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 13:10:08 热度: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平凡的世界》为何感动国人三十多年?


如果要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里,找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力作,那必须有《平凡的世界》。

 作为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的心血巨作,《平凡的世界》从198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第一部,到1991年荣获茅盾文学奖。单这短短五年里,《平凡的世界》就加印数十万册,掀起了一场“全民读《平凡的世界》”的热潮。

 

在之后的多年里,当许多同时期的“名著”“力作”渐渐沉寂时,《平凡的世界》仍旧热度不减,在上世纪末中科院一项“对国人影响最大的28部图书”调查里,《平凡的世界》是唯一一部入围的当代文学作品,排名仅次于《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著。1999年“感动共和国50本书”评选里,它也不出意外入选,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经典比肩。

 甚至,1998年时,有关部门对当时四届茅盾文学奖的20部作品进行了调研,《平凡的世界》是其中读者购买最多的作品。有近一半的受访者,都把《平凡的世界》选为“个人最喜爱读物”。堪称当时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人气一哥”。

而在互联网日益发达,阅读日益“快餐化”的今天,有着百万字“大体量”的《平凡的世界》,更创造了奇特的“平凡的世界现象”。不但图书每年的销量,都稳定保持着高数据,在“00后”的年轻人中间,其口碑也持续走高。特别是在许多高校的“读者最喜爱图书”调查里,《平凡的世界》更是连续多年高居榜首,力压诸多“网络热书”“外国名著”。

特别是在这些年的诸多互联网平台上,《平凡的世界》的评分更是常年保持在“9分”以上的高水平。在有些平台上,更常见十多万读者每年坚持打高分写感想,留下一两万条评价。如此奇特现象,正如另一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对此书的感慨:“《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最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

不过,如此一部几乎“抹平读者年龄代沟”,超越了年代与时间的力作,却也常年处在争议中。特别是关于《平凡的世界》为何“火这么长”这事儿,某名校教授还给出过奇葩理由:“读者群主体是底层平民”,惹来不少口水战。还有好些“专家”“教授”“名流”,干脆给它打上了“过誉”的标签。

不过,如果放在三十多年前,特别是1986年路遥刚刚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这一类评价,还都算是“客气的”。当时某位慕名来“求稿”的年轻小编辑(今天已是国内某知名评论家),捧着《平凡的世界》看了三分之一,就连呼“还来不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说完就果断退稿。然后在经过几次退稿打击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总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但社里的一些领导却大为光火,大骂此举“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而在1987年一月,曾刊载《平凡的世界》的《花城》杂志,特意为路遥举行了“《平凡的世界》研讨会”,参会的专家有二十多位,每一位都在中国文学界如雷贯耳。但一场研讨会下来,“读不下去”却成了好些专家的共同观点,“开头徐缓”“章节沉闷”“故事老套”等评语,更在研讨会上满天飞。这部路遥构思创作长达十年的力作,几乎被批得体无完肤。

特别要说明的是,此时的路遥,并非文坛上的无名小卒,相反早已凭着成名作《人生》声誉鹊起。路遥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前,全国多家出版社编辑也多次跑去西安,追着路遥要新书稿。可即使是这样,这一部《平凡的世界》依然难入“业界名家”们的法眼。有些专家甚至讽刺说,真不敢相信《人生》与《平凡的世界》都出自同一作者之手。

作家路遥像(图片来自网络)

话说到这份儿上,扎心程度也可想而知。以路遥的至交好友,陪伴他经历这一煎熬时刻的作家白描(原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的话说,那一刻路遥的心情好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简直是透心凉。

更“凉”的,却是《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销售情况,1986年上市后,这部路遥的心血力作,就在图书市场上遇冷。总订数只有3000册。由于主流界不认可,书店也没法重点推广,摆在柜台上无人问津。当时负责该书营销的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顾志成,多年后还难忘自己那时的焦虑:“读者这么少,哪会有社会效益,经济上要亏本数万元(当时高级编辑的工资也不过八十多元),怎么办?我为他(《平凡的世界》)失眠了。”

如果看看那时的惨淡景象,恐怕当时很少有人会预见到,这样一部“专家嫌弃”“读者不买”的书,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口气火了三十多年,至今依然感动着不同年龄的读者们。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它命运的反转呢?

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新媒体”——广播节目的助推。

在资讯、传媒都极不发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广播节目却受众面极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连播》节目,更是当时的“金牌节目”。幸运的是,《平凡的世界》被他们看中了,1988年,《长篇连播》开始播放《平凡的世界》,厚重的文字变成声音,从千家万户的收音机里传出来,然后迅速带来火热反响:收听率不断刷新纪录,直接听众达到了三亿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各省市电台也跟进播出,那时只要在黄金时间打开收音机,随便调个台,大概率就“沉浸在平凡的世界里”。

但即使这样,广大听众们依然觉得不过瘾。然后就有了那时候各地书店里常见的奇特景象:捧着收音机的顾客们蜂拥进书店,点名要买《平凡的世界》。早期“首订”的三千册,显然是不够卖了。曾为《平凡的世界》“失眠”的顾志成编辑,也感慨这突如其来的火热景象:“于是广播的威力推动着印刷厂的轮转机,出版社一印再印,总也满足不了读者……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而此时正埋头完成《平凡的世界》二、三部的路遥,在经历了多次扎心差评后,也终于感受到这广播带来的火热。路遥生前回忆说,在那段艰苦的“赶稿”日子里,每天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打开“桌面那台破烂收音机”,收听广播里的《平凡的世界》。那一刻他会不停告诉自己“千百万听众正等待着你如何做下面的文章呢”。

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在陕西甘泉县招待所里,为《平凡的世界》划上了句号。六天后,当他应邀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室的时候,他惊讶的发现,演播室里竟堆积了两千多封读者来信……

 

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平凡的世界》独特的艺术魅力:接地气。

在许多“专家”“名家”眼中“情节老套”“读不下去”的《平凡的世界》,从人物到故事,其实却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无论是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田福军、田润叶等人,还是其从农村到城市,从乡间到官场的故事,都几乎百分百复刻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整个社会的变迁与痛点。作为农民的儿子,路遥更在书中,写尽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邻里的关系到生计的艰难,满满现实生活里的烟火气息。

这些让某些“专家”们读不进去的情节,字字句句,道尽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每一句对白,都在万千读者心中,撞击出深深的共鸣。甚至,哪怕时代变迁,社会高速发展,不同时代的读者们,却都能从中找到真实的生活影响。因为,这《平凡的世界》,写的分明就是人世间,无数个平凡且努力生活的我们。

所以,真正懂得生活,懂得责任的国人,只要识得字,捧起一部《平凡的世界》,大概率都能读出自己。

为了这样的地气,路遥也几乎熬尽了心血。其实,自从他凭《人生》成名后,他完全可以走上一条舒适的创作道路:凭着自己的名气和经验,写些熟悉的作品,收益和口碑都不会少。甚至也有人劝他“跟风”,跟一跟当时国外涌入的各类“新型文学潮流”,没准还能红得更快。

但是他,却选择了另一条艰苦的路:为了感受生活,他走遍各地,甚至在矿井里与矿工同吃同住,用一整年的时间翻了近十年的《人民日报》,做了几十本笔记,给自己开列了一百多本书的书单,以他自己的话说:“我要感受生活,给我说一件事情,它要能感动我,我就不用记,我会记到心里”。他做到了。

这样艰苦的写作过程,也最终摧毁了他的健康,写到第二部的时候,他就曾口吐鲜血。1991年《平凡的世界》火遍全国时,强撑着来参加研讨会的路遥,在大家面前“背比原来更驼了”。他在会上自嘲说“不写东西老毛病又犯了”。1992年11月17日,在距离自己生日还有16天时,这位伟大的文学家,闭上了疲劳的眼睛…… 

当年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最苦的日子里,他的弟弟劝他爱惜身体,他却说“我要用生命去结束《平凡的世界》。”而最终,他用生命留给了我们最好的馈赠,并且直到今天,依然在激励着千千万万平凡的我们,去珍惜这个平凡的世界,去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

作为一位童年时,抱着收音机“追”过《平凡的世界》的孩子,一个二十年前,在大学宿舍里点着蜡烛“啃”《平凡的世界》的懵懂青年,今天也很想说一句:路遥,谢谢你。

读后感平凡的世界感动国人三十多年

推荐阅读

《听王林波老师上统编语文课》读后感
每次读王林波老师这本书,都会有如沐春风之感,那叫一个舒服!他的课如其人,朴朴素素,简简单单。课堂上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华丽的教学语言,也没有热热闹闹的活动。然而透过这样的课堂,却可以看见他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和朴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有蕴藏其中的先进的教学思想。 《听王林波老师上统编语文课》这本书中精选的课例,涉及到不同的年段,也包括了不同的课型,对如何上好统编教材的语文课有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接下来我就《蜘蛛开店》这一课谈谈我的收获。 一、在情境中学习生字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详细]
2022-06-04
《张生煮海》:一条难以置信的好运法则
壹 东海岸边,捡石头支锅,拾柴禾生火,然后举起勺子往锅里舀海水。 锅里的海水开始冒泡,滚沸,蒸汽缭绕。 只见锅里的水减一分,东海就退十丈。这样煮下去,海水见底,龙宫必现。 他,姓张名羽,人称秀才张生。 意欲煮干东海水,以便步入龙宫向龙王提亲,娶龙王的三女儿琼莲为妻。 因为此前张生在东海边借宿读书的时候,邂逅聪颖伶俐的琼莲,一见钟情。 这是元剧《张生煮海》的故事。 煮海逼龙,是仙姑献的计;面晤龙王,长老也劈浪引路。 众神合力,终令父母双亡的穷书生娶到了东海龙王女儿。 表面上看,剧情传递一种观点,好运气全凭神...[详细]
2022-05-27
读《怀疑与学问》,锤炼思辨能力
怀疑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尤其需要培养善于质疑、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编选了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一文,既教给中学生学贵有疑,也让他们由此学习议论性文本写作特点。 《怀疑与学问》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被编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作为议论性文本,此文论点明确、论证严密、表达严谨,词语之间、语句之间、段落之间均体现出紧密的逻辑关联,使读者感受到顾颉刚先生强大的思辨与论证能力。 标题的思辨性 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详细]
2022-05-27
《傅雷家书》整本书导读
非虚构类整本书导读要善于整合 兼评何庆华老师《傅雷家书》整本书导读 初中阶段教材里的必读整本书大致分为两类:虚构类的小说和非虚构类的散文集、科普作品、纪实性作品、书信集、诗集。 特别是非虚构类的散文、科普作品和书信集等,大多由单篇构成,篇与篇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不像小说有情节线和人物索贯穿,容易陷入碎片化。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书时要善于整合,寻找单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结构化。 下面以何庆华老师执教的《傅雷家书》为例进行阐述。 一、整合单篇 相对于故事性的小说要破整而言,非虚构类文本要统整。 ...[详细]
2022-05-25
《从此爱上作文课》读后感
卷首语: 有这样一粒种子,种入泥土,能长成绿树;种在梦里,可以禾下乘凉;种在课堂,织成锦绣文章。有这样一位年轻教师,拜读了黄厚江老师的《从此爱上作文课》,心中便埋下了发芽开花的愿望,于是,带一粒种子走进语文课堂。 带一粒种子进课堂 读《从此爱上作文课》有感 一直以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很多年轻老师不知道作文课怎么上,我就是其中一员。二零一九年入职后教初中语文,从刚开始的学人家每次都选择往年中考原题让学生练习,到后来听过一些讲座后的拿来主义照搬、模仿,班级的写作课并无太大进益,我自己也越教越迷茫、越教越...[详细]
2022-05-25
《杨绛传》读后感:有梦不觉人生寒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用电影《怦然心动》里的这句台词,来形容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的感情再恰当不过了。于茫茫人海,他俩隔万千人群,在对的时间和地点,不期而遇,这是一种幸运,更是生命中无比美好的馈赠。从此,牵手一生、暖心一世。 偶然邂逅已许平生 《圣经》有言: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1932年,在清华古月堂的偶然邂逅,对杨绛和钱钟书而言就有了别样的意义。那一刻,初春的风带着馥郁芬芳,悠然的穿过古月堂,住进了两个人的心,没来得及说话,只是在人群中对对方相视一笑,从此便缘定...[详细]
2022-05-25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1 两天的时间,一口气把《摇着轮椅上北大》这本书读完了。 郭晖是一位摇着轮椅上北大的河北残疾女孩,生命如夏花般的灿烂,读着她的经历,感受着她的生活,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也倍感她之于我的的压力和痛苦。 启发来自于她强劲的生命之歌,让我感受到了她强大的生命力量。 学习是幸福也是唯一的希望 2 上帝夺去了她行走的能力,但是却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意义。 对于她来说,学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疼痛是每天的功课,疼痛像一条蛇,死死地缠绕着她;疼...[详细]
2022-05-24
王君《天生我材会写作》读后感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新课标提出,中学生写作要达到文从字顺,能够正确地表达感情,能够运用语法和修辞进行写作并修改。但在实际写作中,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的写作水平令人担忧。虽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和写作内容的训练,但效果甚微。作为语文教师,每每看到学生的考场作文,就有种吐血的感觉。这个假期读了王君老师的《天生我材会写作》一书后茅塞顿开,原来作文教学还可以这样做。 一、打破假话,抒真情。 假其实在学生的写作中是出现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考场作文。学生为了迎合阅卷教师的喜好,在作文...[详细]
2022-05-11
《洛神赋》解读:人神道殊,洛水生赋
我国三国时期有一著名的辞赋名篇,它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 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其中的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它就是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洛神赋》。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许文玉老师去揭开《洛神赋》的神秘面纱。 人神道殊,洛水生赋 《洛神赋》解读 许文玉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xue),李白《将进酒》中的陈王谓谁?曹植。 故事的开始,或许正要从曹植爱喝酒说起。 曹植是曹操第三子,从小就颇具才气,也有...[详细]
2022-04-27
孔乙己读后感:鲁迅为什么选择“小伙计”作为《孔乙己》的叙述者
《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 《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里的小伙计,也就是说,作者有意地选用小伙计作为小说的叙述者这个事实是人们在读《孔乙己》这篇小说时,很容易就注意到的。 但却很少有人进一步深究:作者的这一叙述者的选择后面的意味。 叶圣陶先生在《揣摩读〈孔乙己〉》(1959年作,文收《叶圣陶集》第10卷)里曾经说到这个问题。 他指出:用第一人称写法说孔乙己,篇中的我就是鲁迅自己,这样写未尝不可以,但是写成的小说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跟咱们读到的《孔乙己》不一样。 大概鲁迅要用最简要的方法,把孔乙己的活动的范围限制...[详细]
2022-04-20
柳宗元《小石潭记》读后感:快乐于他像俶而远逝的鱼
《小石潭记》:柳宗元,快乐于他像俶而远逝的鱼 读《小石潭记》必须有特别安静的心。 静静地,像时间静止一般,把自己放到那个时空里。 小丘小潭小生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眼里看得见小,才真正懂得敬畏生命;只有从神坛下来,眼里也才能瞧见小。 对着《小石潭记》,我一坐半天。 我试图将我的眼跟另一双眼重合,尽管我知道这个可能性不大。 但是我还是想去做。 因为一个人的文字而喜欢一个人,我就是这样的。 我喜欢柳宗元文字的干脆, 爽利 不拖沓。 精准简练,形神兼具。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详细]
2022-04-15
鲁迅用“圆规”形容杨二嫂,有何深意?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用 圆规 形容杨二嫂: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对于这个颇有特色的形容,研究者涉及不多,且相关研究大多是站在语言学的角度来审视,探讨圆规这一指称形式究竟是借代还是借喻。 毕飞宇在《小说课》一书中,把圆规这一指称解读为用数学的计算工具来讽喻杨二嫂善于算计的性格特点。作为小说家,毕飞宇站在历史文化的层面来思考这句话,有其合理性。 作为教师,解读这篇被选入九年级语文教材...[详细]
2022-04-13
读书心得感悟:以无功利之心读书方能读好书
近来读书爱读思想史,冯友兰的,李泽厚的,章乃惠的,程艾蓝的,乱读混读一通。读这类书有用吗?我也不清楚,默默静静地读就是了。 如果做每件事都求有用,那活着也太累了。 从前读了书,若觉得装帧美,或发现一些精彩的片段,便想迫不及待地炫一炫,就像女人拍了一张美颜照便想公布于全世界的那种感觉。 不过自从开了头条号,这类操作大大减少了。 因为看到了许多晒书而被批判的例子。只要有人晒书,后面这些评论则是必有的。 这么多书看得完吗?也就是个摆设。书非借不能读也。书这么新,都没看吧。都什么年代的还看书?老古董。.........[详细]
2022-04-10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平凡的世界》为何感动国人三十多年?
如果要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里,找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力作,那必须有《平凡的世界》。 作为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的心血巨作,《平凡的世界》从198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第一部,到1991年荣获茅盾文学奖。单这短短五年里,《平凡的世界》就加印数十万册,掀起了一场全民读《平凡的世界》的热潮。 在之后的多年里,当许多同时期的名著力作渐渐沉寂时,《平凡的世界》仍旧热度不减,在上世纪末中科院一项 对国人影响最大的28部图书调查里,《平凡的世界》是唯一一部入围的当代文学作品 ,排名仅次于《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著。1...[详细]
2022-04-08
《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读后感与心得体会,融通生活教育 追寻幸福未来
开篇介绍 上周日学校对所有中方老师进行了一场线上德育培训,高德胜教授的在讲座中提到他写过的一本书《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从标题来看这是我比较喜欢看的有实例的书,过于理论化的知识会艰涩得让人望而却步。本打算去当当买来一读,迫于疫情所有快递停运。好在电子书可以买到,无比感谢这个网络发达时代, 封控管控都控不住你读书的需要。 融通生活教育追寻幸福未来 读《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有感 作者介绍 高德胜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详细]
2022-04-05
骆驼祥子读后感1500字:谁“杀”死了祥子?
谁杀死了祥子? 《骆驼祥子》是第一部将人力车夫作为主角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健康向上的农村破产青年祥子在北平城内进行了艰苦的个人奋斗,却最终失败并堕落的故事。 我们通常用三起三落来概括祥子的一生,三起三落不是别人说的,是祥子自己说的。虎妞去世后,祥子这样看待自己的一生:三起三落,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和委屈。 那么,三起三落具体指什么呢? 通读全书,我们可以这样梳理:一起是祥子奋斗三年,买了车。一落是大兵抢了祥子的车。二起是卖骆驼之后,开始攒买车钱。二落是被孙侦探讹了祥子的买车钱。三起是结婚之...[详细]
2022-04-03
《武则天正传》读书心得
对武则天一直充满好奇,与之相关的影视剧充斥荧屏,小说文章更多。武则天时期的唐朝社会是开放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一个时期。以为本书是一本严肃传记,对武则天的治国理政有些期待,更对她的一生充满了好奇,于是一读。 谁知读起来让我大吃一惊!一是有些搞不清这是一本传记还是文学作品,二是书中的武则天让我的心中充满了负能量。虽然对此书有些抵触,但是读起来就放不下了,读完了事。过程中,读的我心惊肉跳,心里灰灰的,窗外是晴空万里,可心情却有些低落。奉劝各位:心理若是不够强大,就暂时不要读了。或是读完后,再读一本正能量的...[详细]
2022-03-16
  • 《张生煮海》:一条难以置信的好运法则
    壹 东海岸边,捡石头支锅,拾柴禾生火,然后举起勺子往锅里舀海水。 锅里的海水开始冒泡,滚沸,蒸汽缭绕。 只见锅里的水减一分,东海就退十丈。这样煮下去,海水见底,龙宫必现。 他,姓张名羽,人称秀才张生。 意欲煮干东海水,以便步入龙宫向龙王提亲,娶龙王的三女儿琼莲为妻。 因为此前张生在东海边借宿读书的时候,邂逅聪颖伶俐的琼莲,一见钟情。 这是元剧《张生煮海》的故事。 煮海逼龙,是仙姑献的计;面晤龙王,长老也劈浪引路。 众神合力,终令父母双亡的穷书生娶到了东海龙王女儿。 表面上看,剧情传递一种观点,好运气全凭神...
  • 王君《天生我材会写作》读后感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新课标提出,中学生写作要达到文从字顺,能够正确地表达感情,能够运用语法和修辞进行写作并修改。但在实际写作中,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的写作水平令人担忧。虽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和写作内容的训练,但效果甚微。作为语文教师,每每看到学生的考场作文,就有种吐血的感觉。这个假期读了王君老师的《天生我材会写作》一书后茅塞顿开,原来作文教学还可以这样做。 一、打破假话,抒真情。 假其实在学生的写作中是出现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考场作文。学生为了迎合阅卷教师的喜好,在作文...
  • 《武则天正传》读书心得
    对武则天一直充满好奇,与之相关的影视剧充斥荧屏,小说文章更多。武则天时期的唐朝社会是开放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一个时期。以为本书是一本严肃传记,对武则天的治国理政有些期待,更对她的一生充满了好奇,于是一读。 谁知读起来让我大吃一惊!一是有些搞不清这是一本传记还是文学作品,二是书中的武则天让我的心中充满了负能量。虽然对此书有些抵触,但是读起来就放不下了,读完了事。过程中,读的我心惊肉跳,心里灰灰的,窗外是晴空万里,可心情却有些低落。奉劝各位:心理若是不够强大,就暂时不要读了。或是读完后,再读一本正能量的...
  • 《听王林波老师上统编语文课》读后感
    每次读王林波老师这本书,都会有如沐春风之感,那叫一个舒服!他的课如其人,朴朴素素,简简单单。课堂上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华丽的教学语言,也没有热热闹闹的活动。然而透过这样的课堂,却可以看见他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和朴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还有蕴藏其中的先进的教学思想。 《听王林波老师上统编语文课》这本书中精选的课例,涉及到不同的年段,也包括了不同的课型,对如何上好统编教材的语文课有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接下来我就《蜘蛛开店》这一课谈谈我的收获。 一、在情境中学习生字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 读《怀疑与学问》,锤炼思辨能力
    怀疑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尤其需要培养善于质疑、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编选了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一文,既教给中学生学贵有疑,也让他们由此学习议论性文本写作特点。 《怀疑与学问》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被编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作为议论性文本,此文论点明确、论证严密、表达严谨,词语之间、语句之间、段落之间均体现出紧密的逻辑关联,使读者感受到顾颉刚先生强大的思辨与论证能力。 标题的思辨性 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
  • 《洛神赋》解读:人神道殊,洛水生赋
    我国三国时期有一著名的辞赋名篇,它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 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其中的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它就是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洛神赋》。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许文玉老师去揭开《洛神赋》的神秘面纱。 人神道殊,洛水生赋 《洛神赋》解读 许文玉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xue),李白《将进酒》中的陈王谓谁?曹植。 故事的开始,或许正要从曹植爱喝酒说起。 曹植是曹操第三子,从小就颇具才气,也有...
  • 《傅雷家书》整本书导读
    非虚构类整本书导读要善于整合 兼评何庆华老师《傅雷家书》整本书导读 初中阶段教材里的必读整本书大致分为两类:虚构类的小说和非虚构类的散文集、科普作品、纪实性作品、书信集、诗集。 特别是非虚构类的散文、科普作品和书信集等,大多由单篇构成,篇与篇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不像小说有情节线和人物索贯穿,容易陷入碎片化。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书时要善于整合,寻找单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结构化。 下面以何庆华老师执教的《傅雷家书》为例进行阐述。 一、整合单篇 相对于故事性的小说要破整而言,非虚构类文本要统整。 ...
  • 柳宗元《小石潭记》读后感:快乐于他像俶而远逝的鱼
    《小石潭记》:柳宗元,快乐于他像俶而远逝的鱼 读《小石潭记》必须有特别安静的心。 静静地,像时间静止一般,把自己放到那个时空里。 小丘小潭小生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眼里看得见小,才真正懂得敬畏生命;只有从神坛下来,眼里也才能瞧见小。 对着《小石潭记》,我一坐半天。 我试图将我的眼跟另一双眼重合,尽管我知道这个可能性不大。 但是我还是想去做。 因为一个人的文字而喜欢一个人,我就是这样的。 我喜欢柳宗元文字的干脆, 爽利 不拖沓。 精准简练,形神兼具。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日...
  • 读书心得感悟:以无功利之心读书方能读好书
    近来读书爱读思想史,冯友兰的,李泽厚的,章乃惠的,程艾蓝的,乱读混读一通。读这类书有用吗?我也不清楚,默默静静地读就是了。 如果做每件事都求有用,那活着也太累了。 从前读了书,若觉得装帧美,或发现一些精彩的片段,便想迫不及待地炫一炫,就像女人拍了一张美颜照便想公布于全世界的那种感觉。 不过自从开了头条号,这类操作大大减少了。 因为看到了许多晒书而被批判的例子。只要有人晒书,后面这些评论则是必有的。 这么多书看得完吗?也就是个摆设。书非借不能读也。书这么新,都没看吧。都什么年代的还看书?老古董。.........
  •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摇着轮椅上北大》读后感 1 两天的时间,一口气把《摇着轮椅上北大》这本书读完了。 郭晖是一位摇着轮椅上北大的河北残疾女孩,生命如夏花般的灿烂,读着她的经历,感受着她的生活,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也倍感她之于我的的压力和痛苦。 启发来自于她强劲的生命之歌,让我感受到了她强大的生命力量。 学习是幸福也是唯一的希望 2 上帝夺去了她行走的能力,但是却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意义。 对于她来说,学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疼痛是每天的功课,疼痛像一条蛇,死死地缠绕着她;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