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考驾照这件事儿》本来是写别人,结果一不留神写了自己,心里惴惴然。于是发誓下一篇书归正传,没想到晋城解封,春天推门而入,惊喜之余,便请玉兰花入文。没办法,要为春天让路,总得知道春天是怎么来的。
这次不扯别的,咱接着说开车和教书。
这两件事儿似乎不挨着,至少没什么紧密关联。细细想来,却又有许多相通之处。
开车有规矩,教书也是。
当年教练讲笑话,说他们一帮老司机参加培训,第一项内容是怎样正确上下车。“拉开车门,右脚迈进车里,右臀部先坐上去。这不废话吗?就咱这车子,你左脚先上去试试,我看你左臀部怎么先坐下?”众人大笑,都觉得再正常不过的程序,没必要这么强调。其实这背后是操作规范性的问题。对于新手,怎么上下车似乎不用教,凭本能就行。可是上车后先系安全带,下车时先拉手刹,这些规矩可是很多老手都容易忽略的。发动车,踩离合,挂挡,放手刹,轻抬离合慢给油,这是规矩。左拐拐大弯,右拐拐小弯,实线不能压,变道提前开转向,这是规矩。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保证睡眠,这也是规矩。开车的每一条规矩,都关系到安全。
教书的规矩来自于它的科学性。你不能揠苗助长,不能填鸭注入,不能在课堂上为所欲为吧?连教科书都是随着孩子们的认知不断加深、不断扩展、不断丰富的,教书怎么能置学生于不管不顾呢?所谓教育的规律,就是孩子们的成长规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考虑怎么实施教育,这是规矩。先备课后上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不一刀切,尊重孩子们的接受水平,这是规矩。依据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教材意图,用灵活巧妙的方式教孩子们听说读写,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也是规矩。教书的每一条规矩,都关系到成长。
开车讲悟性,教书也是。
有的人一摸方向盘,就人车合一。有的人一上讲台,就陶醉其中。开车的人好说“车性”,就像打球的人说“球性”一样,似乎基因中自带某种长处,悟性高,学得快,没练几下就能上路。讲课的人也说“课性”,祖师爷赏饭吃,天生就是这个料,平日里看不出啥,上课铃一响就像换了个人,讲课有章法,课堂很融洽。球星不一定是个好教练,好教练也不一定打球厉害,但教练这个位置适合他,在这个位置上,他悟到的更多。
悟性好的人,一点就通。教练说一遍,马上就明白,上手快得很。听课的人点一句,课上得哪好哪不好,不好怎么改,立即就清楚。悟性不好的人,估测不出距离,前进不知左右,后退不知远近,拐弯不知道打几圈,路况一复杂就手忙脚乱。这样的人来教书,毫无智慧可言,只会死教书,教死书,把自己教呆了,把学生教傻了。那种天天练车不敢上路的人,或许是因为胆小,至少不害人。教书没悟性的人,只会照本宣科,死记硬背,一道题让学生反复做,并且擅长雷霆手段,把原本活泼泼的孩子整治成中年闰土一般,这就是罪过。愚蠢的人拼命工作,是校园里的悲剧。
开车得磨练,教书也是。
会开车,能操纵着那个庞然铁物往前走往后退,这是最基本的技能。开得了自己的车,能不能开了别人的车?各种车型,各种路况,都能应付自如,上车就集中精力,充分了解车子的性能,时时讲安全,这才是好司机。能讲一节好课不算啥,每一节课都讲好才行,各种场合,各种学生,各种文体,都能抓住要害,讲出自己的风格,始终以学生素养为落脚点,这才是好老师。好司机和好老师都要时间的浸润,都要反复磨练,方有过人技艺。
磨练,你得磨掉急性子,才能练出好把式。性子太急的人开不了车,也教不好书。“速度与激情”只是电影,现实中千万别模仿。师生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开车和教书都需要全神贯注,需要起步就知道目的地,更不要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
开车和教书都是一门手艺,需要不断精进。
会开是一回事,懂车是另一回事。汽车结构的主要部件,汽车运行的基本原理,汽车工业的庞大体系,都弄明白你得下功夫。教材深度研读,教法不断创新,怎样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形势,做到守正创新,持续提升专业能力,教好书育好人,追求永无止境。
如果两者比一比,教书的复杂性要远远大于开车。原因很简单,就是学生不像汽车,不是工业成品,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不是批量生产,而是独家定制。我们要把学生培育成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也要让每个学生最终成为他们自己。所以,开车更强调技巧性,而教书更讲究艺术性。
培东是位好老师,他不开车都那么帅,开车一定更帅。我们都喜欢他。对于他学车,我的朋友晓伟老师这样评论——
李老师练车发挥了“死磕硬抗”的精神,肖老师练车估计是想“浅浅地”练几把就过。
此言妙哉!
现代社会的生活技能扩展了人的活动半径和认知范围,会开车不是什么稀罕事。当老师很辛苦,那就开车去诗和远方吧。记住,不想当司机的老师不是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