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写了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发生城濮之战。楚国是有实力的大国,拥有南方广袤的土地。但是不北上,不足以显示大国的地位。只有占有中原地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霸主。占据中原的,正是晋国。然而,楚国也并没有直接出兵晋国,而是一点点蚕食中原小国,如夔、宋,又将陈、蔡、曹、卫等小国纳入自己的同盟。唇亡齿寒,晋国活生生感受到了来自南方的威胁。
在晋文公的一番操作下,晋楚城濮之战以晋国获胜结束。在这场大战前三个月,郑国国君将自己的军队交给楚国指挥,也就是和楚国站到了一起。显然,郑国作为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国家,做法就是“墙头草,两边倒”。大战之后,郑国就倒向晋国,向晋国赔礼道歉。但晋国还是想给郑国好好上一课。
公元前630年,晋国攻打郑国。给出了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个理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郑国和晋国是完全平等的两个国家,每个国家理应有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和谁亲近,和谁敌对,都无可厚非。郑国作为晋国的周边国家,为了不让晋国吞并,寻求另一个超级大国的保护,也是情理之中的。从另一方面讲,这个理由完全是站在晋国的角度,用以大欺小,帝国主义的口气说的,既不“合理”,也不“合礼”。实际上,晋国攻打郑国的真正理由是,郑国可以让楚国调动兵力,楚国也就可能通过郑国攻打晋国,这让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晋国攻打郑国的时候还拉上了秦国。在城濮之战的时候,晋国就已经和秦国、齐国联合。从地缘上讲,秦国和齐国在晋国的西面和东面,这是晋国的后顾之忧。与他们联合,可以避免在两面同时开战。秦晋两家更是有通婚关系,为秦晋之好。秦国一方面由于和晋国处在联盟关系,需要出兵,另一方面,秦国地处黄河以西秦岭以北,也想进入中原。而这次晋国邀请秦国出兵,正合乎秦国的战略布局。秦国也想从这场攻打郑国的战争中捞点好处。
郑国总是出奇人,这一回是烛之武,下一回是弦高。烛之武用惊险的方式跑到秦营,讲了四个理由: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首先说,越过别国(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困难的,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实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这是最关键的一点。秦国最终的战略目的是入主中原,最大的障碍就是晋国。秦国和郑国并不直接接壤,中间隔着周。就算灭掉郑国,秦国对郑国的土地也无法进行有效控制,最终就会并入晋国。烛之武看出了秦穆公的野心,提醒他不要给将来自己进入中原制造麻烦。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还说,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这也就是说,郑国愿意做秦国的同盟。现在秦国和晋国友好,秦国的盟国也就是晋国的盟国。秦国可以在郑国建立军事基地,将来有一天,秦国和晋国翻脸了,郑国就作为秦国的同盟,直接攻打晋国。这是对秦国有好处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接下来烛之武回顾历史,说: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这是从历史上说,秦国和晋国的同盟关系并不牢固,晋国是时时提防着秦国的。焦、瑕,是晋河外五城之二邑,是晋国在黄河以西主要的土地,从地缘上更加接近秦国,更为关键的是,其中还包含了殽函通道。崤函通道由于位于黄河以南,秦岭以北,又被称之为“河南”地,是秦人直接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能够同时向河西、河南两地渗透,如果秦国掌握了这个通道,进出中原就极为便利了。当然,晋国也知道秦国的野心,不得不提防,也就背信弃义,撕毁了割让条约。所以,所谓的同盟关系并不是铁板一块,是有嫌隙的。烛之武就是利用这个嫌隙,去离间秦国和晋国。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有让秦穆公设想一下将来,如果把郑国攻下来,会怎么样。晋国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后,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怎么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晋国想称霸,总有一天会朝西进攻,去攻占秦国的土地。现在殽函通道在晋国手中,可以随时攻打秦国。在后面的殽之战中,晋国就是利用的要殽函通道伏击了秦国军队,使得秦国遭受了重创。
最后,烛之武总结道: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国攻打郑国,自己没有占便宜,反而会吃亏,对晋国却是有利的。秦穆公听得此言,自然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可见,烛之武的话,完完全全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去考虑的,没有空谈什么道义。“春秋无义战”,在这个时候,谈道义是没有用的,谈利益才是关键。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从地缘的角度分析,才是真正打动秦穆公的地方。
最终秦穆公“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秦国和郑国签订条约,但还不放心郑国,让杞子、逢孙、扬孙驻扎在郑国,作为一种监视。然而秦穆公并没有好好利用和郑国的这层关系,反而利令智昏,在公元前627年,攻打郑国,想要吞并郑国的土地,却被晋国伏击,惨败。这就是著名的秦晋殽之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