。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把打开思想闸门的钥匙。
叁
创新形式换新貌
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话形式可以是多样的。问答式、朗诵式、写作式、聊天式、讲座式、表演式、竞赛式……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语文教学活动都是有效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在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永远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期待和兴趣。
一、初读感悟话《老王》
师:通过预习,大家对《老王》一文的内容比较熟悉,请大家用一个词来表达初读之后的感受,并做适当阐释。
生1:我的第一感觉是“不幸”,因为文中的老王贫穷、孤苦伶仃、还身患残疾、更有人说他不老实,侮辱他,连他唯一信任的作者一家,也并没有把他当作真正的朋友和家人,所以我认为老王很不幸。
师:你的观点,正好紧扣文中最后一句话的“不幸者”,说明你很会抓文中的中心词。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那么谁是哪个幸运的人?
生齐声说:杨绛。
师继续追问:杨绛真的幸运吗?
生2:我认为她也不是很幸运。比如文中说: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注释说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集体下放劳动锻炼的场所。说明作者一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打击。
生3:“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作者说得很隐晦,我推测,当时钱钟书应该是受到了红卫兵的迫害。而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识分子不仅受到身体的摧残,灵魂、尊严更是受到无情的蹂躏。
生4:同样在第六段: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这句话固然说明了老王对我们一家的关心,但他不愿意收钱,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也能隐约表现出杨绛当时并不有钱。
师:同学们的理由很充分呢,也就是说这里的“不幸”,不只是指作为底层劳动人民的老王的不幸,也有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一家的不幸。
生5:所以这里的“不幸”也隐射了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不幸。
生6:我读到的是“遗憾”。老王在临死前,不知道杨绛领受了他的谢意,也没有得到杨绛一家作为亲人的温暖的回应,这是老王的遗憾。而杨绛在老王死后,一直心上不安,她一直因为没有真正关心老王,而是用钱去侮辱老王而悔恨,也一直活在遗憾之中。
师:对于你的观点,我深以为然,这是老王和杨绛深深的遗憾,无法弥补的遗憾啊。
生7:我感受最深的一个词是“珍惜”,珍惜相处的时光,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眼前人,就像那句诗写的一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生8:我觉得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看到,杨绛其实已经非常关心老王了。乘客不愿坐老王的车,而作者常去照顾老王的生意,与他说着闲话。文中三次写到“我”付钱给老王,正是表现了作者不希望老王吃亏,尽量给予老王关爱。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生9:正因为作者做得已经够好了,但却一直“不安”,依然“愧怍”,而且还专门写一篇散文来表达她的愧怍,我深深感动于知识分子的“勇于自我反省”的良知。
大半节课就在学生聊天式的发言中度过了,其实,他们分享的初读感受,已经涵盖了很大一部分教学内容。所以我想,语文课堂不需要总是师问生答、步步为营,有时候轻松地聊天也未尝不可。
二、课本表演《卖油翁》
解决了《卖油翁》一文的字词,梳理了文意后,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一次即兴的课本剧表演。陈尧咨和卖油翁性格鲜明,形象各异,而且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四个回合从暗藏危机到一触即发,紧接着冲突升级,到最后的矛盾化解,简直是环环相扣,扣人心弦,特别适合表演。说着就让孩子们先私下两两组队,分角色预演。一分钟后,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全班三分之二的同学都踊跃地举起了手。一时间有点让我不知所措。我先请了一组平时比较腼腆的孩子,他们拿上书,边看边读边表演,虽然略显紧张,但已经让同学们大笑不止,让我刮目相看了。然后我又请了一名男生,一名女生,表演陈尧咨的男生,那恃才傲物、趾高气昂的架势着实让我们震惊。而表演卖油翁的女生稍微怯懦了些,失了气定神闲的淡然。随着一组又一组的同学上台表演,孩子们的热情更加高涨,在吸取前一组的经验的基础上,孩子们的表现也越来越好。直到最后一组,两个意气风发的男生,把书一放,胸有成竹地上台。
生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读得字正腔圆,一边做出射箭瞄准的动作,一边还给自己竖起大拇指,一副志得意满的模样。)
生乙: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此生身材较胖,但是我们班朗诵小天才。他悠悠读来,做出放下担子的动作,然后缓慢地站起来,斜着眼睛看生甲,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
生甲: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生甲气势汹汹地走向生乙,指着生乙大声质问道。)惟妙惟肖的表演,笑得我拿相机的手都在颤抖。
生乙:翁曰:“无他,但手熟尔。”(生乙也不甘示弱,慢慢逼向生甲,但语气是平和而淡然的。)
生甲: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生甲怒不可遏,拍着大腿大发雷霆地怒斥。)此刻全班已经笑得东倒西歪了。
生乙:翁曰:“以我酌油知之。”(捋着虚拟的胡须慢慢回答)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整个过程不卑不亢地读来,然后就地取材、行云流水,表演倒油绝活。生甲也没有闲着,瞪大眼睛,凑近“葫芦”,惊恐地看着)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生乙缓缓站起,拍拍生甲的肩膀悠然说道。)
生甲:康肃笑而遣之。(生甲尴尬地笑笑,摆摆手,打发生乙离开。)
这个环节是课前没有预想到的,但孩子的表现超乎我的想象。也许孩子本来就是天生的表演家,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缺少一个舞台。
我沉迷于这样的语文课,这样师生恣意成长、互相成全、教学相长的语文课。语文课也许不需要有那么多刻板的设计,不需要照着教参把每个重点知识都灌输给学生,更不需要教师像一个高傲的指挥家,站在高处,让学生配合老师的一颦一笑。也许,我们教师只需要走过去,和孩子们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