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则天一直充满好奇,与之相关的影视剧充斥荧屏,小说文章更多。武则天时期的唐朝社会是开放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一个时期。以为本书是一本严肃传记,对武则天的治国理政有些期待,更对她的一生充满了好奇,于是一读。
谁知读起来让我大吃一惊!一是有些搞不清这是一本传记还是文学作品,二是书中的武则天让我的心中充满了负能量。虽然对此书有些抵触,但是读起来就放不下了,读完了事。过程中,读的我心惊肉跳,心里灰灰的,窗外是晴空万里,可心情却有些低落。奉劝各位:心理若是不够强大,就暂时不要读了。或是读完后,再读一本正能量的书调解一下。
本书无疑是一本经典的好书。林语堂不愧大家,不厚的一本书——45章节,多的5、6页,少的1、2页,文字极为精炼,没有废话,却把一个饱满的人物和宏大的历史背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相关人物众多,有的人物只是一、二句话的描写,就活灵活现了。合上书,查资料,才知道原书作者是写有序言的。本书是一本有基本史实支撑的传记,写法上作者做了大胆的突破,这种突破到今天应该也是有意义的。可以说,《武则天正传》最成功的地方,莫过于林语堂用一个李唐后人的口吻来写,而李唐后人对武则天的篡权行为当然恨之入骨,当然要将自己对武则天的恨及厌恶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又理所应当。不清楚林语堂写武则天正传的初衷,我猜测是因为武则天体现出了政治斗争和专制社会权力之争的巅峰以及皇权体制的本质,而这些东西像阴魂一样影响到今天,挥之不去。这是否是林语堂的初衷呢?!
骆宾王《讨武瞾檄》文中言: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鸠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唐太宗李世民一世英明,立下千秋功业,却逃不出继承者难选的怪圈,选来选去,只能由一个怯懦脆弱,英明不足的皇子来继承大业,以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半个世纪。皇权体制下,得一人便可夺天下,绝对权力之下一切皆有可能,哪里去区分是男人还是女人,更何况是开放的唐朝。在规则与皇权的较量中,再软弱的皇权也能突破规则。武则天具备帝王必须具有的才干,若有人妨碍,要毫不犹豫消灭他。天下之事,无不有其原因,弱不敌强,古今一理。武则天为实现自己的统治,必须制造一种气氛,一种不同的政治气候,她发明了无处不包的间谍系统,使每个人都成了邻人的间谍,还发明了检举箱,于是告密成了一时的狂热;她重用酷吏,酷吏来俊臣还编写了一部专著《罗织经》,使逼供法与互控法升格成了专门学术,专供当时全国各地特务官员之用,授人以谋杀及施用压力精巧的合法办法,依据《罗织经》与酷刑技巧,要什么口供就能得到什么口供,让人看后冷汗直流。
在中国搞政治,专制是必不可少的,但形成专制后,忠直之臣会逐渐被奸佞贪婪之辈取而代之。从历史上可以看出,暴虐之主共有一个特点,就是自我陶醉,进一步而成为自我崇拜。世事虽复杂万端,然自古至今似乎有一个万古不变之法存乎其间,乱必返乎治,变终返乎常。武则天在她生活的最后十年,性格中已见宽容开阔,废唐建周后,开始弃小人酷吏,召贤良之臣。半个世纪的统治,虽对前朝有功之臣,名门旺族,皇宫内室,进行了残酷的杀戮和斗争,但对平民的影响较小,半个世纪的和平时期,是平民之福!
人终有一死,武则天宣布废去自己的帝号,请求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将自己以皇后的身份附葬于唐高宗的乾陵,唐中宗答应了母亲的这个请求。所以在礼制上乾陵属于帝后合葬墓。有意思的是,后来由于郭沫若非常推崇武则天,于是带头把乾陵称为二帝合葬墓。
《武则天正传》是一本让人深思的经典之作!