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柳宗元,快乐于他像俶而远逝的鱼
读《小石潭记》必须有特别安静的心。
静静地,像时间静止一般,把自己放到那个时空里。
“小丘”“小潭”“小生”……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眼里看得见“小”,才真正懂得敬畏生命;只有从神坛下来,眼里也才能瞧见“小”。
对着《小石潭记》,我一坐半天。
我试图将我的眼跟另一双眼重合,尽管我知道这个可能性不大。
但是我还是想去做。
因为一个人的文字而喜欢一个人,我就是这样的。
我喜欢柳宗元文字的干脆,爽利不拖沓。
精准简练,形神兼具。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你看一连串的四字结构,像溪流一样汩汩而出。
水清、树绿、鱼游、景凄全在笔端;有动有静、有视觉有听觉还有心理,皆在眼前。
我感佩柳宗元文笔的飘逸,自由不拘泥。
你瞧文章第一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具体时间没有,哪个地方的小丘,叫什么名字的小丘,哪些人去的,都没有。
我们现在都讲要有读者意识,好像作者并不想让人知道这些,或者说这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就像一个突入的镜头,你跟随着作者立在一个小山丘上,准备眺望风景,不想听到西边百二十步的地方传来潺潺的像环佩敲击般的流水声,却看不到水流,仔细辨认才发现它躲在四围的小竹林里。
“如鸣佩环”很精准,我曾经在洗脸盆里做过一个呆事,就是把水捧起来再放下,水与水碰撞的声音真的就像环佩的玉敲击的声音,脆脆的,很好听!后来旅游就竖起耳朵听水声,诚不我欺!有了这个发现,你的心里是否也跟着作者惊喜。
想去一瞧究竟呢?你似乎看着作者围绕着这竹林一圈没有找到去往水的路。
于是接下来你又看到“伐竹取道”这样的生动好玩的句子,你不禁想这游者是什么人,旅游还带着大砍刀啊,这似乎又像是有预谋的行动,不像突发的。
好多情节都需要你脑补,为了能发现水声来源,这还真“拼”哦,不是无聊,就是真“驴友”。
这就是柳宗元独特的地方。
但是他的心理变化是很清晰地呈现的,先“乐”后“忧”,先欣然而至,后又匆忙离去,又让我们思考这究竟为什么?
我欣赏柳宗元观察的敏锐,极高的审美。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藤与树相互纠缠,蒙着盖着摇曳着联缀着已然成了一个整体,高高低低的藤蔓与树枝随风飘动。
我们能感受到眼前一片碧绿,感受到藤缠着树往上攀附的情态,还能感受到风过叶子震动的模样。
最妙的是作者写鱼时的情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有多少看得清清楚楚,一则潭小,二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水清得就像水不存在一样,比吴均的那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还要立体。
就像齐白石画大虾从来不见画水,艺术总是相通的。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鱼不动时,影子洒在石头上,“俶尔远逝”刹那间似猛地惊醒似的,向着远处消逝不见。
这样来来去去,像是跟游人在逗趣。
这里的鱼似也极具灵性。
若非超强的洞察力,谁能几笔画出鱼的神韵,若非有极强的审美力,这一动一静,甚至日光,甚至影子都能成为图画的布景?
紧跟着鱼儿“俶尔远逝”的还有作者的快乐。
我惊讶柳宗元递变的情感,悄悄地转变。
刚刚明明还是“乐”的,只是因为把眼睛一挪移,看到了流向潭水的溪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一下子又回到了现实中。
一想到水流的一路蜿蜒曲折,不知从哪个高处下来;一想到两岸的像犬牙一样交错的岸势,不知多少次撞击着水流,作者心中的那个敏感的痛点立刻就开始发作了。
“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说的是溪流,但更像是心中压抑的愁绪。
有了心境的转变,再回来看景,这“青树翠蔓”不再摇曳也不再拂动,而是“四面竹树环合”,细品像不像四堵墙呢?这里像不像牢房?“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孤独、凄怆、透心的一个凉。
我总觉得全篇唯这句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人世间最悲凉的事莫过于自己的心事无人可说,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心事隔着万重山,想要说出又怕吓着谁,又怕被人拿着把柄。
所以说了一点,又回来解释一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清静了,所以不能长时间停留,一停留就会觉得凄凉得很,伤悲得很。
不解释倒好,一解释倒更清晰了。
为什么呢?周边安静了,自己的心跳都能听见。
作者此时其实最不想面对的就是自己受伤的心,才转移了一会,现在又回来了。
是什么让柳宗元慌张的?是他心底理不顺的伤痛和孤独。
最后一小节虽是从前一般游记的固定格式,但是还是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效果,作者并不是孤身一人去往小石潭,在人群中孤单是真孤单,大孤单,孤寂凄神如此一定是受到了重创,于是你的目光开始追溯“永贞革新”以及柳宗元的孑然身世。
是什么让他匆匆离去还不忘记下这一笔的?是因为在“小石潭”里他照见了自己的影子。
柳宗元和小石潭有哪些共性?
1. 无人问津,偏于一隅
柳宗元是贬官,趋利避祸从来有之,小石潭偏僻难寻,也很少被人寻。
小石潭应该也没有名字吧,是作者看见它石多给起的吧?作者在小石潭身上也读出了自己的卑微吧。
2. 内心清澈,思想灵动
“潭水清冽”,柳宗元的内心纯澈也是苍天可见。
潭中的鱼儿灵动,潭四周生机勃发,柳宗元何尝不是腹有诗书,胸有抱负。
3. 困于樊牢,遭遇坎坷
小石潭四面被竹树环合,牢牢圈住。
柳宗元一心为国,结果被贬在外,在永州还是一个闲职,妻死女死母死,住所多次失火……一连串的打击,一次次地摧毁着他,令他无法突围。
……
现在,我们常常拿柳宗元和刘禹锡对比,说刘禹锡比柳宗元豁达。
可是,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比较?
你有柳宗元的足以傲世的才学抱负么?
没有吧!
你有柳宗元的高贵的家族身世么?
没有吧!
你有柳宗元从最高处跌往最低处的经历么?
没有吧!
你有柳宗元深陷囹圄还始终想着朋友想着乡民的胸襟么?
没有吧!
……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不要忙着批判,但是拿来反省自身是可以的。
于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那首倾尽心力喊出的诗句,真是一吟双泪流: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是有怎样的思乡不得归的愁绪,才使得诗人想要把自己化成成千上亿个自己,站上峰顶望向家乡的方向啊?
当真如余秋雨所说:杰出的文化创造者大多身处卑污的环境,受尽诽谤和磨难。
这似乎是冥冥中的故意安排,就像绘画中的玄黑色背景,让光亮更加光亮。
可是快乐于他那样俶而远逝。
我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